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西藏牦牛博物馆,正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在画展现场,一位身穿唐装,58岁的指画绘画者艺术家正弹指挥臂作画,他以指代笔,在生宣纸上挥毫泼墨,大草原上飞奔的牦牛,在他指掌翻飞勾勒之间栩栩如生,落款为《古道神牛》,随后又即兴作《古道新韵》。在现场,他最后创作了一幅灵动的大幅荷花《香远》,其笔触嬗变多姿,构思出其不意,意境辽阔悠远,让人回味无穷。就是清末著名指画大师刘锡玲的曾孙,“聋派指画”第四代非遗传人刘准。
指画源于我国唐代,集大成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国画中的一门特技,系用指甲、指头、指腹、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刘准作为第四代“聋派指画”非遗传承人,沿着曾祖父刘锡玲百年前走进雅鲁藏布江的脚步,到2015年12月时,已是第三次进藏,用心灵领略雪域高原的壮美,先后创作了《雪域高原》、《那曲初春》、《雪山下》等一幅幅反映西藏题材的指画作品。他此次进藏,还以“‘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的昨天与愿景”为主题,共展出自己的指画作品20余幅,让现场宾客零距离地观摩到一种古老而充满新意的绘画风格。
一家四代从事指画创作,他的曾祖父刘锡玲开创了“聋派指画”。
刘准自豪地说:“我的曾祖父刘锡玲生于1848年,号聋道人,开创了‘聋派指画’,也是一名享誉国内外的指画大师,让这门千年技艺于100年前首次走进了国际艺术殿堂。我的爷爷(号小聋道人)、父亲均走上了‘聋派指画’的传承之路,在当地名气颇大。我从小耳濡目染这项家传画技,更有义务让它在自己的手里弘扬。”
刘锡玲是我国近代一位卓有成就的指画大师,曾东渡扶桑(日本),西达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行遍中国名山大川,开中国画旅行写生之先河,以中国绘画史诗巨作《邛崃叱驭图》名震华夏。1881年,刘锡玲受朝廷命令勘制《筑南道里图》,沿途作画,驾马写生。他沿着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开辟的南方古丝绸之路,身背画架,或骑马,或徒步,穿越邛崃山系与大相岭、小相岭等无数山川河流,深入人迹罕至的丛林、绝壁、虎狼出没、路人畏行之地,行程一千二百里,边堪察,边写生。
“峭壁千盘窄,悬梯一线横,关河分气候,天地变阴晴”。虽遭人迹罕至之凶险,却遇寻常难见之奇景,寒暑顿异越关隘,风雨交加渡险滩,忘却千辛万苦,绘得写生册页200余幅。所绘作品卷帙浩繁,气魄宏大。此行无疑是刘锡玲思想境界和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刘锡玲携《邛崃叱驭图》三次晋京,受到北京学界名流及政界要人的极大推崇,55位历史人物、学者名流、包括民国总统、政坛要人、新科状元、维新志士等为先生题跋80余幅。一时名声大噪,誉满京华。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与刘锡玲谈起邛崃行旅,不觉神驰。刘光第认为,《邛崃叱驭图》全面生动再现了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凌云之笔下的丝绸古道和人情物态,其功可与徐霞客比肩,其价值将名垂中国几千年绘画史。
“将浩瀚山川、人情物态可惊可愕,可喜可怪,可歌可泣之景一一寓之于画,走云遁风,波轩石转,千奇百态,不袭故常”。刘锡玲自幼习画,在光绪、宣统年间,名望颇盛,40岁以后自谓笔画达到一定境界后反觉为笔所累。为求神韵,终弃笔而以指、掌作画,画风更见酣畅淋漓。
刘锡玲的绘画题材广泛,无论山水人物,竹石花鸟,莫不神情毕肖,是继清雍正时大画家高其佩后又一代指画宗师。他独创了中国指画中画正面飞翔的燕子,其正面飞燕的画作中最为著名的是《桂湖春燕图》,此图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成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并获得国际金奖的第一人。
刘锡玲其画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刘锡玲先生所创立聋派指画的特点, 一是画有逸气清气。“我今率尔得笺纸,自觉笔底清风生”。 二是设色淡雅,随类赋彩,鲜活欲出,雅淡欲绝。三是寄托深远,意境非凡。他写景追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点,创造艺术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布局精巧和优美,用色考究,品位很高。刘锡玲先生在近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既是我国近代跨两个世纪的著名指画大师,也是继清雍正指画大师高其佩之后出现的又一位清代指画大师。因晚年听力渐失,自署“聋道人”。
