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年坚守在库区深山,每天走荆棘小径,趟急流,越峭岭,无论跋涉多么艰辛,无论孤寂多么难耐,在既定的坐标点上,一根教鞭,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是一群平凡的人。在那个平凡的环境里,他们做着叶的事业,为的是花的尊贵、果实的甜美。他们平凡的故事,在这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演绎为一种平凡然而令人荡气回肠的声音,显示着平凡然而雄浑深沉的力量。
他们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坚守数十年的不平凡的人——教学点教师。
今年初夏,记者来到全省库区面积最大的万安县库区教学点采访,有幸读到了库区教师甘于清贫、爱岗敬业、执著奉献的许多感人故事。值此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将记者在万安县库区教学点的采访报道和其他县市部分教学点教师的事迹一并刊发,旨在向坚守在库区、山区、湖区并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广大教师送去节日的问候:教师节快乐!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在由广东走水路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经万安惶恐滩时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989年,地处赣江中游的万安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万安县数万群众揖别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村落良田转眼间化作万顷碧波,几多通途变天堑,几多山头成孤岛,茫茫库区,烟波浩渺……从此,万安县成了江西省库区面积最大的县,地处库区的乡镇屡经撤并仍有6个,库区中小学校在撤并了57所之后仍有60所,其中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就有29个,库区学校教职工490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由于水阻山隔,库区学校远离繁华喧嚣的城镇,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然而,为了让库区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万安县库区学校的教师爱岗敬业,执著奉献,他们是爱山的仁人、乐水的智者,他们在寂寞中坚守,在默默无闻中奉献。一位在库区工作了几十年的校长感慨地说:“能在这里教书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能在这里坚守的教师都是优秀教师!”
教师节前夕,记者一行在当地教育部门同志的陪同下,连续几天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深入库区学校和教学点,采撷到了一桩桩教师的感人事迹……
上 篇
| 感受教学点老教师默默奉献的情怀 |
在寂寞中坚守的曾昭富
采访第一天的清晨,记者乘车从县城出发,在狭窄迂回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了一个来小时,到达公路尽头,然后搭乘满载山竹的机帆船,在碧波荡漾的库汊里行驶约四十分钟,下船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半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五丰镇棉津村(原棉津乡)樟木坑教学点——樟木坑小学,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上课的全国模范教师曾昭富。
樟木坑小学坐落在方圆1500米无人居住的半山腰,实际上就是一幢有2间教室、1间卧室、1间厨房的干打垒小平房。由于山林掩映,室内光线暗淡,连白天上课都要开灯。学校有一、二年级8个学生,其中2个学生在学校食宿,与曾老师同吃同住。8平方米的卧室一横一竖成“7”字形摆着两张床,住着曾老师夫妻和这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学校离家较远,爷爷奶奶无法接送,于是曾老师主动让他们住校。谈起家长每学期给300元伙食费,曾老师笑着说:“反正蔬菜是自己种的,钱多少无所谓。有两个孩子晚上做伴也好。”
曾老师今年50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村委会让他在村里当干部。当时樟木坑教学点正需要一名民办教师,他看到山里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还在家玩耍时,毅然放弃当村干部的机会,选择了在教学点当一个孩子王。1994年,他从泰和师范民师班毕业后,棉津中心小学准备调他任乡教办干事,当得知没合适的人去樟木坑教学点任教时,他再一次选择了樟木坑教学点。就这样,他在这个离乡镇35千米、离家10千米的库区教学点坚守了32个春秋。
樟木坑教学点原来有3个年级,学生分别来自6个自然村,最多时达到35个。家最远的学生来教学点,要翻4座山,走一个半小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曾老师担心他们走山道不安全,每天接送学生成了他的一项常规的重要工作。山里人家居住分散,曾老师便和家长约好,每天由家长把学生送到约定的山坳上,再由他把学生接到教学点。放学后,曾老师又把不住宿的学生一一送回家。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日子,他不仅给学生撑伞、背书包,还背着最小的学生翻山越岭。等他送完学生返回教学点时,常常是夜色笼罩、暮霭沉沉。32年来,他清楚地记得用坏了8个手电筒,但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解放鞋,挑过多少学生的书本和学习用品。屈指算来,曾老师光接送学生走过的路程便达7万多千米,相当于走过3次当年红军走的万里长征。
曾老师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子女,对困难学生更给予特殊关照。2001年初夏,二年级学生曾奇的父亲外出打工时不幸遇车祸身亡,母亲又重病缠身,辍学在即。曾老师得知后到他家,对他母亲说:“让孩子放心读书吧,书杂费我帮你负责。”随后就把该生接回学校。2005年寒冬的一个下午,三年级学生曾淑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坡陡路滑,一不小心栽倒在半山腰,造成右腿骨折,住院治疗了一个月。为了不耽搁她的学习,曾老师每逢双休日都要去医院看望并给她补课。在期末考试时,曾淑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数学还考了满分。2006年春季,有5名学生同时患感冒,他赶忙请来乡村医生为他们看病,还替他们支付药费,烧水喂药,再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
从曾老师的家到教学点要翻三座山,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因此他长年居住在教学点。2000年腊月的一天,家中来信说母亲病危,催他速回。他想,来回一趟要三个来小时,半天的课就耽搁了。他硬是等到周末放学后才赶回家,而他母亲已不能说话了。妻子告诉他,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让他好好教书”。母亲去世后,曾昭富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心扑在教学上。面对把教书视为生命的丈夫,妻子没有一句怨言,只要一有空,她还来到教学点,在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菜,為学生热饭、炒菜、洗衣服。学生中餐吃的蔬菜都是她种的,却从不收学生的钱。她用山区女人特有的贤惠和纯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成了教学点的义务炊事员、服务员。
曾老师教的学生中先后有15人考取大学,2人考上研究生,还有的在部队提了干。那些从樟木坑走出去的学生,对曾老师都怀着深厚的感激之情。曾老师告诉记者:“过节时,我会收到很多信和贺卡,接到来自不同地方的问候电话。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一名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县建行工作的学生,劝曾老师到县城买一套商品房,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曾老师说:“我没有钱。”这个学生说:“不要紧,我给你贷款,你的房子和我的买在一起。”2006年在这个学生的帮助下,曾老师终于在县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每年放寒暑假时,可以在县城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曾老师庆幸地说:“幸好买得快,后来涨价了,再想买就买不起了。”
