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总是“怀才不遇”?是否总怀着“远大的理想”?是否忙于“追星”而无视身边的成功者?事实上,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你将更容易获得成功。
尽管很多人无意中取得了成功,但毫无疑问,正确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关于职业生涯的有效管理,人们在认知和行为上都存在太多的智障,如果不改变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但却经不起推敲的思维定势,就会继续陷于成功无路的苦恼之中不能自拔。
不对称评价
心理学研究证实: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往往高于社会平均评价,对自己任职机构的评价通常低于社会平均评价。
此项研究重要意义在于,对自身能力与社会评价的不对称性往往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很容易诱发个人与组织的冲突。当自己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番时,总是抱怨上司不给自己机会;当自己觉得具备了提升的条件时,提拔的却不是自己。不对称评价不仅影响工作,更影响心情。员工离职,很多也是源于不对称评价。
业务员升级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评价,对自身评价过高,不仅容易成为对企业不满的源泉,而且也容易成为成长的障碍——我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还有什么要学习的。
为了解决不对称评价带来的问题,建议每个人定期做“重新认识自己” 和“做自己的上司”的自省活动。
“重新认识自己” 的具体做法是:心情平静地面对一面镜子,向镜子中的“我”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自己。大多数人可能会发现:平时心高气傲的自己,可能此时连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了。
“做自己的上司”的具体做法是:平静地面对一面镜子,假设你处于上司的位置,客观地评价镜子中的“我”。
职业定位
提拔一个不合适的人,实际上是在害他。现实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岗位空缺时,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而提拔了一个不称职的人,而被提拔的人不但没将工作干好,最后甚至不得不选择离去。再寻求新职时,仍然会惯性地倾向于原来并不合适的职位。
因此,每个人在得到提拔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高兴,而应该是反思:这是否是一次害人的提拔?
职业生涯的正确定位应该是“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千万不要因为得到提升而忘掉自身定位。
“我适合做什么?”每个人在谋职之初都要这样问自己。当确定在营销领域发展时,仍然要不断自问:“我适合在营销领域的哪类岗位发展?”
按照职业生涯规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悉期。初始介入一项职业,必然会有一个从ABC学起的阶段,即使营销专业的学生和MBA们也不例外,否则就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因此我们要求营销人员从送货员做起,再做助销员,最后做业务员。一开始就想做“大事”,有违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阶段:熟练期。这是一个从懂到精的过程。正像一个棋手,熟悉规则不一定能赢棋。如果说熟悉期主要靠外力的帮助(如培训、传帮带),熟练期则主要靠自己的悟性和不断实践。
第三阶段:分项发展期。营销工作正逐步从以前要求业务员“全职全能”(即要求业务员什么都会)过渡到专业分工。有人在营销工作中显示出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有人在企划方面显示才干,专业从事企划……
从第三阶段开始,每个营销从业人员都必须作出选择:在哪些专业领域发展?在哪些专业领域提升?
心智模式
大多数营销培训是无效的,它只是增加营销人员的知识而已,通常并没有付诸实践。因为它与根植于营销人员心灵并付诸行动的心智模式不一样,除非能够改变听众的心智模式,否则,营销知识只能增加人们的谈资。
每个老业务员都拥有大量的“熟练性无能”——熟练的但已过时的营销技能;但当企业注入创造性营销思维时,又会遭遇业务员的“习惯性防卫”抵制。营销创新的艰难不在于知识的贫乏,而在于固有的心智模式作祟。
是人们不易察觉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所拥有的知识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每项行为的背后都有难以察觉的推理模式。因此,要检视自己的行为,就要摊开自己的心智模式,正视并改善。
个人影响力
有人还没做事就得到提升,有人事做成了还得不到提升——很多人对这种现象愤愤不平,其实这完全可能是正常现象。
柳传志有一个著名的“三把式理论”: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
我们一向在理念上崇尚“做”的人而不崇尚“说”的人,柳传志把“说”提到一个高度,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我参加过很多业务员会议,发现大多数业务员不会“说”——做得好说不出经验,做得差说不出教训,还经常夸自己“只会做不会说”。
个人提升不仅要靠能力,更要靠影响力。能力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通过“说”和“做”影响领导,才能为领导所赏识,并最后得到发挥。
对于期望得到组织认同的营销人员,一定要反省自问:“我说了或做了哪些事可以影响领导对我的认知?”“我应该向组织传递何种信息才能影响组织决策?”
