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筠:出身黄埔的红军女司令员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iw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8- 1934,湖南平江人,黄埔第6期学员】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赵一曼的名字可说响彻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人们却很少知道与赵一曼性格极其相似的胡筠,她俩一度是同窗挚友,具有‘北赵南胡”的美称。不同的是,赵一曼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胡筠却死在自己人的手中。
  “令嫒非女儿之装,乃巾帼之才也”
  胡筠,1898年生于平江县天岳乡大坪屋场的一户殷实人家。其父胡竹安系耕读之士,善经营,思想开明。母亲李氏,勤劳贤淑,持家有方。夫妻俩希望女儿知书达礼,不受人欺侮,自幼聘师教她习文练武。
  胡筠的父亲藏书颇多,但她对那些儿女之情的书兴趣不浓,唯对《水浒》、《精忠岳飞传》等书爱不释手,尤其是《木兰辞》,她不但能背诵如流,还谱以平江花灯小调经常吟唱。老师奇其志,曾对胡竹安说:“令嫒非女儿之装,乃巾帼之才也。”
  胡筠19岁时,由父母作主,嫁给虹桥大地主李采藻的三儿子李积奇为妻。军阀混战时期,外面世界动荡不安,虹桥山乡却死水一潭。她跟妯娌们谈国事,妯娌们都无兴趣,认为那是男人们的事,女人只要带好孩子管好家就行了。找不到知音,胡筠便动了到外面世界去闯闯的念头。后来,她以去县里为丈夫伴读的名义移居平江县城。1924年春,她征得家庭同意,考入平江启明女子学校师范班读书。
  入校后,胡筠读了《向导》、《先驱》等革命刊物,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她与进步同学一道发起了剪发放足运动,并率先将自己的巴巴头剪成齐脖短发;她积极参加声援‘五卅”惨案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登台演讲……她的勇敢行为受到师生们的称赞,亦受到中共平江地方委员会重视。1925年底,胡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少奶奶”穿上戎装“斗地主”
  1926年冬,胡筠赴武汉投考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被录取,编入女生队。
  在女生队中,有位四川宜宾姑娘李坤泰(即赵一曼),胡筠见她性格泼辣,做事干练,很合自己的性格,视为挚友。李坤泰亦主动向年长的胡筠靠近,两人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她们身穿军装,打着裹腿,肩扛步枪,与男学员一样摸爬滚打,进行野外训练。
  “七·一五”分共会议后,局势急剧逆转,武汉军校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女生队被遣散,其中的共产党员随陈毅乘船东下,准备赴南昌参加起义。在九江上岸后,得悉先头部队为张发奎部缴械,只得就地解散,各回原籍去坚持革命。
  胡筠回到平江,正值县委组织秋收暴动,县委书记毛简青任命她担任北乡暴动委员会主任。胡筠回到虹桥婆家,以三少奶奶的身份作掩护,秘密与北方特委书记李宗白和赤卫队长毛贲虎等人取得联系,在左家洞成立了虹桥区暴动委员会。他们秘密串联原农会骨干,发动3000多农民,于一天夜里发起暴动,攻占了虹桥大地主童柳林、童阜林兄弟的家,分掉了这两个土豪家的全部粮食和财物。
  1928年春节前夕,胡筠接到县挨户总团要来虹桥“剿共”,通知她率“李家挨户团”配合行动的信。她立即与人商议,决定趁敌人来虹桥之前,把北乡各区赤卫队调来,配合李家挨户团镇压一批土豪劣绅,以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
  同年1月27日,北乡各区赤卫队和李家挨户团抓了一批土豪劣绅,在虹桥大沙洲召开2000多人的群众大会。胡筠登台斗争了包括夫兄在内的几家大地主,将搜出他们的田契、债券当场烧毁,她还毅然地公开宣布与李积奇离婚。随后,她亲自将李采藻家的粮仓打开,把粮食都分给了农民。
  胡筠的壮举,在闭塞的山乡成为惊天奇闻。这位穿过戎装的昔日少奶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背叛了封建地主家庭。
  打游击打出个“女司令”
  1928年2月,胡筠出席了在嘉义召开的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她被任命为北乡特委书记兼平、湘、岳游击总队第三大队党代表。从此,她和大队长徐梓俊领导三大队战斗在幕阜山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多次打击前来“围剿”的白军。人们亲切地称三大队为“胡筠部队”。
  在平江著名的“二月扑城”战斗中,胡筠率领2万多农民,负责攻打北门。她率领的队伍一度攻至北街的黎头嘴,距敌军司令部只有几百米。由于其他三面进攻的农民受阻,敌人援兵已至,只得撤出县城。
  扑城失败后,反动当局提出“血洗平江”、“地要翻边,人要换种”。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县委遭受严重破坏。但胡筠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她带领游击队坚持在北乡各区活动,寻找失散的同志,终于和李宗白、张警吾、毛贲虎等人取得联系,恢复了中共平江县委,她被选为县委书记———这是平江革命史上第一位女县委书记。