“聋派指画”如今已传到了第四代,第二代刘尔渝(刘准的爷爷)、第三代刘多俊(刘准的父亲)、第四代刘准,均为嫡传画家。刘多俊8岁时初习指画,20岁开始指画创作。他的画秉承了中国文人画派之格调,深得刘锡玲指画之遗风,清新高雅,飘逸超脱,画风古典而现代,技法成熟,受到美术界好评,被誉为“聋派指画”第四代的传人,其作品已被海内外诸多人士收藏。
刘准作为“聋派指画”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让这个家传画技再次登上了艺术高峰。
“我出生于1957年,在指画创作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最大。上小学五年级时,已是文革的第三个年头,突然看到父亲在宣纸上做《喜鹊闹梅》,他不用毛笔,用指醮墨,远处一瞧,顿感梅花有芳香,喜鹊家中闹春,那种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奇妙。”刘准谈起父亲对自己指画创作的影响,仍一脸陶醉地说,“当时正值文革,画花鸟是小资情调,当作封资修来批判,更不能用宣纸来画。我见到父亲偷偷在宣纸上画的《梅花欢喜漫天雪》,梅花就特别的红,枝杆也特别的粗壮。不过,父亲极善于处理梅花与雪的关系,形成了自然雪花。”
刘准家住四川绵阳城,他记得小时候没有宣纸,就在一块块小木板上用铅笔画毛主席像,同那位小孩玩得好,就主动送给对方,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和尊重。上初中时,他特别喜欢美术课。刘准受父亲的影响,更偏爱山水画。
1975年8月,刘准也像当年百万知青一样下乡插队,被分配到绵阳的新桥公社。从事农活时,也做些乡村的宣传画,便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幅画《双手描绘大地春》,尽管带有文革画风,将拖拉机、老农、梅花组合在一起,让人感受不一样的农村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宣传画,来年10月,他被当地政府保送参军,后来分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一边放电影,一边背着个画夹写生。
就在刘准入伍的第三个年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刘准所在部队作为首批参战的部队到云南前线。他带着团里唯一的一台120照相机,云南前线一望无际的热带原始森林风光让他向往,可战斗的惨烈残酷却更让他心灵震撼,感到生命随时像叶子一样凋落。激发的创作灵感,驱动他创作了数十幅展现部队官兵事迹的连环画。刘准年轻时,广泛涉猎过版画、油画、水粉画、幻灯画、连环画等,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
刘准退伍后,再次拾起父辈的指画创作。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指画创作其间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这是一条艰辛的绘画之路。”刘准心里清楚,潜心学习用右手食指指甲、指头、指腹、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而聋派指画中指运用最为广泛。刘准伸出右手,中指磨平了,像鹅卵石一样光滑。他清楚地记得,绵阳的冬天异常寒冷,手上长冻疮破后,流的是带红黄色的血水,当他画雪中梅花时,干脆将带血的水点上去,一幅《血染的红梅》完成了。
百年风雨如磐,坚守传承不畏路途修远,刘准在父亲的长期传授下,多年来沿着其曾祖父刘锡玲当年的足迹,行遍祖国名山大川,追寻“聋派指画”的艺术高地,始终坚持“我以我法,独树一帜,用画说话”的理念,深得“聋派指画”的精髓,其作品重神韵,重骨气,重情趣,形成了指墨酣畅,色彩明快,稚拙古朴,生动概括的指画艺术风格,让“聋派指画”重获生机,成为中国“聋派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准在遒劲、爽利的指掌皴擦之中,融入了水墨和色彩的点染、冲染、晕染、烘染等,形成了气韵天成,指墨酣畅,稚拙古朴,直指人心的指画艺术风格。中国画界这样评论他的作品:“刘准以指绘画,一幅风荷,灵动清丽;一幅蜀山,雄浑沉郁;触感牵魂,自成一格。”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称赞道:“刘准的指画作品从造型、构图、笔墨、色彩到意境、情趣等诸多方面无一不精。可见刘准所学之精,聋派指画传承之妙。”