傍晚时分,当记者行将离开的时候,山谷的身影已渐渐模糊,我们无不对这位在寂寞中坚守了32年的模范教师深怀敬意。当记者请他谈谈面对寂寞的感受时,曾老师笑了笑说:“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孤独,中午我有时与学生一起看课件录像,有时为学生讲故事;课外活动时,我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晚上,我时常拉起二胡,拉着拉着,听着听着,寂寞就过去了,上床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放不下水乡山里娃的何华恩
记者到万安县武术乡新蓼教学点采访全省模范教师何华恩时,因实地采访存在交通困难,武术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已于前一天通知何老师赶到中心小学来。何老师清早从教学点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再坐一个半小时船,上午近11点才到达中心小学。个子高挑,黑瘦脸庞,身板挺直的他见到记者,脸上荡漾着一位长者和蔼的笑意。
何老师今年55岁,是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老教师,一名老党员,一名退伍军人。他所在的新蓼教学点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村教学点,除了一条水路通往外面的世界外,四周全是层层叠叠的高山。新蓼小学现有3个年级15名学生,只有何华恩一位老师,但该教学点的教学成绩每科都遥遥领先于全乡。
何老师对新蓼小学始终怀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为了新蓼小学的学生,他几次放弃调到乡镇学校任教的机会。学校刚由中心完小变为教学点时,县武术中学急需一名总务人员,一致认为何华恩老师思想作风过硬,吃苦精神强,是最理想的人选。当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却婉言谢绝:“到中学去工作,无论环境和条件都远胜于新蓼小学,可别的老师调来能安心搞好工作吗?我是本地人,熟悉这里的情况,也习惯这里的环境,我还是留在新蓼吧。” 2003年,武术中心小学决定调何老师到中心校任教,何老师再次谢绝领导的好意。2004年,何老师原居住地新文村整体外迁,他家迁到了城郊,离学校有几十里水路,十几里山路,每次双休日回家,他有一半时间耗在路上。妻子说:“调到家附近的学校任教吧,这样也能照顾一下家里。”这时,他原来的一位领导正好调到他家附近的中心小学当校长,想请何华恩去当总务主任,可他还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接替我呢?”
一次次的放弃,一次次的谢绝,不是别的,正是这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使然。采访中,武术中心小学的教师们给记者讲述了许多何老师以校为家的感人故事。而何老师却这样告诉记者:“我已经很满足了,1997年省教委送给教学点一台电视机,县教育局为学校安装了卫星接收器,晚上我可以看看电视。这里没有固定电话,去年下半年乡中心小学还为我配了一部手机,在离学校不远的山上就有信号,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哲人曾说,赋予他一颗小小的露珠,他却奉献一泓涌泉。这话用来描述何华恩老师情系库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也是所有库区教师难以割舍育人情怀的真实写照。
学生健康使者的廖顺帆
万安县涧田乡良富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有人说,三面的水是弯弯的锁闩,一面高高的山是锁身,被锁住了的良富几乎成了孤岛。廖顺帆并不是孤岛上的当地人,却在那儿呆了整整20年。他默默地耕耘着,那种隔河千里的无奈,那份教坛耕耘的辛苦,只有头上的斑斑白发知情。
良富小学是一所两师一校的教学点,学校有一至四年级43个学生(其中10个学前儿童)。白天,廖顺帆老师要给学生上课、辅导。每个夜晚,他还要为十多个寄宿生盖两次被子,一次在九点多钟,一次在下半夜。去年冬天,学前儿童凌星在熟睡中滚落在地上,全身冰凉。廖老师小心翼翼地把他抱起来,搂在怀里,摸摸他的额头,观察他是否摔着了,是否冻着了。当确定无碍后,廖老师才把凌星放到床上,盖好被子,但一直守护到他恬静地进入梦乡。这些学生远离亲人,没有家人的照料,在学校里难免生病感冒,或因磕磕绊绊受点轻伤。学校远离医院,为了方便学生,廖老师就当起了校医,准备了常用的感冒药、消炎粉、跌打膏、红花油等药品,还虚心向他人学推拿按摩技術。199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两个学生突然从楼上往下跑,边跑边喊:“廖老师,三福仔闹得慌,快来啊。”廖老师急匆匆地跑上楼,只见朱三福像泥鳅一样在床上翻滚,痛苦地呻吟着、哭泣着,说是肚子痛。看着朱三福脸色苍白、头发湿漉漉的样子,廖老师估计他得了农村人说的绞肠痧。他上前用手一摸,发现他全身凉飕飕的,便用力在朱三福大腿上拧,竟然毫无反应。此时,在场的人都紧张起来:“怎么办?晚上九点多钟了,过渡去看医生的话,库汊里横七竖八地布满了渔网,不仅船难以行驶,还有可能被渔网绞住螺旋桨。如果去村医家,路途遥远不说,羊肠小道,上山下坡,黑咕隆咚地怎么走啊?”时间就是生命,只见廖老师赶紧俯下身子,撩开朱三福的衣服,把平时积累的医学知识统统用起来。只见廖老师在朱三福的肚皮上涂上清凉油,接着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逆时针地反复为他揉搓、按摩,治了五六分钟还不见效。他又用右手侧掌横压在朱三福肚脐下方的丹田穴位置上。几分钟后,朱三福终于不喊痛了。此时,廖老师用右手捏住他的右耳垂往下、往两边拉扯,接着拉左耳垂;又用十指代梳为他梳头,从鼻梁开始梳到额头再到后脑勺,用力梳了十多分钟。朱三福这才慢慢睁开了双眼,廖老师已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20年来,廖老师自费为学生治病、买药,花费了四五千元。但他认为值得,他憨厚地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就高兴!”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廖新民
廖新民是万安县五丰镇棉津乐加小学(两师一校)教学点的老师。由于老师紧缺,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便成了一名代课老师。1987年,从教30多年的父亲退休,按政策可由一名子女补员,并可自由报考职业。亲朋好友都劝他别考教师,选个更好的职业,但他看到山里孩子求知的目光,他子承父业报考了教师并以优异成绩录取,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后,回到乐加小学担任正式教师。
乐加小学校舍陈旧,一到雨天就漏雨,为了确保校舍和师生安全,他经常爬到屋顶上去检漏。一天凌晨两点,下起了倾盆大雨,廖老师打着手电筒,把整个校舍巡查了一遍,发现一年级教室漏雨,雨水已经把一些学生的课本打湿了。想到第二天孩子们要上课,他便只身爬上房顶,小心翼翼地把瓦片接好。可当他下来时,脚没有踩实,跌落下来,造成右手骨折。他说:“虽然手臂疼痛难忍,可听到教室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真划算。”二十多年来,为了节省经费,学校门窗桌椅坏了都是他自己动手修理,没有花钱请过一次木匠。
“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26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始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三年级学生刘琦刚入校时,父母离异,一直与六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该生很长一段时间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做,还经常与同学吵架,厌学情绪大。廖老师没有放弃他、歧视他,而是以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感化他、激励他、关心他。有一天,刘琦突然捂着肚子哭,额头直冒汗。廖老师得知后,连忙背起他跑向几里外的村卫生所,经医生确诊为急性肠胃炎。那天,他一直陪着刘琦,开药、吃药、打针,送回家……经过长期的感化与耐心的教育,如今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乐加小学采用复式班教学,而在复式班上要做到动静协调很不容易。针对这一情况,廖老师在着力培养小助手的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课后再提高”的复式课堂教学模式。他每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解决问题,然后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激发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了教与学、思与练的和谐展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复式教学模式效果显著。2009年,当地中心小学为乐加小学安装了宽带,这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信息闭塞的校园。廖老师经常通过网络,在线听优质课,看观摩课,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他大胆尝试,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他还通过放教学光盘,让学生听外地名校名师讲课,学生视野得到了拓宽,兴趣得到了增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所担任的课程,历年历次在全镇的教学成绩评估考试中都名列第一,他也因此成为全镇教师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的标兵。
