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钱穆与何炳棣这两位大家为例,着重研究他们孩童时期的各项发展,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再针对小学时期学生的情况,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名家;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3-0026-02
中国古谚云:“三岁看老。”西方人亦以为一个人后来的发展情况多半可以找到童年的前效应。任何人所接受的小学教育无疑都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从这时候开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并最终日大其肆。钱穆与何炳棣可谓中国现代史家中的荦荦大者,前者一生为故国招魂,以温情对待古人。后者跻身西洋一流史家,不以汉学自限。二人经历虽殊,背景相异,但从二人晚年回忆录中可以发现许多童年教育的共同点,许多日后的治学态度与倾向在童年时候就已经有所反映了。故而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与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不独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考史的资料,也为我们从事小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仔细阅读两本书中所介绍的二人的童年经历,可以从中归纳出三个要点:学习过程中的鼓励与戒骄需要并行;读书需注重多与活;发现自己的性之所近,并早立志向。以下结合具体材料来分别说明。
一、鼓励与戒骄
鼓励是小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小孩子心性好动,不像立定目标,脚踏实地的成年人。让小孩子能够专心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学科中感受到快乐,这一方面有赖教师讲课的艺术,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不断鼓励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只有有信心有兴趣,一个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一门课的学习。正因为孩子未来的世界一切未定,所以我们鼓励的内容很可能成为其前进的目标。钱穆先生小学时候的作文曾经被老师表扬,认为能学欧阳修,同学们便起哄揶揄他。此时,顾师庄语曰:汝等莫轻作戏谑,此生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余骤闻震撼,自此遂心存韩愈其人。
顾师可谓擅长鼓励孩子,他不但不让打击孩子自信的事情发生,还对受到表扬的孩子寄以更高的期待。这怎么能不让年幼的钱穆受宠若惊。
何炳棣也是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下培养了良好的自信心的:因童稚在家不时听父亲讲古代故事,所以时常能答老师所问历史上的问题。记得一天刘老师讲《论语 季氏》,提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时大声问全班:“谁是友多闻?”使何炳棣大吃一惊的是全班小孩子高声喊出:“何炳棣!”当时何炳棣既感到自豪又觉得很难为情,那时和事后感受最深的是同班同学那样纯真宽厚,内心里没有一粒尘垢。
除了言语的鼓励外,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可取的。钱穆老师倩朔师赠其春冰室主人所撰的《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华山老师赠其蒋百里所翻译的日人著作《修学篇》。而何炳棣的老师,晚清举人赵元礼先生则给其最好的试卷亲写评语加盖印章以示奖励。赠书不但能够激励孩子的信心,本身作为礼物的书本也会成为孩子深化课堂知识、拓展视野的另一个途径。作为礼物的书更能给得奖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喜悦,因此孩子阅读的兴趣也往往更大。
鼓励孩子之外,有一点往往被现今的老师和家长所忽视。我们往往会对小孩子取得的成绩、表现出的聪慧赞赏有加,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多付出的努力,我想对于孩子的鼓励更多的不应该是表扬他聪明,而应该表扬他的努力。聪明是先天的,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自己的聪明,而忘记了勤奋才是成功的法则。勤奋是后天的努力,在这个点上给予孩子鼓励可以让其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也就会越来越刻苦。
另外,光有鼓励和表扬也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家长推崇表扬的机制,但很少有老师或者家长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泼一泼冷水。我们总会觉得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多么的了不起。但其实我们往往会用长辈的心情去体会他们而不大以评价同辈人的标准去苛责他们。另外,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绝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不能觉得他们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很棒了,应该对有能力的孩子给予更高的期待。
当然,苛责总是不必的,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将来也需要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如果不能适时地泼冷水,聪慧的孩子也会沉浸在自己的扬扬得意中,不知道自己小学外还有别的小学,还有别的城市,总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关于被泼冷水,钱穆与何炳棣的童年都经历过。
一客忽言:“闻汝能背诵《三国演义》,信否?”余点首。又一客言:“今夕可一试否?”余又点首。又一客言:“当由我命题。”因令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夕,余以背诵兼表演,为诸葛亮,立一处:为张昭诸人,另立他处。背诵既毕,诸客竟向先父赞余,先父唯唯不答一辞。翌日之夕,杨四宝又挈余去,先父亦不禁。路过一桥先父问:“识桥字否?”余点头曰:“识。”问:“桥字何旁?”答曰:“木字旁。”问:“以木字易马字为旁,识否?”余答曰:“识,乃骄字。”先父又问:“骄字何义,知否?”余又点首曰:“知。”先父因挽余臂,轻声问曰:“汝昨夜有近此骄字否?”余闻言如闻震雷,俯首默不语。至馆中,诸客见余,言今夜当易新题,一客言:“今夕由我命题,试背诵诸葛亮骂死王朗。”诸客见余态伍泥不安,大异前夕,遂不相强。
第三件事有关我一生的治学与立志。由于外祖母格外的宠爱和同乡长辈过分的夸奖,童年的我有时真会翘起尾巴,大概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用粗豪而犀利的语气对我大加教训:“狗洞里做天王算得了什么,有本事到外边大的世界去做天王,先叫人家看看你是老几。”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早岁父亲骂我的话曾作过多度的反思。
这两件事对于两位大家的成长无疑及时起到了刹车的作用,让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估更加的理性,也为二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戒绝自满不断取得学术的新成果奠定了基础。
对于现在的部分孩子来说,有时候自己提前掌握了一些知识,就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就觉得自己全都学会了,不需要听课了。还有一些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家长老师对他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给他泼一泼冷水。