近年来,刘准的指画作品《云山情》被镌刻在北京八达岭新长城上,入选文化部编辑的特辑画册《一代书画大师》,进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聚焦中国画坛领军人物》。2015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百年书画史》,在入选的63位书画家中,他和自己的曾祖父刘锡玲同时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画家嫡传四代后同时荣登中国书画史上的第一例。
沿着曾祖父足迹三进西藏,青藏高原的高天厚土和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聋派指画”相得益彰。
上百年前,“聋派指画”大师刘锡玲从成都武侯祠出发,沿着古南方丝绸之路,最终到达了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畔,创作了一幅幅震撼世人的指画艺术作品。2013年8月,刘准沿着这条艺术之路,第一次亲吻雅鲁藏布江。他沿江而下,再沿盘山公路上行,到达了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玛尼堆、经幡阵,变得更加神秘,如梦如幻。
没过几天,刘准翻越当雄县的那根拉山,见到草原下雄伟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像海一样壮阔的纳木措,竟忘记这里是海拔4200米以上雪山高原。当他真正来到被誉为“天神之女”的纳木错湖边时,看到纳木措紧紧依偎在念青唐古拉雪山北面,湖水碧蓝、清澈透明,周围绿草如茵,远处雪山连绵,草地、天空、湖水、桑烟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聆听湖水拍岸,顿感雪山的圣洁、高壮,当即惊呼这是“上帝的色彩落在了藏北草原”。
刘准回到绵阳后,创作了气势雄伟的指画作品《雪域高原》。刘准说:“若能将‘聋派指画’与雪域高原冰雪、冰川、草地和牛羊很好的结合,把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点点地在我的指画中展示出来,是我的向往,这也是我几次走进西藏雪山冰川的缘由吧!”
刘准还走进了西藏的那曲草原、后藏日喀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雄伟的扎寺伦布寺、雪山下的卡若拉冰川……
刘准从江孜返回拉萨,沿途能见到半山腰的房屋,同雪山相呼应。当时正值八月,冰川融化后,一股股涓涓细流,绕着当地村民们的石砌房屋流过,一群藏族小孩嬉戏奔跑,构成了一幅和谐奇妙的生活场景,这是在四川盆地里难得一见的美景,给他的指画作品《雪山下》提供了创作思路。刘准的另一幅西藏指画作品《那曲初春》,雪原上欢快奔跑的牦牛,预示着高原的春天即将到来。
刘准不仅是一位在艺术上有成就的画家,同样也继承了曾祖父刘锡玲“好义可风”的精神,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次走进了西藏。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准第一时间赶赴西藏,在拉萨爱心人士举办的大地震赈灾活动上,义捐新创作作品《古道新韵》等作品。12月27日,西藏自治区文联、拉萨文明网等联合举办了以“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的昨天与愿景”为主题的画展,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聋派指画”第一次登上雪域高原,在西藏牦牛博物馆举办首展,刘准向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牦牛博物馆等单位捐赠了新创作的西藏指画作品。展出当日,刘准还同西藏自治区艺术家共同发出倡议:“让我们用艺术家的大爱热情与行动的力量,积极凝聚我们这个时代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一时间,“聋派指画首次亮相西藏”、“聋派指画巴拿马金奖穿越百年到青藏高原”、“聋派指画走进拉萨,震憾全场”等报道两次上“今日头条”,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新社、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国家艺术网、中国国学网、中国西藏网、中国民族宗教网、凤凰网、新浪、搜狐、网易、澳洲网、台海网、西藏电视台、西藏日报、西藏商报、拉萨文明网、拉萨晚报等几十家主要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转载和争相报道,在国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聋派指画”关注热。