下 篇
| 聆听库区青年教师拔节的声音 |
采访了几位长期坚守在教学点工作的优秀教师之后,记者一行在崇敬之余,不免为库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担忧。因为这些教学点的老师大都是当年的民办教师和本地人,将来他们陆续退休之后,会有人乐于接替他们的工作吗?别说教学点,就是库区的初中和中心小学也在库区深处,即便一星期回一次家都很困难,库区大部分乡镇不通班车,船也每天只有一班,家不在库区的教师能安心工作吗?库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能不能得到保证?
同行的万安县政府县长助理、縣教育体育局局长郭白云告诉记者:“近年,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向库区学校和教师倾斜的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投资140万元兴建沙坪中心小学,目前该校的办学条件是全县一流的;投资170万元建武术中学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库区所有学校完成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安装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连部分教学点都通了宽带。库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二是向库区、山区学校教师每月发放100~150元的生活津贴,学校为教师解决部分车船费,同时县教体局与航运局协商,每逢星期五、星期天下午增开一班船接送教师和学生回家、返校。三是库区、山区教师编制按高于其他学校3.5%的标准核定,同时还给寄宿制学校增加3个管理编制。近几年,除将县城超编的教师选聘到库区学校外,新招聘的教师全部分到边远山区、库区任教。目前,库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6岁。四是在评优评模及待遇上向库区教师倾斜。这几年,国家、省、市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全部在库区产生。2008年,县政府出钱,安排100名库区、山区教师去深圳考察学习,大部分老教师都是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出深山,第一次见到山外精彩的世界。县里还规定,凡是在边远库区、山区任教的教师,只要获得了相应的教师职称就优先聘任。五是多管齐下,提升教师素质,如派城区学校名师到库区支教,库区学校则派老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安排城区学校与库区学校结对帮扶,选拔中坚力量充实库区学校领导班子。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库区教师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一大批库区中青年教师不但传承了库区模范教师坚守清贫、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而且将其发扬光大,用青春和热血、智慧和汗水,掀开了库区教育的新篇章。
铺就新教师成长的阶梯
武术乡是万安水电站库淹面积最大的乡镇,全乡只有6个行政村,5000多人。从县城到武术乡,只能靠每天一班的客船,乘船时间达两个半小时。由于山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70%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学校住宿。为了减轻住宿管理压力,当地中心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武术中学就读,归该校管理。
武术中学含小学五、六年级,共9个班346个学生,19个老师,其中女教师占50%,近三年里来校工作的占50%,然而记者却在这所学校探访到一个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秘诀——阶梯式培养,即每一位教师既当徒弟,又当师傅。新老师由师傅带领、培养一年之后,第二年实行跨年级教学。就这样,新教师在低年级当师傅,在高年级当徒弟,保证了教师队伍培养不断层。
肖庆彪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有5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很少。该校根据年轻教师多、年轻女教师多、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培养新教师为抓手,大力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保证了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由于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培训等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一个个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004年分配来的兰天老师,所学专业是小学教育,学校为其安排一个物理骨干教师当师傅。通过几年的培养,他在2007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优秀指导奖,在2008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操作比赛中荣获县二等奖,2007年、2009年中考时所教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县第一。
同年分配到校的朱丽芳老师,原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由于缺英语老师,学校安排英语骨干教师彭清梅当她的师傅。2007年中考,朱老师所教班级成绩居全县第四,2008年居全县第三,现在她已成为学校新一代的英语骨干教师,正担负培养新教师的重任。
2006年开始从教的陈霞老师学的是物业管理,在肖庆彪校长的悉心指导下,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老师。她从2006年至今一直担任毕业班的化学教学,所教班级综合成绩2007年居全县第三,2008年全县第一,2009年全县第二。
开启山娃子的音乐梦想
在沙坪中心小学采访时,记者同样见到了一群忠于职守、勤奋好学的青年教师。
刘欣是沙坪中心小学最年轻的女老师,2008年7月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09年通过招考分配到该校任教。
初为人师时,她连课堂纪律都管不好,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效果了。为此,她感到迷茫。校长曾小华了解情况后,送给她一本《如何做名好教师》,叮嘱她:“对学生要严爱有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校长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她不再徘徊,不再彷徨,而是积极地向周围教师求教,快乐地和学生相处。课堂上,她从学生出发,让他们在音乐中感悟美,用心智开启山娃子的音乐梦想;教学之余,她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2009年9月,她在万安县第七届农村文艺调演中被评为“优秀演员”,4月在万安县品德与生活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10月在吉安市音乐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小学组综合一等奖和小学组单项“教学活动设计”一等奖,在2009年~2010年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校“五佳”教师。短短的一年,她背着梦想的行囊,在库区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打造青年人成才的摇篮