  昔日锦衣玉食、山珍海味、睡雕花床、盖羽绒被的少奶奶,今日腰插驳壳枪、手提马灯、肩背背包,与同志们一道爬山越岭,钻山洞、睡窝棚,常以野菜充饥与前来“围剿”的敌人周旋。艰苦的环境没有磨消胡筠的革命意志,她经常给游击队员们讲故事,唱《国际歌》,还与爱好文艺的县委委员张警吾一道表演平江花灯戏。她带领的游击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胡筠带领县委一班人,指挥全县4个游击大队,先后打下了浏阳的社港,平江的思村、浯口,又奔袭了虹桥、龙门、浆市、木瓜等地,从财主家和清乡队、挨户团手中夺得一批粮食和枪支、弹药,进一步充实了游击队的实力。
  在艰苦的游击斗争环境中,胡筠带领的游击队逐步壮大,越战越强。她也在斗争岁月中,与县委委员张警吾互相加深了了解,遂结成革命伴侣。
  1928年7月20日,胡筠在钟洞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部署迎接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起义的准备工作。22日,平江起义成功,她即率县委一班人和游击队数百人,抬着猪羊,挑着粮食蔬菜,进城慰劳起义部队,并会见了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双方举行了联席会议。24日,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胡筠当选为政府主席。当起义部队撤离县城时,她设法将大批军用物资和多余的枪支弹药转移到连云山区。后来,她将发展到1000多人枪的县游击队编为5个大队,成立了县游击司令部,她任总指挥。


  巾帼英豪遭密杀
  1930年7月,胡筠担任湘鄂赣边区暴动委员会党代表,她与总指挥赖汝樵指挥数万赤卫军,配合红三军团攻克长沙。8月1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委员。9月,中共赣北特委成立,她任特委副书记兼赣北独立团团长。
  同年12月,胡筠率赣北独立团由修水出发,汇合通城县黄枪山农民赤卫队千余人,攻打通城县县城。当时,城内驻防敌军有一个团,加上县“铲共”总团,约两千人枪。胡筠指挥部队趁夜逼近城郊,先用土炮弹射入城内,腾起熊熊烈焰,再集中火力掩护敢死队架云梯登城,经过一个多小时猛攻,即破城而入,歼敌大半。这一仗,显示了胡筠打攻坚战的指挥才能。
  1931年春,赣北独立团与修水、铜鼓等县的游击队编入红16军,组成红八师。不久,胡筠即继任红八师师长。同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修水上杉成立,胡筠为省委委员,并担任妇女部长。
  1932年3月,以林瑞笙、陈佑生为首的中央代表团来到修水上杉,召开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会。在王明“左”倾路线影响下,林瑞笙等人错误地指责湘鄂赣省委没有执行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路线,全盘否定省委过去的成绩。会上,省委书记李宗白遭到批判,胡筠据理辩驳,亦遭训斥。结果,李宗白被打倒了。胡筠也被撤销省委委员和妇女部长职务,调去省互济会任副主任,不久又调任省党校教务主任。1933年10月,她在万载县小源参加湘鄂赣省第三次工农代表大会期间,竟被诬为“AB团”分子,突遭逮捕。
  胡筠在关押期间,写了数十页纸的《狱中自白》,回顾了自己在党的领导下由一个豪门闺秀成长为党的干部的整个历程,其中写道:“牺牲换人间幸福,奋斗是吾辈生涯。”这是她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也是她留下的遗言。
  1934年初,湘鄂赣省委驻地小源失守,胡筠等人在转移途中,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筠被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摘自《湘潮》,龙杰中/文)
其他文献
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举国轰动,海南的蕉风椰雨、吴琼花的飒爽英姿深入人心,“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不少观众都会对这个镜头印象深刻:一位女战士背着熟睡的孩子行军打仗。这个电影人物的原型便是王运梅———当年的红色娘子军排长,琼海市阳江镇人,1910年出生,21岁参加红色娘子军,开始她的传奇一生。  2000年5月1日,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正式对外开放,王运梅搬进了红色娘子军
期刊
1924年6月16日诞生于广州东郊黄埔长洲岛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集黄埔军校),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办。1926年2月合并其他各军的军事学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此后,这个军校办了23期。  黄埔军校曾在潮州办过分校,国民革命军北伐打下长沙、武汉后,又在这两地办过分校。1926年底,黄埔军校破天荒地招录了一批女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这些女生是中国妇女的翘楚,她
期刊
