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传统教学的刻板和前疫情背景下完全在线教学的松散,以及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群的现状.首先,建立基于OBE导向的专业群循环发展路径约束人才培养的合格性;其次,以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制定预期学习产出、优化学习内容制作教学设计使其更适合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探索适合分析化学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提出重视过程性评价改革评价机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机 构】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 崇左 532200;广西柳州工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教学的刻板和前疫情背景下完全在线教学的松散,以及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群的现状.首先,建立基于OBE导向的专业群循环发展路径约束人才培养的合格性;其次,以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制定预期学习产出、优化学习内容制作教学设计使其更适合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探索适合分析化学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提出重视过程性评价改革评价机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燃煤电厂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降低,脱硫、脱硝、电除尘器等烟气净化设备运行压力增加,一些电厂电除尘器出现二次电流提升困难、反复波动等现象,影响除尘效率.停机检查后发现极线、极板积灰严重,导致电晕线肥大,影响放电效果.极线、极板积灰严重时,会使极间距减小,产生电火花,造成二次电流不规则摆动.结合脱硝系统问题,提出运行过程中降低烟气中氨逃逸浓度和硫酸氢铵浓度的措施和建议.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开设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的实验.在该实验中,温度区间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参数,选择合适的温度区间有利于获得更准确的饱和蒸气压和摩尔汽化热数据.本文以学生实验中普遍采用的纯液体(水)为例,在较宽的温度区间范围内采用静态升温法测定其饱和蒸气压,计算出相应的摩尔汽化热,并对数据误差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讨论,初步得出了水的饱和蒸气压测定实验的最佳温度区间(20~60℃).
对碱式碳酸铜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探讨了原料种类及配比、反应温度、加料方式等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一种制备碱式碳酸铜的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方法.结果表明:当选用当硝酸铜与碳酸钠为原料,且两者摩尔比为1.0:1.2,反应温度为70℃,采用一次加料,产品收率可以达到96.3%.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研和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探究一种比较简单化的有机物系统命名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结构、填写信息和清除冗余信息三个步骤和一个公式将含有单一官能团与含有多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统一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中.弥补了当前教材中有机物的命名内容分散、难以系统化等不足,使同学们更方便迅速地了解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的原则和方法,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及结构特点.
以生化分析实验中氨基酸分离分析实验教改为例,建立了基于B/S构架的用于氨基酸分离分析的毛细管电泳虚拟仿真实验.为增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紧扣大纲要求,在等电点计算、带电量计算、实验参数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和解读、实验方案完善等方面设计了互动、高阶性问题,在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可培养学生设计方案、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 H-HMR波谱解析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鉴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hemDraw软件,能够使复杂的谱图解析变得直观、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或继续深造学习提供帮助.同时,ChemDraw高效的核磁谱模拟功能,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传热过程是化工学科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化工学科专业人才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工科教育无法满足对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以北极熊毛为典型案例,介绍了对复杂对象进行简化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过程,希望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掌握传热过程及参数的含义,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科高等人才.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影响,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引入线上教学模式中,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充分发挥了虚拟仿真平台教学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分析并讨论了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为“金课”背景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课堂,将趣味有机分子及其合成过程引入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收集一些趣味有机分子及其合成路线,如:“纳米分子”、“分子汽车”等,旨在分析探讨教师如何把趣味有机分子合成应用到有机化学教学中.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和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围绕着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通过设置一个主课程和三个子课程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生产实例和思政元素,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