此次采访的最后一站是万安县涧田中学。通往该校的山间公路崎岖曲折,狭窄险要,年近50岁的老司机开车小心翼翼,生怕有闪失。他说:“我还从来没开车走过这样全是弯道陡坡的山路,难怪这里连班车都不通啊!”
涧田中学有498个学生, 10个班,30名教师。家在县城和外乡的老师占50%,35岁以下的占50%。温朗光校长告诉记者,这里非常缺乏专业教师,6个数学教师中有5个第一学历是中师,1个是由政教专业改行的,3个英语老师中2个是中师毕业,1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
尽管条件艰苦,学校仍不忘培养青年教师,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该校通过“引路子、结对子、压担子”的管理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学有目标、行有指导,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每年购买大批教育教学名著,要求老师每年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专著,摘抄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撰写5篇以上的读书心得。
刘明锋老师2003年被选招到涧田中学任教,他在师专学的是政教专业。由于学校数学老师紧缺,他一到学校就服从安排改行教数学。在学校浓厚的教师成长氛围中,他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每节课,他都提着两块小黑板进课堂,上面写满了课前精心准备的例题、习题,课后,他还为学困生辅导。他教了两届毕业班,两个班的数学中考成绩,无论优秀率还是及格率、总平均分都名列前茅。
教导主任袁海军和妻子郭亚男都是外乡人,可他们却在涧田中学工作了18年。袁老师是教学多面手,教过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语文。从2006年起,他一直担任毕业班历史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他长期坚持搜集、整理、编写历史学习资料,累计达25万字。他任教班级的中考历史成绩连续三年居全县第一。
几天的采访,记者时而在库区碧波粼粼的水面上荡漾,时而在水绕山环、迂回盘旋的山路中跋涉,时而在通往孤岛的泥泞小道上穿行。茫茫库区,水映碧天,群山叠嶂,满目苍翠,花铺峻岭,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记者不时端起相机,按动快门,摄下一幅幅碧水长天、山花烂漫的绮丽风光:库区浩渺的水面,因库区教师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而更加辽阔壮观;四周层层叠叠的巍巍群山,因库区教师的执著坚守而更加坚韧挺拔;飞泻而下的潺潺溪流,因库区教师为学生洒下涓涓不息的爱之泉而更加奔腾欢歌;开得如火如荼的山花,因库区教师的茁壮成长而更加绚丽多彩。这美丽的库区风光,正是万安县库区教育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插图:泽忠)
□责任编辑廖肇银
E-mail:wuyin2@126.com
链接
叶均安,男,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上犹县水岩乡井仔教学点教师。1979年8月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该教学点执教以来,一直未离开过这个教学点。从教30年来,他安于清贫,悉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深山湖湾,共培养了29批824名学生。因为有他,井仔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没有一个孩子辍学。他于1996年荣获“国家园丁奖”, 2006年被评为上犹县十佳教师,2007年被评为上犹县优秀共产党员和赣州市模范教师,2009年被评为上犹县骨干教师和“2009感动上犹人物”。
张玄养,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婺源县人。1979年7月从婺源县珍珠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县农机厂工作。1980年2月应村民要求回乡担任董门小学民办教师,1992年9月取得大专文凭,1996年9月转为公办教师。2003年被调往共产主义水库边的秀水村小。2008年因村小撤并到珍珠山中心小学,之后任珍珠山中心小学副校长。从教28年来兢兢业业,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戴长春,男,1953年出生,泰和县桥头小学春和教学点教师。自1971年到山区学校任民办教师起,40年来从未离开山区学校。2009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农村教师”称号。1999年至今,戴老师一直扎根在泰和县南车水库库区春和教学点。12年来,他一个人挑起管理、教书、做饭、照顾学生生活等重担。他在默默奉献的同时,还动员中师毕业、外出务工的女儿回到春和教学点开办了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
王爱男,女,1981年出生,鄱阳县人。2007年8月被鄱阳县教育局录用为公办教师,同年9月被分配到莲花山鲁村教学点任教。该教学点共设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3个班级,学生10人。三个年级教学任务都由她一人承担,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十几门功课。从教3年来,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爱生如子,被学生亲昵地称为“妈妈老师”。 2009年9月,被鄱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十大乡村教师”称号。
这是一群平凡的人。在那个平凡的环境里,他们做着叶的事业,为的是花的尊贵、果实的甜美。他们平凡的故事,在这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演绎为一种平凡然而令人荡气回肠的声音,显示着平凡然而雄浑深沉的力量。
他们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坚守数十年的不平凡的人——教学点教师。
今年初夏,记者来到全省库区面积最大的万安县库区教学点采访,有幸读到了库区教师甘于清贫、爱岗敬业、执著奉献的许多感人故事。值此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将记者在万安县库区教学点的采访报道和其他县市部分教学点教师的事迹一并刊发,旨在向坚守在库区、山区、湖区并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广大教师送去节日的问候:教师节快乐!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在由广东走水路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经万安惶恐滩时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989年,地处赣江中游的万安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万安县数万群众揖别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村落良田转眼间化作万顷碧波,几多通途变天堑,几多山头成孤岛,茫茫库区,烟波浩渺……从此,万安县成了江西省库区面积最大的县,地处库区的乡镇屡经撤并仍有6个,库区中小学校在撤并了57所之后仍有60所,其中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就有29个,库区学校教职工490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由于水阻山隔,库区学校远离繁华喧嚣的城镇,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然而,为了让库区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万安县库区学校的教师爱岗敬业,执著奉献,他们是爱山的仁人、乐水的智者,他们在寂寞中坚守,在默默无闻中奉献。一位在库区工作了几十年的校长感慨地说:“能在这里教书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能在这里坚守的教师都是优秀教师!”
