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吟诵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应能力,旨在强调对语言的声音之美的领会。追求语言的声音之美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特色,而诗歌音乐之美非吟诵不能达到,中学诗词教学更是要加强吟诵教学,让学生在浅吟低唱中去感悟诗词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性;吟诵法
一首很普通的诗经过一番声情并茂的吟诵结果成了一首好诗。足以说明吟诵对诗词的重要,“吟诵”又称“吟咏”,是我国读诗、作诗、改诗的传统方法。春秋时期的《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的“兴、道、讽、诵、言、语”六种教学训练法。“诗言志,歌咏言”,中国人一直认为“吟”、“诵”能助人 “兴”、“发”,而兴发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吟诵训练做起。“吟”是低声读,“诵”是高声读,二者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吟诵训练的目的,是体会语气之缓急、句调之抑扬、字音之轻重等。篇章之间的妙处实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而吟诵又是意会的重要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读诗、作诗都要“吟”。古人写诗要吟,填词也要唱。我们学习古代诗词也应该从吟唱开始。
吟诵诗词是以声传情的艺术,今人吟诵和古人的那种摇头晃脑的情形有点不同, 古人的吟唱只要求学生对诗词作品熟读成诵即可,不太讲求技巧,方法和美感,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虽然有点滑稽,但也足以证明高声朗读,是一种读书方法。
今人教授学生熟读诗词应当是改善教学品质,激发学习诗词兴趣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古今共谈,其美何在?我认为不管是诗也好,词也好,都可以用吟诵的方式去领会,去掌握,在诵读中体味情感,在诵读中传达情感。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宫商响高,徵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风力穷于和韵”。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指出了吟咏在诗文创作中的作用及其美感价值。推断这些话,他是希望我们用浅吟低唱的方式把那些蕴藉在诗词曲文底层的离愁别绪,或吊古伤今,以及喜怒哀乐之情宣泄出来。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吟诵教学,也让学生在浅吟低唱中感受领悟诗歌。我就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诗歌的吟诵教学。
一、首先要掌握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雨霖铃》词牌是“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与《碧溪漫志》也称:“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那么我们读这首词的时候就不能快,“慢处声迟情更多”掌握词中的意境与情感方便处理吟诵过程中的快慢节奏。雨霖铃的开头就应该慢一点读为“寒蝉——凄-切 (顿)对——长亭-晚(延)骤雨-初歇。”再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读到这应该感受到词人一想到心上人一去杳不可知。天人一方,烟波江上愁无着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天涯断肠之情奔涌而出。
二、学生要初步具备一些音韵的知识,读出诗词句文字的平上去入
诗有平仄格律,词有词牌,绝句律诗格律尤为严整,更能表现出传统诗的音乐特性,所以要体会词句中的平仄交互的特性,先认清平仄而后才能掌握抑扬顿挫,笼统说来阴平阳平为仄,上声去声为仄,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入声字。一般而言,吟诗时平声较长,而仄声较短。吟诗以押吟唱平声韵的作品较好,遇平声韵脚处即拉长,表现出悠扬的意味,如遇仄声韵脚,可以在仄韵脚前的平声字加以变化。
《雨霖铃》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韵)|--|,||-|。(韵)--||-|,--||,---|。(韵)--||--,|-|-|。(韵)|||、-|--,||--|-|。(韵)--||--|。(韵)|--、||--|。(韵)--||-|,-||、|--|。(韵)||--,-|、--||-|。(韵)|||、-|--,||--|。(韵)
三、读前要调整好呼吸
吟诵时,切不可随口而来,张口即诵。吟出之前先作深呼吸,而后气徐徐而出,吟诵时一面吟诵一面调整呼吸,以自然悠扬为原则,倘使中气不足以延续长久,则勿以断续的声音来延长,一气呵成最好。遇到高亢激昂之境,先换气,再将音迸出!就有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势!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2]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增补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12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性;吟诵法
一首很普通的诗经过一番声情并茂的吟诵结果成了一首好诗。足以说明吟诵对诗词的重要,“吟诵”又称“吟咏”,是我国读诗、作诗、改诗的传统方法。春秋时期的《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的“兴、道、讽、诵、言、语”六种教学训练法。“诗言志,歌咏言”,中国人一直认为“吟”、“诵”能助人 “兴”、“发”,而兴发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吟诵训练做起。“吟”是低声读,“诵”是高声读,二者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吟诵训练的目的,是体会语气之缓急、句调之抑扬、字音之轻重等。篇章之间的妙处实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而吟诵又是意会的重要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读诗、作诗都要“吟”。古人写诗要吟,填词也要唱。我们学习古代诗词也应该从吟唱开始。
吟诵诗词是以声传情的艺术,今人吟诵和古人的那种摇头晃脑的情形有点不同, 古人的吟唱只要求学生对诗词作品熟读成诵即可,不太讲求技巧,方法和美感,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虽然有点滑稽,但也足以证明高声朗读,是一种读书方法。
今人教授学生熟读诗词应当是改善教学品质,激发学习诗词兴趣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古今共谈,其美何在?我认为不管是诗也好,词也好,都可以用吟诵的方式去领会,去掌握,在诵读中体味情感,在诵读中传达情感。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宫商响高,徵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风力穷于和韵”。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指出了吟咏在诗文创作中的作用及其美感价值。推断这些话,他是希望我们用浅吟低唱的方式把那些蕴藉在诗词曲文底层的离愁别绪,或吊古伤今,以及喜怒哀乐之情宣泄出来。
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吟诵教学,也让学生在浅吟低唱中感受领悟诗歌。我就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诗歌的吟诵教学。
一、首先要掌握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雨霖铃》词牌是“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与《碧溪漫志》也称:“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那么我们读这首词的时候就不能快,“慢处声迟情更多”掌握词中的意境与情感方便处理吟诵过程中的快慢节奏。雨霖铃的开头就应该慢一点读为“寒蝉——凄-切 (顿)对——长亭-晚(延)骤雨-初歇。”再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读到这应该感受到词人一想到心上人一去杳不可知。天人一方,烟波江上愁无着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天涯断肠之情奔涌而出。
二、学生要初步具备一些音韵的知识,读出诗词句文字的平上去入
诗有平仄格律,词有词牌,绝句律诗格律尤为严整,更能表现出传统诗的音乐特性,所以要体会词句中的平仄交互的特性,先认清平仄而后才能掌握抑扬顿挫,笼统说来阴平阳平为仄,上声去声为仄,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入声字。一般而言,吟诗时平声较长,而仄声较短。吟诗以押吟唱平声韵的作品较好,遇平声韵脚处即拉长,表现出悠扬的意味,如遇仄声韵脚,可以在仄韵脚前的平声字加以变化。
《雨霖铃》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韵)|--|,||-|。(韵)--||-|,--||,---|。(韵)--||--,|-|-|。(韵)|||、-|--,||--|-|。(韵)--||--|。(韵)|--、||--|。(韵)--||-|,-||、|--|。(韵)||--,-|、--||-|。(韵)|||、-|--,||--|。(韵)
三、读前要调整好呼吸
吟诵时,切不可随口而来,张口即诵。吟出之前先作深呼吸,而后气徐徐而出,吟诵时一面吟诵一面调整呼吸,以自然悠扬为原则,倘使中气不足以延续长久,则勿以断续的声音来延长,一气呵成最好。遇到高亢激昂之境,先换气,再将音迸出!就有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势!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2]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增补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12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