刘准的这次画展,给西藏文艺界吹来了一股新的艺术之风。西藏著名画家余友心看完画展后深有感触地说:“刘准的指画作品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常规画展的意义。刘准先生的倡议,也为西藏文艺界吹响了号角。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西藏文艺界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传承和发展独具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画源于我国唐代,集大成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国画中的一门特技,系用指甲、指头、指腹、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刘准作为第四代“聋派指画”非遗传承人,沿着曾祖父刘锡玲百年前走进雅鲁藏布江的脚步,到2015年12月时,已是第三次进藏,用心灵领略雪域高原的壮美,先后创作了《雪域高原》、《那曲初春》、《雪山下》等一幅幅反映西藏题材的指画作品。他此次进藏,还以“‘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的昨天与愿景”为主题,共展出自己的指画作品20余幅,让现场宾客零距离地观摩到一种古老而充满新意的绘画风格。
一家四代从事指画创作,他的曾祖父刘锡玲开创了“聋派指画”。
刘准自豪地说:“我的曾祖父刘锡玲生于1848年,号聋道人,开创了‘聋派指画’,也是一名享誉国内外的指画大师,让这门千年技艺于100年前首次走进了国际艺术殿堂。我的爷爷(号小聋道人)、父亲均走上了‘聋派指画’的传承之路,在当地名气颇大。我从小耳濡目染这项家传画技,更有义务让它在自己的手里弘扬。”
刘锡玲是我国近代一位卓有成就的指画大师,曾东渡扶桑(日本),西达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行遍中国名山大川,开中国画旅行写生之先河,以中国绘画史诗巨作《邛崃叱驭图》名震华夏。1881年,刘锡玲受朝廷命令勘制《筑南道里图》,沿途作画,驾马写生。他沿着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开辟的南方古丝绸之路,身背画架,或骑马,或徒步,穿越邛崃山系与大相岭、小相岭等无数山川河流,深入人迹罕至的丛林、绝壁、虎狼出没、路人畏行之地,行程一千二百里,边堪察,边写生。
“峭壁千盘窄,悬梯一线横,关河分气候,天地变阴晴”。虽遭人迹罕至之凶险,却遇寻常难见之奇景,寒暑顿异越关隘,风雨交加渡险滩,忘却千辛万苦,绘得写生册页200余幅。所绘作品卷帙浩繁,气魄宏大。此行无疑是刘锡玲思想境界和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刘锡玲携《邛崃叱驭图》三次晋京,受到北京学界名流及政界要人的极大推崇,55位历史人物、学者名流、包括民国总统、政坛要人、新科状元、维新志士等为先生题跋80余幅。一时名声大噪,誉满京华。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与刘锡玲谈起邛崃行旅,不觉神驰。刘光第认为,《邛崃叱驭图》全面生动再现了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凌云之笔下的丝绸古道和人情物态,其功可与徐霞客比肩,其价值将名垂中国几千年绘画史。
“将浩瀚山川、人情物态可惊可愕,可喜可怪,可歌可泣之景一一寓之于画,走云遁风,波轩石转,千奇百态,不袭故常”。刘锡玲自幼习画,在光绪、宣统年间,名望颇盛,40岁以后自谓笔画达到一定境界后反觉为笔所累。为求神韵,终弃笔而以指、掌作画,画风更见酣畅淋漓。
刘锡玲的绘画题材广泛,无论山水人物,竹石花鸟,莫不神情毕肖,是继清雍正时大画家高其佩后又一代指画宗师。他独创了中国指画中画正面飞翔的燕子,其正面飞燕的画作中最为著名的是《桂湖春燕图》,此图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成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并获得国际金奖的第一人。
刘锡玲其画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刘锡玲先生所创立聋派指画的特点, 一是画有逸气清气。“我今率尔得笺纸,自觉笔底清风生”。 二是设色淡雅,随类赋彩,鲜活欲出,雅淡欲绝。三是寄托深远,意境非凡。他写景追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点,创造艺术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布局精巧和优美,用色考究,品位很高。刘锡玲先生在近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既是我国近代跨两个世纪的著名指画大师,也是继清雍正指画大师高其佩之后出现的又一位清代指画大师。因晚年听力渐失,自署“聋道人”。
“聋派指画”如今已传到了第四代,第二代刘尔渝(刘准的爷爷)、第三代刘多俊(刘准的父亲)、第四代刘准,均为嫡传画家。刘多俊8岁时初习指画,20岁开始指画创作。他的画秉承了中国文人画派之格调,深得刘锡玲指画之遗风,清新高雅,飘逸超脱,画风古典而现代,技法成熟,受到美术界好评,被誉为“聋派指画”第四代的传人,其作品已被海内外诸多人士收藏。