教师节前夕,记者一行在当地教育部门同志的陪同下,连续几天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深入库区学校和教学点,采撷到了一桩桩教师的感人事迹……
上 篇
| 感受教学点老教师默默奉献的情怀 |
在寂寞中坚守的曾昭富
采访第一天的清晨,记者乘车从县城出发,在狭窄迂回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了一个来小时,到达公路尽头,然后搭乘满载山竹的机帆船,在碧波荡漾的库汊里行驶约四十分钟,下船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半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五丰镇棉津村(原棉津乡)樟木坑教学点——樟木坑小学,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上课的全国模范教师曾昭富。
樟木坑小学坐落在方圆1500米无人居住的半山腰,实际上就是一幢有2间教室、1间卧室、1间厨房的干打垒小平房。由于山林掩映,室内光线暗淡,连白天上课都要开灯。学校有一、二年级8个学生,其中2个学生在学校食宿,与曾老师同吃同住。8平方米的卧室一横一竖成“7”字形摆着两张床,住着曾老师夫妻和这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学校离家较远,爷爷奶奶无法接送,于是曾老师主动让他们住校。谈起家长每学期给300元伙食费,曾老师笑着说:“反正蔬菜是自己种的,钱多少无所谓。有两个孩子晚上做伴也好。”
曾老师今年50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村委会让他在村里当干部。当时樟木坑教学点正需要一名民办教师,他看到山里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还在家玩耍时,毅然放弃当村干部的机会,选择了在教学点当一个孩子王。1994年,他从泰和师范民师班毕业后,棉津中心小学准备调他任乡教办干事,当得知没合适的人去樟木坑教学点任教时,他再一次选择了樟木坑教学点。就这样,他在这个离乡镇35千米、离家10千米的库区教学点坚守了32个春秋。
樟木坑教学点原来有3个年级,学生分别来自6个自然村,最多时达到35个。家最远的学生来教学点,要翻4座山,走一个半小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曾老师担心他们走山道不安全,每天接送学生成了他的一项常规的重要工作。山里人家居住分散,曾老师便和家长约好,每天由家长把学生送到约定的山坳上,再由他把学生接到教学点。放学后,曾老师又把不住宿的学生一一送回家。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日子,他不仅给学生撑伞、背书包,还背着最小的学生翻山越岭。等他送完学生返回教学点时,常常是夜色笼罩、暮霭沉沉。32年来,他清楚地记得用坏了8个手电筒,但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解放鞋,挑过多少学生的书本和学习用品。屈指算来,曾老师光接送学生走过的路程便达7万多千米,相当于走过3次当年红军走的万里长征。
曾老师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子女,对困难学生更给予特殊关照。2001年初夏,二年级学生曾奇的父亲外出打工时不幸遇车祸身亡,母亲又重病缠身,辍学在即。曾老师得知后到他家,对他母亲说:“让孩子放心读书吧,书杂费我帮你负责。”随后就把该生接回学校。2005年寒冬的一个下午,三年级学生曾淑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坡陡路滑,一不小心栽倒在半山腰,造成右腿骨折,住院治疗了一个月。为了不耽搁她的学习,曾老师每逢双休日都要去医院看望并给她补课。在期末考试时,曾淑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数学还考了满分。2006年春季,有5名学生同时患感冒,他赶忙请来乡村医生为他们看病,还替他们支付药费,烧水喂药,再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
从曾老师的家到教学点要翻三座山,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因此他长年居住在教学点。2000年腊月的一天,家中来信说母亲病危,催他速回。他想,来回一趟要三个来小时,半天的课就耽搁了。他硬是等到周末放学后才赶回家,而他母亲已不能说话了。妻子告诉他,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让他好好教书”。母亲去世后,曾昭富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心扑在教学上。面对把教书视为生命的丈夫,妻子没有一句怨言,只要一有空,她还来到教学点,在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菜,為学生热饭、炒菜、洗衣服。学生中餐吃的蔬菜都是她种的,却从不收学生的钱。她用山区女人特有的贤惠和纯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成了教学点的义务炊事员、服务员。
曾老师教的学生中先后有15人考取大学,2人考上研究生,还有的在部队提了干。那些从樟木坑走出去的学生,对曾老师都怀着深厚的感激之情。曾老师告诉记者:“过节时,我会收到很多信和贺卡,接到来自不同地方的问候电话。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一名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在县建行工作的学生,劝曾老师到县城买一套商品房,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曾老师说:“我没有钱。”这个学生说:“不要紧,我给你贷款,你的房子和我的买在一起。”2006年在这个学生的帮助下,曾老师终于在县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每年放寒暑假时,可以在县城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曾老师庆幸地说:“幸好买得快,后来涨价了,再想买就买不起了。”
傍晚时分,当记者行将离开的时候,山谷的身影已渐渐模糊,我们无不对这位在寂寞中坚守了32年的模范教师深怀敬意。当记者请他谈谈面对寂寞的感受时,曾老师笑了笑说:“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孤独,中午我有时与学生一起看课件录像,有时为学生讲故事;课外活动时,我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晚上,我时常拉起二胡,拉着拉着,听着听着,寂寞就过去了,上床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放不下水乡山里娃的何华恩
记者到万安县武术乡新蓼教学点采访全省模范教师何华恩时,因实地采访存在交通困难,武术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已于前一天通知何老师赶到中心小学来。何老师清早从教学点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再坐一个半小时船,上午近11点才到达中心小学。个子高挑,黑瘦脸庞,身板挺直的他见到记者,脸上荡漾着一位长者和蔼的笑意。
何老师今年55岁,是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老教师,一名老党员,一名退伍军人。他所在的新蓼教学点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村教学点,除了一条水路通往外面的世界外,四周全是层层叠叠的高山。新蓼小学现有3个年级15名学生,只有何华恩一位老师,但该教学点的教学成绩每科都遥遥领先于全乡。