关键词:名家;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3-0026-02
中国古谚云:“三岁看老。”西方人亦以为一个人后来的发展情况多半可以找到童年的前效应。任何人所接受的小学教育无疑都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从这时候开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并最终日大其肆。钱穆与何炳棣可谓中国现代史家中的荦荦大者,前者一生为故国招魂,以温情对待古人。后者跻身西洋一流史家,不以汉学自限。二人经历虽殊,背景相异,但从二人晚年回忆录中可以发现许多童年教育的共同点,许多日后的治学态度与倾向在童年时候就已经有所反映了。故而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与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不独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了考史的资料,也为我们从事小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仔细阅读两本书中所介绍的二人的童年经历,可以从中归纳出三个要点:学习过程中的鼓励与戒骄需要并行;读书需注重多与活;发现自己的性之所近,并早立志向。以下结合具体材料来分别说明。
一、鼓励与戒骄
鼓励是小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小孩子心性好动,不像立定目标,脚踏实地的成年人。让小孩子能够专心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学科中感受到快乐,这一方面有赖教师讲课的艺术,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不断鼓励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只有有信心有兴趣,一个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一门课的学习。正因为孩子未来的世界一切未定,所以我们鼓励的内容很可能成为其前进的目标。钱穆先生小学时候的作文曾经被老师表扬,认为能学欧阳修,同学们便起哄揶揄他。此时,顾师庄语曰:汝等莫轻作戏谑,此生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余骤闻震撼,自此遂心存韩愈其人。
顾师可谓擅长鼓励孩子,他不但不让打击孩子自信的事情发生,还对受到表扬的孩子寄以更高的期待。这怎么能不让年幼的钱穆受宠若惊。
何炳棣也是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下培养了良好的自信心的:因童稚在家不时听父亲讲古代故事,所以时常能答老师所问历史上的问题。记得一天刘老师讲《论语 季氏》,提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时大声问全班:“谁是友多闻?”使何炳棣大吃一惊的是全班小孩子高声喊出:“何炳棣!”当时何炳棣既感到自豪又觉得很难为情,那时和事后感受最深的是同班同学那样纯真宽厚,内心里没有一粒尘垢。
除了言语的鼓励外,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可取的。钱穆老师倩朔师赠其春冰室主人所撰的《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华山老师赠其蒋百里所翻译的日人著作《修学篇》。而何炳棣的老师,晚清举人赵元礼先生则给其最好的试卷亲写评语加盖印章以示奖励。赠书不但能够激励孩子的信心,本身作为礼物的书本也会成为孩子深化课堂知识、拓展视野的另一个途径。作为礼物的书更能给得奖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喜悦,因此孩子阅读的兴趣也往往更大。
鼓励孩子之外,有一点往往被现今的老师和家长所忽视。我们往往会对小孩子取得的成绩、表现出的聪慧赞赏有加,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多付出的努力,我想对于孩子的鼓励更多的不应该是表扬他聪明,而应该表扬他的努力。聪明是先天的,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自己的聪明,而忘记了勤奋才是成功的法则。勤奋是后天的努力,在这个点上给予孩子鼓励可以让其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也就会越来越刻苦。
另外,光有鼓励和表扬也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家长推崇表扬的机制,但很少有老师或者家长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泼一泼冷水。我们总会觉得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多么的了不起。但其实我们往往会用长辈的心情去体会他们而不大以评价同辈人的标准去苛责他们。另外,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绝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不能觉得他们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很棒了,应该对有能力的孩子给予更高的期待。
当然,苛责总是不必的,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将来也需要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如果不能适时地泼冷水,聪慧的孩子也会沉浸在自己的扬扬得意中,不知道自己小学外还有别的小学,还有别的城市,总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关于被泼冷水,钱穆与何炳棣的童年都经历过。
一客忽言:“闻汝能背诵《三国演义》,信否?”余点首。又一客言:“今夕可一试否?”余又点首。又一客言:“当由我命题。”因令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夕,余以背诵兼表演,为诸葛亮,立一处:为张昭诸人,另立他处。背诵既毕,诸客竟向先父赞余,先父唯唯不答一辞。翌日之夕,杨四宝又挈余去,先父亦不禁。路过一桥先父问:“识桥字否?”余点头曰:“识。”问:“桥字何旁?”答曰:“木字旁。”问:“以木字易马字为旁,识否?”余答曰:“识,乃骄字。”先父又问:“骄字何义,知否?”余又点首曰:“知。”先父因挽余臂,轻声问曰:“汝昨夜有近此骄字否?”余闻言如闻震雷,俯首默不语。至馆中,诸客见余,言今夜当易新题,一客言:“今夕由我命题,试背诵诸葛亮骂死王朗。”诸客见余态伍泥不安,大异前夕,遂不相强。
第三件事有关我一生的治学与立志。由于外祖母格外的宠爱和同乡长辈过分的夸奖,童年的我有时真会翘起尾巴,大概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用粗豪而犀利的语气对我大加教训:“狗洞里做天王算得了什么,有本事到外边大的世界去做天王,先叫人家看看你是老几。”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早岁父亲骂我的话曾作过多度的反思。
这两件事对于两位大家的成长无疑及时起到了刹车的作用,让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估更加的理性,也为二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戒绝自满不断取得学术的新成果奠定了基础。
对于现在的部分孩子来说,有时候自己提前掌握了一些知识,就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就觉得自己全都学会了,不需要听课了。还有一些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和家长老师对他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给他泼一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