刘准作为“聋派指画”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让这个家传画技再次登上了艺术高峰。
“我出生于1957年,在指画创作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最大。上小学五年级时,已是文革的第三个年头,突然看到父亲在宣纸上做《喜鹊闹梅》,他不用毛笔,用指醮墨,远处一瞧,顿感梅花有芳香,喜鹊家中闹春,那种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奇妙。”刘准谈起父亲对自己指画创作的影响,仍一脸陶醉地说,“当时正值文革,画花鸟是小资情调,当作封资修来批判,更不能用宣纸来画。我见到父亲偷偷在宣纸上画的《梅花欢喜漫天雪》,梅花就特别的红,枝杆也特别的粗壮。不过,父亲极善于处理梅花与雪的关系,形成了自然雪花。”
刘准家住四川绵阳城,他记得小时候没有宣纸,就在一块块小木板上用铅笔画毛主席像,同那位小孩玩得好,就主动送给对方,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和尊重。上初中时,他特别喜欢美术课。刘准受父亲的影响,更偏爱山水画。
1975年8月,刘准也像当年百万知青一样下乡插队,被分配到绵阳的新桥公社。从事农活时,也做些乡村的宣传画,便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幅画《双手描绘大地春》,尽管带有文革画风,将拖拉机、老农、梅花组合在一起,让人感受不一样的农村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宣传画,来年10月,他被当地政府保送参军,后来分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一边放电影,一边背着个画夹写生。
就在刘准入伍的第三个年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刘准所在部队作为首批参战的部队到云南前线。他带着团里唯一的一台120照相机,云南前线一望无际的热带原始森林风光让他向往,可战斗的惨烈残酷却更让他心灵震撼,感到生命随时像叶子一样凋落。激发的创作灵感,驱动他创作了数十幅展现部队官兵事迹的连环画。刘准年轻时,广泛涉猎过版画、油画、水粉画、幻灯画、连环画等,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
刘准退伍后,再次拾起父辈的指画创作。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指画创作其间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这是一条艰辛的绘画之路。”刘准心里清楚,潜心学习用右手食指指甲、指头、指腹、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而聋派指画中指运用最为广泛。刘准伸出右手,中指磨平了,像鹅卵石一样光滑。他清楚地记得,绵阳的冬天异常寒冷,手上长冻疮破后,流的是带红黄色的血水,当他画雪中梅花时,干脆将带血的水点上去,一幅《血染的红梅》完成了。
百年风雨如磐,坚守传承不畏路途修远,刘准在父亲的长期传授下,多年来沿着其曾祖父刘锡玲当年的足迹,行遍祖国名山大川,追寻“聋派指画”的艺术高地,始终坚持“我以我法,独树一帜,用画说话”的理念,深得“聋派指画”的精髓,其作品重神韵,重骨气,重情趣,形成了指墨酣畅,色彩明快,稚拙古朴,生动概括的指画艺术风格,让“聋派指画”重获生机,成为中国“聋派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准在遒劲、爽利的指掌皴擦之中,融入了水墨和色彩的点染、冲染、晕染、烘染等,形成了气韵天成,指墨酣畅,稚拙古朴,直指人心的指画艺术风格。中国画界这样评论他的作品:“刘准以指绘画,一幅风荷,灵动清丽;一幅蜀山,雄浑沉郁;触感牵魂,自成一格。”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称赞道:“刘准的指画作品从造型、构图、笔墨、色彩到意境、情趣等诸多方面无一不精。可见刘准所学之精,聋派指画传承之妙。”
近年来,刘准的指画作品《云山情》被镌刻在北京八达岭新长城上,入选文化部编辑的特辑画册《一代书画大师》,进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聚焦中国画坛领军人物》。2015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百年书画史》,在入选的63位书画家中,他和自己的曾祖父刘锡玲同时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画家嫡传四代后同时荣登中国书画史上的第一例。