他是“红二代”少将,习近平曾向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荐他的著作,胡锦涛称他为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金一南。  2006年11月30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通令,给2个单位、7名个人记功,金一南是其中的获奖者之一,被评为二等功。  金一南是中南海的“座上宾”。2009年7月2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前夕,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主持十七届中央
期刊
【1909- 1995,河南信阳人,黄埔第6期学员】  1926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克复武汉后,国民党为进一步培养北伐的军事、政治人才,决定在武汉招收黄埔军校学生,招收男生,也招收女生。张瑞华欣喜若狂,即请饶辉南介绍,到武汉投考。12月,经过初试和复试,张瑞华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录取。  在黄埔军校中成长  张瑞华,1909年2月11日生于河南省信阳农村。幼时在乡间上小学,后在表叔父高警
期刊
【1909- 2007,湖北江陵人,黄埔第6期学员】  1924年,年仅15岁的黄杰决定冲破封建旧家庭的束缚,离开家乡,出走武汉。她漂泊了一段时间后,听说了一个决定她一生命运的消息———北伐军攻下武汉后为培养北伐骨干,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汉招收学员。之后黄杰如愿以偿,顺利地考入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六期的女生队。  为逃婚考上“黄埔六期”  黄杰,1909年出生在湖北
期刊
【1906- 2000,湖南新化人,黄埔第6期学员】  到了晚年,虽然有视力衰退、两耳重听、记忆力不好、牙疼等老年病折磨着,但谢冰莹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写作,因此被人称为“不老的女兵”。她说:“我只希望做一个平凡的渺小的人,只愿用整个的心力贡献给文学。读者的眼泪便是我的收获,读者的同情就是我的财产、我的无价之宝!”  从小就有浓厚的文学兴趣  1906年9月5日,谢冰莹在湖南新化县大同镇谢铎山(今
期刊
【1910- 1989,湖南湘乡人,黄埔第6期学员】  她是曾国藩九弟、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她是将半生心血倾注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精英。她是谁?她就是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曾宪植。  名门之后进黄埔  曾宪植,湖南省湘乡荷叶镇(今属双峰县)人,1910年1月23日出生在长沙府后街曾昭正家,是曾国藩九弟、任过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的玄孙女。她6岁进入长沙著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师附小,13岁升入湖南省立
期刊
【1908- 2010,安徽芜湖人,黄埔第6期教导员】  与其他进入黄埔军校的女学员不同,彭猗兰的身份显得更为特殊。她不仅是被邓演达亲点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筹建者,更是黄埔第六期女生队的教导员。  参加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筹建工作  1926年9月初,革命形势发展很快。10月初,我(即本文口述者彭猗兰)随蔡畅同志等人一起从广州乘船经上海到达武汉。在武汉,担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热情
期刊
【1905- 1936,四川宜宾人,黄埔第6期学员】  在全面抗战的前一年,有一位生于蜀中,却血溅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女英雄,她殉国时年仅31岁。当年,她身边的战友和群众,都亲切地称她“瘦李”,日伪军则称她是“红妆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共匪女头领”。她,就是赵一曼。  立志做女界革命先锋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一个富裕地主家庭,原名李坤泰,赵一曼是她到东北后取的化名。  1926年1月
期刊
【1901- 1994,四川成都人,黄埔第6期学员】  她叱咤风云,曾被宋庆龄、鲁迅挽救出纳粹德国的女牢;她写出过影响世界的报告文学,曾被斯大林亲定为“高尔基的灵柩执绋人”;她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却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她婚姻生活曲折不幸,却与陈毅有过一段“互等3年”的恋情……她叫胡兰畦,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性。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批女兵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