“影响领导”是我们曾经在心态上厌恶、但现在应该正确认识的一个概念。领导对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你或其他人对领导影响的结果。个人是否有能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领导认为你有能力,并给你发挥能力的机会。
有能力而没有影响力,结局可能是“怀才不遇”。只有发挥对领导的影响力,能力才有可能与组织资源对接而取得成功。
目标人生
有些专家倾向于把人生目标定得很精确,但一位营销经理的“苦恼”却让我猛然省悟。该经理大学毕业刚4年,升任某知名企业省区经理已一年半,职业生涯算是比较顺利了。可是,按照他毕业时制定的人生规划,他早就“应该”继续升职了。现在,他正为此苦恼。
我仔细翻阅了他的人生规划,其详细程度甚至到了哪个月任何职、做什么样的事。可以想见,在这样详尽的人生计划下,他活得有多累。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人生目标,但我们对人生目标有太多的误解。我个人的观点是:
第一,我们应该有人生目标,但关键是什么样的人生目标。5年以上的人生目标、过于远大的人生目标,对改善职业生涯的现状基本没有意义。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制定一个比现阶段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比较现实、容易实现的目标。
第二,一个宏大而详尽的人生目标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只要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生存的外部环境,就不能像制定生产计划一样制定人生规划。不要说以月为单位制定人生规划,即使以年为单位也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必须认可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前不久,一位创业者拿着创业预案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创业预案中的80%最后都不会成功;当你成功后,你会发现80%的内容是你现在想像不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认同你的方案。”
人生目标是人思考的结果,不能成为人生的束缚。当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主动放弃,寻求新的目标。
第四,因为人生的远大目标而不愿从小事做起,往往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第五,最佳的目标就是把现在做的事做好。人生目标是我们想追求的结果,而重要支撑之一就是我们在目前岗位上的表现。
职场学习
与学生学习方式相对应,每个人进入职业岗位后必须学会新的学习方式——职场学习。
大多数人的职场学习只有两种被动方式:一是集中培训;二是工作失误“交学费” 。
有些成功人士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正是成功的职场学习方式让他们具备了很高的工作水平。
职场学习方式包含三项内容:读书、读人、读事。
职场学习方式中的读书不同于学生读书,我们建议系统地阅读3份专业报纸、专业杂志,系统收看3个专业电视栏目,系统浏览3个专业网站。
请记住:一定要系统阅读。只有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读人就是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刊载于媒介的知识是共用的知识,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才是专有的知识。成功者、失败者、竞争对手、专家都是可以读的对象。
读人的最基本目标,一是走成功者走过的捷径;二是不犯失败者犯过的错误;三是以对手为镜,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四是让专家替自己学习,实现学习的分工。
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决定他的未来,朋友圈的交往对人生有重要影响。除了朋友圈外,一个人还应该有职场圈,职场圈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朋友圈和职场圈的交往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读人。
读事就是在工作中学习。所谓“做一件事,悟透一个道理”,就是读事。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是最悲惨的失败,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也是成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也是失败,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才是最伟大的成功。对于善于读事的人来说,成功与失败都不重要,它们都是职场学习并获得成长的好机会。
复制成功者
基于“距离产生美”的原理,人类崇拜有距离感的成功者而不在意身边的成功者。其实,最有复制价值的是身边的成功者。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追星行为反映了人们复制成功的愿望。我由于工作的关系有机会走近一些成功人士,发现媒介资料、传说与现实中的成功者本人有巨大的反差。媒介资料总是有取舍,传说总是有夸大。私下与成功人士身边的人交往,更能发现成功者不宜在媒介资料上披露的内容。
忘掉比尔·盖茨,忘掉韦尔奇,忘掉郭士纳,去观察身边的成功者,并复制他们成功的模式吧。身边哪些人得到提升,模仿他们就容易得到提升;身边哪些人业绩出色,搞清他们业绩提升的原因,然后向他们学习。