沿着曾祖父足迹三进西藏,青藏高原的高天厚土和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聋派指画”相得益彰。
上百年前,“聋派指画”大师刘锡玲从成都武侯祠出发,沿着古南方丝绸之路,最终到达了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畔,创作了一幅幅震撼世人的指画艺术作品。2013年8月,刘准沿着这条艺术之路,第一次亲吻雅鲁藏布江。他沿江而下,再沿盘山公路上行,到达了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玛尼堆、经幡阵,变得更加神秘,如梦如幻。
没过几天,刘准翻越当雄县的那根拉山,见到草原下雄伟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像海一样壮阔的纳木措,竟忘记这里是海拔4200米以上雪山高原。当他真正来到被誉为“天神之女”的纳木错湖边时,看到纳木措紧紧依偎在念青唐古拉雪山北面,湖水碧蓝、清澈透明,周围绿草如茵,远处雪山连绵,草地、天空、湖水、桑烟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聆听湖水拍岸,顿感雪山的圣洁、高壮,当即惊呼这是“上帝的色彩落在了藏北草原”。
刘准回到绵阳后,创作了气势雄伟的指画作品《雪域高原》。刘准说:“若能将‘聋派指画’与雪域高原冰雪、冰川、草地和牛羊很好的结合,把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点点地在我的指画中展示出来,是我的向往,这也是我几次走进西藏雪山冰川的缘由吧!”
刘准还走进了西藏的那曲草原、后藏日喀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雄伟的扎寺伦布寺、雪山下的卡若拉冰川……
刘准从江孜返回拉萨,沿途能见到半山腰的房屋,同雪山相呼应。当时正值八月,冰川融化后,一股股涓涓细流,绕着当地村民们的石砌房屋流过,一群藏族小孩嬉戏奔跑,构成了一幅和谐奇妙的生活场景,这是在四川盆地里难得一见的美景,给他的指画作品《雪山下》提供了创作思路。刘准的另一幅西藏指画作品《那曲初春》,雪原上欢快奔跑的牦牛,预示着高原的春天即将到来。
刘准不仅是一位在艺术上有成就的画家,同样也继承了曾祖父刘锡玲“好义可风”的精神,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次走进了西藏。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准第一时间赶赴西藏,在拉萨爱心人士举办的大地震赈灾活动上,义捐新创作作品《古道新韵》等作品。12月27日,西藏自治区文联、拉萨文明网等联合举办了以“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的昨天与愿景”为主题的画展,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聋派指画”第一次登上雪域高原,在西藏牦牛博物馆举办首展,刘准向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牦牛博物馆等单位捐赠了新创作的西藏指画作品。展出当日,刘准还同西藏自治区艺术家共同发出倡议:“让我们用艺术家的大爱热情与行动的力量,积极凝聚我们这个时代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一时间,“聋派指画首次亮相西藏”、“聋派指画巴拿马金奖穿越百年到青藏高原”、“聋派指画走进拉萨,震憾全场”等报道两次上“今日头条”,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新社、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国家艺术网、中国国学网、中国西藏网、中国民族宗教网、凤凰网、新浪、搜狐、网易、澳洲网、台海网、西藏电视台、西藏日报、西藏商报、拉萨文明网、拉萨晚报等几十家主要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转载和争相报道,在国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聋派指画”关注热。
刘准的这次画展,给西藏文艺界吹来了一股新的艺术之风。西藏著名画家余友心看完画展后深有感触地说:“刘准的指画作品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常规画展的意义。刘准先生的倡议,也为西藏文艺界吹响了号角。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西藏文艺界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传承和发展独具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