何老师对新蓼小学始终怀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为了新蓼小学的学生,他几次放弃调到乡镇学校任教的机会。学校刚由中心完小变为教学点时,县武术中学急需一名总务人员,一致认为何华恩老师思想作风过硬,吃苦精神强,是最理想的人选。当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却婉言谢绝:“到中学去工作,无论环境和条件都远胜于新蓼小学,可别的老师调来能安心搞好工作吗?我是本地人,熟悉这里的情况,也习惯这里的环境,我还是留在新蓼吧。” 2003年,武术中心小学决定调何老师到中心校任教,何老师再次谢绝领导的好意。2004年,何老师原居住地新文村整体外迁,他家迁到了城郊,离学校有几十里水路,十几里山路,每次双休日回家,他有一半时间耗在路上。妻子说:“调到家附近的学校任教吧,这样也能照顾一下家里。”这时,他原来的一位领导正好调到他家附近的中心小学当校长,想请何华恩去当总务主任,可他还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接替我呢?”
一次次的放弃,一次次的谢绝,不是别的,正是这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使然。采访中,武术中心小学的教师们给记者讲述了许多何老师以校为家的感人故事。而何老师却这样告诉记者:“我已经很满足了,1997年省教委送给教学点一台电视机,县教育局为学校安装了卫星接收器,晚上我可以看看电视。这里没有固定电话,去年下半年乡中心小学还为我配了一部手机,在离学校不远的山上就有信号,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哲人曾说,赋予他一颗小小的露珠,他却奉献一泓涌泉。这话用来描述何华恩老师情系库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也是所有库区教师难以割舍育人情怀的真实写照。
学生健康使者的廖顺帆
万安县涧田乡良富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有人说,三面的水是弯弯的锁闩,一面高高的山是锁身,被锁住了的良富几乎成了孤岛。廖顺帆并不是孤岛上的当地人,却在那儿呆了整整20年。他默默地耕耘着,那种隔河千里的无奈,那份教坛耕耘的辛苦,只有头上的斑斑白发知情。
良富小学是一所两师一校的教学点,学校有一至四年级43个学生(其中10个学前儿童)。白天,廖顺帆老师要给学生上课、辅导。每个夜晚,他还要为十多个寄宿生盖两次被子,一次在九点多钟,一次在下半夜。去年冬天,学前儿童凌星在熟睡中滚落在地上,全身冰凉。廖老师小心翼翼地把他抱起来,搂在怀里,摸摸他的额头,观察他是否摔着了,是否冻着了。当确定无碍后,廖老师才把凌星放到床上,盖好被子,但一直守护到他恬静地进入梦乡。这些学生远离亲人,没有家人的照料,在学校里难免生病感冒,或因磕磕绊绊受点轻伤。学校远离医院,为了方便学生,廖老师就当起了校医,准备了常用的感冒药、消炎粉、跌打膏、红花油等药品,还虚心向他人学推拿按摩技術。199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两个学生突然从楼上往下跑,边跑边喊:“廖老师,三福仔闹得慌,快来啊。”廖老师急匆匆地跑上楼,只见朱三福像泥鳅一样在床上翻滚,痛苦地呻吟着、哭泣着,说是肚子痛。看着朱三福脸色苍白、头发湿漉漉的样子,廖老师估计他得了农村人说的绞肠痧。他上前用手一摸,发现他全身凉飕飕的,便用力在朱三福大腿上拧,竟然毫无反应。此时,在场的人都紧张起来:“怎么办?晚上九点多钟了,过渡去看医生的话,库汊里横七竖八地布满了渔网,不仅船难以行驶,还有可能被渔网绞住螺旋桨。如果去村医家,路途遥远不说,羊肠小道,上山下坡,黑咕隆咚地怎么走啊?”时间就是生命,只见廖老师赶紧俯下身子,撩开朱三福的衣服,把平时积累的医学知识统统用起来。只见廖老师在朱三福的肚皮上涂上清凉油,接着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逆时针地反复为他揉搓、按摩,治了五六分钟还不见效。他又用右手侧掌横压在朱三福肚脐下方的丹田穴位置上。几分钟后,朱三福终于不喊痛了。此时,廖老师用右手捏住他的右耳垂往下、往两边拉扯,接着拉左耳垂;又用十指代梳为他梳头,从鼻梁开始梳到额头再到后脑勺,用力梳了十多分钟。朱三福这才慢慢睁开了双眼,廖老师已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20年来,廖老师自费为学生治病、买药,花费了四五千元。但他认为值得,他憨厚地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就高兴!”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廖新民
廖新民是万安县五丰镇棉津乐加小学(两师一校)教学点的老师。由于老师紧缺,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便成了一名代课老师。1987年,从教30多年的父亲退休,按政策可由一名子女补员,并可自由报考职业。亲朋好友都劝他别考教师,选个更好的职业,但他看到山里孩子求知的目光,他子承父业报考了教师并以优异成绩录取,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后,回到乐加小学担任正式教师。
乐加小学校舍陈旧,一到雨天就漏雨,为了确保校舍和师生安全,他经常爬到屋顶上去检漏。一天凌晨两点,下起了倾盆大雨,廖老师打着手电筒,把整个校舍巡查了一遍,发现一年级教室漏雨,雨水已经把一些学生的课本打湿了。想到第二天孩子们要上课,他便只身爬上房顶,小心翼翼地把瓦片接好。可当他下来时,脚没有踩实,跌落下来,造成右手骨折。他说:“虽然手臂疼痛难忍,可听到教室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真划算。”二十多年来,为了节省经费,学校门窗桌椅坏了都是他自己动手修理,没有花钱请过一次木匠。
“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26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始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三年级学生刘琦刚入校时,父母离异,一直与六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该生很长一段时间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做,还经常与同学吵架,厌学情绪大。廖老师没有放弃他、歧视他,而是以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感化他、激励他、关心他。有一天,刘琦突然捂着肚子哭,额头直冒汗。廖老师得知后,连忙背起他跑向几里外的村卫生所,经医生确诊为急性肠胃炎。那天,他一直陪着刘琦,开药、吃药、打针,送回家……经过长期的感化与耐心的教育,如今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乐加小学采用复式班教学,而在复式班上要做到动静协调很不容易。针对这一情况,廖老师在着力培养小助手的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课后再提高”的复式课堂教学模式。他每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解决问题,然后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激发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了教与学、思与练的和谐展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复式教学模式效果显著。2009年,当地中心小学为乐加小学安装了宽带,这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信息闭塞的校园。廖老师经常通过网络,在线听优质课,看观摩课,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他大胆尝试,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他还通过放教学光盘,让学生听外地名校名师讲课,学生视野得到了拓宽,兴趣得到了增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所担任的课程,历年历次在全镇的教学成绩评估考试中都名列第一,他也因此成为全镇教师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的标兵。