请注意,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成功的某个领域,他们同样值得复制。■
尽管很多人无意中取得了成功,但毫无疑问,正确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关于职业生涯的有效管理,人们在认知和行为上都存在太多的智障,如果不改变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但却经不起推敲的思维定势,就会继续陷于成功无路的苦恼之中不能自拔。
不对称评价
心理学研究证实: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往往高于社会平均评价,对自己任职机构的评价通常低于社会平均评价。
此项研究重要意义在于,对自身能力与社会评价的不对称性往往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很容易诱发个人与组织的冲突。当自己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番时,总是抱怨上司不给自己机会;当自己觉得具备了提升的条件时,提拔的却不是自己。不对称评价不仅影响工作,更影响心情。员工离职,很多也是源于不对称评价。
业务员升级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评价,对自身评价过高,不仅容易成为对企业不满的源泉,而且也容易成为成长的障碍——我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还有什么要学习的。
为了解决不对称评价带来的问题,建议每个人定期做“重新认识自己” 和“做自己的上司”的自省活动。
“重新认识自己” 的具体做法是:心情平静地面对一面镜子,向镜子中的“我”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自己。大多数人可能会发现:平时心高气傲的自己,可能此时连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了。
“做自己的上司”的具体做法是:平静地面对一面镜子,假设你处于上司的位置,客观地评价镜子中的“我”。
职业定位
提拔一个不合适的人,实际上是在害他。现实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岗位空缺时,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而提拔了一个不称职的人,而被提拔的人不但没将工作干好,最后甚至不得不选择离去。再寻求新职时,仍然会惯性地倾向于原来并不合适的职位。
因此,每个人在得到提拔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高兴,而应该是反思:这是否是一次害人的提拔?
职业生涯的正确定位应该是“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千万不要因为得到提升而忘掉自身定位。
“我适合做什么?”每个人在谋职之初都要这样问自己。当确定在营销领域发展时,仍然要不断自问:“我适合在营销领域的哪类岗位发展?”
按照职业生涯规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悉期。初始介入一项职业,必然会有一个从ABC学起的阶段,即使营销专业的学生和MBA们也不例外,否则就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因此我们要求营销人员从送货员做起,再做助销员,最后做业务员。一开始就想做“大事”,有违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阶段:熟练期。这是一个从懂到精的过程。正像一个棋手,熟悉规则不一定能赢棋。如果说熟悉期主要靠外力的帮助(如培训、传帮带),熟练期则主要靠自己的悟性和不断实践。
第三阶段:分项发展期。营销工作正逐步从以前要求业务员“全职全能”(即要求业务员什么都会)过渡到专业分工。有人在营销工作中显示出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有人在企划方面显示才干,专业从事企划……
从第三阶段开始,每个营销从业人员都必须作出选择:在哪些专业领域发展?在哪些专业领域提升?
心智模式
大多数营销培训是无效的,它只是增加营销人员的知识而已,通常并没有付诸实践。因为它与根植于营销人员心灵并付诸行动的心智模式不一样,除非能够改变听众的心智模式,否则,营销知识只能增加人们的谈资。
每个老业务员都拥有大量的“熟练性无能”——熟练的但已过时的营销技能;但当企业注入创造性营销思维时,又会遭遇业务员的“习惯性防卫”抵制。营销创新的艰难不在于知识的贫乏,而在于固有的心智模式作祟。
是人们不易察觉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所拥有的知识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每项行为的背后都有难以察觉的推理模式。因此,要检视自己的行为,就要摊开自己的心智模式,正视并改善。
个人影响力
有人还没做事就得到提升,有人事做成了还得不到提升——很多人对这种现象愤愤不平,其实这完全可能是正常现象。
柳传志有一个著名的“三把式理论”: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
我们一向在理念上崇尚“做”的人而不崇尚“说”的人,柳传志把“说”提到一个高度,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我参加过很多业务员会议,发现大多数业务员不会“说”——做得好说不出经验,做得差说不出教训,还经常夸自己“只会做不会说”。
个人提升不仅要靠能力,更要靠影响力。能力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通过“说”和“做”影响领导,才能为领导所赏识,并最后得到发挥。
对于期望得到组织认同的营销人员,一定要反省自问:“我说了或做了哪些事可以影响领导对我的认知?”“我应该向组织传递何种信息才能影响组织决策?”
