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涉及到文学研究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它拥有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横跨古典、近代、现代等多个时期。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汉语言文学曾在一段时期内走向衰败,但近些年我国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强使得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形成重新崛起之势。
汉语起源于数千年前,最初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汉语言形成了其独有的内涵,它是中华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发扬创新的源泉。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个体教育的全过程,甚至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汉语言文学创作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融入自身對时事、人生、自然的感怀。
作为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与汉语语言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在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学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涵盖了汉族文化、中华文化语言文学以及中国汉语文学三个领域,具体包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学以及将汉字文学与五十六个民族在融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一)汉语言文学中所包含的美
其一,汉语言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作为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具有明显的艺术属性,其包含的很多内容都是由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艺术化加工处理而成。以古代诗歌为例,诗人们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某种意象,而这种表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式,如月亮往往代表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之中。艺术化赋予了诗歌以美好的意境,使观者被其中表现出的魅力所折服。
其二,汉语言文学中的高超表达技巧。汉语言文学创作中包含有许多表达技巧,如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比喻的使用可以使文字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可以营造出庞大的气势、对偶则表现出一种对称之美。
其三,汉语语言丰富性所带来的美。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加之地域辽阔,不仅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不同地区也有着独特的方言,尤其在湖南地区,甚至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说法,这所体现出的正是汉语语言的丰富多样以及包容之美。
其四,汉语言文学所具有意境美。“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着“意”的体现,如绘画领域的“写意”,哲学领域的“天人合一”等。而在文学领域,“意”主要体现在文字意境的塑造方面。现今流传于世的古诗大多在意境塑造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而意境中所包含的情感却各有不同,或悲叹时遇、或忧国伤怀、或极娱畅快等。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意境分析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掌握它就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二)汉语言文学审美的要点
首先,注重艺术形式的审美。艺术形式在汉语言文学中主要发挥着装饰的作用,与平实的文字相比,华丽的辞藻往往更能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大凡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文”与“质”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进行解读,也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均能够起到增强文学作品美感的效果。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对大漠黄昏的场景的描写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一副雄奇绝伟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一种苍凉、辽阔之感。
其次,注重思想内涵的审美。在研究汉语言文学时,要对“文”与“质”进行区分,“文”即装饰,“质”则是指内核,一切装饰都要服务于内核的表达。因此在汉语言文学审美中,对作品深层思想情感表达的审美才是关键。只有“文”而缺少“质”的作品,只是衣服空架子,虚有其表。鲁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
具有很大的可读性,能让人回味无穷,其实就因为其深刻的思想表达。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对其形式以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地解析和把握,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内涵解析
汉语起源于数千年前,最初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汉语言形成了其独有的内涵,它是中华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发扬创新的源泉。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个体教育的全过程,甚至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汉语言文学创作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融入自身對时事、人生、自然的感怀。
作为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与汉语语言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在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学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涵盖了汉族文化、中华文化语言文学以及中国汉语文学三个领域,具体包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学以及将汉字文学与五十六个民族在融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二、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和审美
(一)汉语言文学中所包含的美
其一,汉语言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作为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具有明显的艺术属性,其包含的很多内容都是由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艺术化加工处理而成。以古代诗歌为例,诗人们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某种意象,而这种表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式,如月亮往往代表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之中。艺术化赋予了诗歌以美好的意境,使观者被其中表现出的魅力所折服。
其二,汉语言文学中的高超表达技巧。汉语言文学创作中包含有许多表达技巧,如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比喻的使用可以使文字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可以营造出庞大的气势、对偶则表现出一种对称之美。
其三,汉语语言丰富性所带来的美。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加之地域辽阔,不仅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不同地区也有着独特的方言,尤其在湖南地区,甚至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说法,这所体现出的正是汉语语言的丰富多样以及包容之美。
其四,汉语言文学所具有意境美。“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着“意”的体现,如绘画领域的“写意”,哲学领域的“天人合一”等。而在文学领域,“意”主要体现在文字意境的塑造方面。现今流传于世的古诗大多在意境塑造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而意境中所包含的情感却各有不同,或悲叹时遇、或忧国伤怀、或极娱畅快等。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意境分析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掌握它就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二)汉语言文学审美的要点
首先,注重艺术形式的审美。艺术形式在汉语言文学中主要发挥着装饰的作用,与平实的文字相比,华丽的辞藻往往更能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大凡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文”与“质”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进行解读,也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均能够起到增强文学作品美感的效果。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对大漠黄昏的场景的描写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一副雄奇绝伟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一种苍凉、辽阔之感。
其次,注重思想内涵的审美。在研究汉语言文学时,要对“文”与“质”进行区分,“文”即装饰,“质”则是指内核,一切装饰都要服务于内核的表达。因此在汉语言文学审美中,对作品深层思想情感表达的审美才是关键。只有“文”而缺少“质”的作品,只是衣服空架子,虚有其表。鲁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
具有很大的可读性,能让人回味无穷,其实就因为其深刻的思想表达。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对其形式以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地解析和把握,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