下 篇
| 聆听库区青年教师拔节的声音 |
采访了几位长期坚守在教学点工作的优秀教师之后,记者一行在崇敬之余,不免为库区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担忧。因为这些教学点的老师大都是当年的民办教师和本地人,将来他们陆续退休之后,会有人乐于接替他们的工作吗?别说教学点,就是库区的初中和中心小学也在库区深处,即便一星期回一次家都很困难,库区大部分乡镇不通班车,船也每天只有一班,家不在库区的教师能安心工作吗?库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能不能得到保证?
同行的万安县政府县长助理、縣教育体育局局长郭白云告诉记者:“近年,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向库区学校和教师倾斜的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投资140万元兴建沙坪中心小学,目前该校的办学条件是全县一流的;投资170万元建武术中学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库区所有学校完成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安装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连部分教学点都通了宽带。库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二是向库区、山区学校教师每月发放100~150元的生活津贴,学校为教师解决部分车船费,同时县教体局与航运局协商,每逢星期五、星期天下午增开一班船接送教师和学生回家、返校。三是库区、山区教师编制按高于其他学校3.5%的标准核定,同时还给寄宿制学校增加3个管理编制。近几年,除将县城超编的教师选聘到库区学校外,新招聘的教师全部分到边远山区、库区任教。目前,库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6岁。四是在评优评模及待遇上向库区教师倾斜。这几年,国家、省、市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全部在库区产生。2008年,县政府出钱,安排100名库区、山区教师去深圳考察学习,大部分老教师都是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出深山,第一次见到山外精彩的世界。县里还规定,凡是在边远库区、山区任教的教师,只要获得了相应的教师职称就优先聘任。五是多管齐下,提升教师素质,如派城区学校名师到库区支教,库区学校则派老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安排城区学校与库区学校结对帮扶,选拔中坚力量充实库区学校领导班子。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库区教师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一大批库区中青年教师不但传承了库区模范教师坚守清贫、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而且将其发扬光大,用青春和热血、智慧和汗水,掀开了库区教育的新篇章。
铺就新教师成长的阶梯
武术乡是万安水电站库淹面积最大的乡镇,全乡只有6个行政村,5000多人。从县城到武术乡,只能靠每天一班的客船,乘船时间达两个半小时。由于山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70%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学校住宿。为了减轻住宿管理压力,当地中心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武术中学就读,归该校管理。
武术中学含小学五、六年级,共9个班346个学生,19个老师,其中女教师占50%,近三年里来校工作的占50%,然而记者却在这所学校探访到一个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秘诀——阶梯式培养,即每一位教师既当徒弟,又当师傅。新老师由师傅带领、培养一年之后,第二年实行跨年级教学。就这样,新教师在低年级当师傅,在高年级当徒弟,保证了教师队伍培养不断层。
肖庆彪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有5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很少。该校根据年轻教师多、年轻女教师多、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培养新教师为抓手,大力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保证了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由于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培训等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一个个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004年分配来的兰天老师,所学专业是小学教育,学校为其安排一个物理骨干教师当师傅。通过几年的培养,他在2007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优秀指导奖,在2008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操作比赛中荣获县二等奖,2007年、2009年中考时所教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县第一。
同年分配到校的朱丽芳老师,原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由于缺英语老师,学校安排英语骨干教师彭清梅当她的师傅。2007年中考,朱老师所教班级成绩居全县第四,2008年居全县第三,现在她已成为学校新一代的英语骨干教师,正担负培养新教师的重任。
2006年开始从教的陈霞老师学的是物业管理,在肖庆彪校长的悉心指导下,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老师。她从2006年至今一直担任毕业班的化学教学,所教班级综合成绩2007年居全县第三,2008年全县第一,2009年全县第二。
开启山娃子的音乐梦想
在沙坪中心小学采访时,记者同样见到了一群忠于职守、勤奋好学的青年教师。