“影响领导”是我们曾经在心态上厌恶、但现在应该正确认识的一个概念。领导对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你或其他人对领导影响的结果。个人是否有能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领导认为你有能力,并给你发挥能力的机会。
有能力而没有影响力,结局可能是“怀才不遇”。只有发挥对领导的影响力,能力才有可能与组织资源对接而取得成功。
目标人生
有些专家倾向于把人生目标定得很精确,但一位营销经理的“苦恼”却让我猛然省悟。该经理大学毕业刚4年,升任某知名企业省区经理已一年半,职业生涯算是比较顺利了。可是,按照他毕业时制定的人生规划,他早就“应该”继续升职了。现在,他正为此苦恼。
我仔细翻阅了他的人生规划,其详细程度甚至到了哪个月任何职、做什么样的事。可以想见,在这样详尽的人生计划下,他活得有多累。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人生目标,但我们对人生目标有太多的误解。我个人的观点是:
第一,我们应该有人生目标,但关键是什么样的人生目标。5年以上的人生目标、过于远大的人生目标,对改善职业生涯的现状基本没有意义。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制定一个比现阶段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比较现实、容易实现的目标。
第二,一个宏大而详尽的人生目标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只要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生存的外部环境,就不能像制定生产计划一样制定人生规划。不要说以月为单位制定人生规划,即使以年为单位也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必须认可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前不久,一位创业者拿着创业预案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创业预案中的80%最后都不会成功;当你成功后,你会发现80%的内容是你现在想像不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认同你的方案。”
人生目标是人思考的结果,不能成为人生的束缚。当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主动放弃,寻求新的目标。
第四,因为人生的远大目标而不愿从小事做起,往往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第五,最佳的目标就是把现在做的事做好。人生目标是我们想追求的结果,而重要支撑之一就是我们在目前岗位上的表现。
职场学习
与学生学习方式相对应,每个人进入职业岗位后必须学会新的学习方式——职场学习。
大多数人的职场学习只有两种被动方式:一是集中培训;二是工作失误“交学费” 。
有些成功人士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正是成功的职场学习方式让他们具备了很高的工作水平。
职场学习方式包含三项内容:读书、读人、读事。
职场学习方式中的读书不同于学生读书,我们建议系统地阅读3份专业报纸、专业杂志,系统收看3个专业电视栏目,系统浏览3个专业网站。
请记住:一定要系统阅读。只有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读人就是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刊载于媒介的知识是共用的知识,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才是专有的知识。成功者、失败者、竞争对手、专家都是可以读的对象。
读人的最基本目标,一是走成功者走过的捷径;二是不犯失败者犯过的错误;三是以对手为镜,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四是让专家替自己学习,实现学习的分工。
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决定他的未来,朋友圈的交往对人生有重要影响。除了朋友圈外,一个人还应该有职场圈,职场圈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朋友圈和职场圈的交往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读人。
读事就是在工作中学习。所谓“做一件事,悟透一个道理”,就是读事。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是最悲惨的失败,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也是成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也是失败,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才是最伟大的成功。对于善于读事的人来说,成功与失败都不重要,它们都是职场学习并获得成长的好机会。
复制成功者
基于“距离产生美”的原理,人类崇拜有距离感的成功者而不在意身边的成功者。其实,最有复制价值的是身边的成功者。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追星行为反映了人们复制成功的愿望。我由于工作的关系有机会走近一些成功人士,发现媒介资料、传说与现实中的成功者本人有巨大的反差。媒介资料总是有取舍,传说总是有夸大。私下与成功人士身边的人交往,更能发现成功者不宜在媒介资料上披露的内容。
忘掉比尔·盖茨,忘掉韦尔奇,忘掉郭士纳,去观察身边的成功者,并复制他们成功的模式吧。身边哪些人得到提升,模仿他们就容易得到提升;身边哪些人业绩出色,搞清他们业绩提升的原因,然后向他们学习。
请注意,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成功的某个领域,他们同样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