刘欣是沙坪中心小学最年轻的女老师,2008年7月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09年通过招考分配到该校任教。
初为人师时,她连课堂纪律都管不好,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效果了。为此,她感到迷茫。校长曾小华了解情况后,送给她一本《如何做名好教师》,叮嘱她:“对学生要严爱有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校长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她不再徘徊,不再彷徨,而是积极地向周围教师求教,快乐地和学生相处。课堂上,她从学生出发,让他们在音乐中感悟美,用心智开启山娃子的音乐梦想;教学之余,她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2009年9月,她在万安县第七届农村文艺调演中被评为“优秀演员”,4月在万安县品德与生活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10月在吉安市音乐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小学组综合一等奖和小学组单项“教学活动设计”一等奖,在2009年~2010年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评为校“五佳”教师。短短的一年,她背着梦想的行囊,在库区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打造青年人成才的摇篮
此次采访的最后一站是万安县涧田中学。通往该校的山间公路崎岖曲折,狭窄险要,年近50岁的老司机开车小心翼翼,生怕有闪失。他说:“我还从来没开车走过这样全是弯道陡坡的山路,难怪这里连班车都不通啊!”
涧田中学有498个学生, 10个班,30名教师。家在县城和外乡的老师占50%,35岁以下的占50%。温朗光校长告诉记者,这里非常缺乏专业教师,6个数学教师中有5个第一学历是中师,1个是由政教专业改行的,3个英语老师中2个是中师毕业,1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
尽管条件艰苦,学校仍不忘培养青年教师,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该校通过“引路子、结对子、压担子”的管理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学有目标、行有指导,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每年购买大批教育教学名著,要求老师每年至少精读两本教育教学专著,摘抄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撰写5篇以上的读书心得。
刘明锋老师2003年被选招到涧田中学任教,他在师专学的是政教专业。由于学校数学老师紧缺,他一到学校就服从安排改行教数学。在学校浓厚的教师成长氛围中,他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每节课,他都提着两块小黑板进课堂,上面写满了课前精心准备的例题、习题,课后,他还为学困生辅导。他教了两届毕业班,两个班的数学中考成绩,无论优秀率还是及格率、总平均分都名列前茅。
教导主任袁海军和妻子郭亚男都是外乡人,可他们却在涧田中学工作了18年。袁老师是教学多面手,教过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语文。从2006年起,他一直担任毕业班历史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他长期坚持搜集、整理、编写历史学习资料,累计达25万字。他任教班级的中考历史成绩连续三年居全县第一。
几天的采访,记者时而在库区碧波粼粼的水面上荡漾,时而在水绕山环、迂回盘旋的山路中跋涉,时而在通往孤岛的泥泞小道上穿行。茫茫库区,水映碧天,群山叠嶂,满目苍翠,花铺峻岭,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记者不时端起相机,按动快门,摄下一幅幅碧水长天、山花烂漫的绮丽风光:库区浩渺的水面,因库区教师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而更加辽阔壮观;四周层层叠叠的巍巍群山,因库区教师的执著坚守而更加坚韧挺拔;飞泻而下的潺潺溪流,因库区教师为学生洒下涓涓不息的爱之泉而更加奔腾欢歌;开得如火如荼的山花,因库区教师的茁壮成长而更加绚丽多彩。这美丽的库区风光,正是万安县库区教育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插图:泽忠)
□责任编辑廖肇银
E-mail:wuyin2@126.com
链接
叶均安,男,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上犹县水岩乡井仔教学点教师。1979年8月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该教学点执教以来,一直未离开过这个教学点。从教30年来,他安于清贫,悉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深山湖湾,共培养了29批824名学生。因为有他,井仔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没有一个孩子辍学。他于1996年荣获“国家园丁奖”, 2006年被评为上犹县十佳教师,2007年被评为上犹县优秀共产党员和赣州市模范教师,2009年被评为上犹县骨干教师和“2009感动上犹人物”。
张玄养,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婺源县人。1979年7月从婺源县珍珠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县农机厂工作。1980年2月应村民要求回乡担任董门小学民办教师,1992年9月取得大专文凭,1996年9月转为公办教师。2003年被调往共产主义水库边的秀水村小。2008年因村小撤并到珍珠山中心小学,之后任珍珠山中心小学副校长。从教28年来兢兢业业,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戴长春,男,1953年出生,泰和县桥头小学春和教学点教师。自1971年到山区学校任民办教师起,40年来从未离开山区学校。2009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农村教师”称号。1999年至今,戴老师一直扎根在泰和县南车水库库区春和教学点。12年来,他一个人挑起管理、教书、做饭、照顾学生生活等重担。他在默默奉献的同时,还动员中师毕业、外出务工的女儿回到春和教学点开办了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
王爱男,女,1981年出生,鄱阳县人。2007年8月被鄱阳县教育局录用为公办教师,同年9月被分配到莲花山鲁村教学点任教。该教学点共设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3个班级,学生10人。三个年级教学任务都由她一人承担,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十几门功课。从教3年来,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爱生如子,被学生亲昵地称为“妈妈老师”。 2009年9月,被鄱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十大乡村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