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金杂剧是成熟的中国戏曲的前身,上承唐戏传统,下开元明清戏曲繁荣局面,是连接前后两个戏剧时代的重要桥梁。它是对中国长达千年的初级戏剧形式的总结,也是中国戏曲成熟前的最后戏剧形式。
关键词: 宋金杂剧服饰 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 A
“杂剧”一词早在唐朝就已出现,但是唐时“杂剧”与宋金杂剧的含义是否相同,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一直到元杂剧出现之前,杂剧的含义都是指具有一定表演体制和脚色体制的滑稽表演形式。”宋初所谓杂剧有杂戏的含义,因此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复杂多样的,据宋人典籍记载宋杂剧包括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等几种样式。
一、宋金杂剧脚色类型及其服饰
宋金杂剧脚色确立了中国古代戏曲独特的脚色行当。作为特定的脚色在所有的杂剧中只能扮演某一类和脚色自身的要求相同或相近的人物,因此,演员在剧中的服饰化妆和表演风格就已基本定型。宋杂剧服饰方面的文物资料远胜于文字资料,通过对戏曲文物的考察可以直观的看出当时的杂剧服饰特征。
1.末泥的服饰
末泥是戏班组织和杂剧演出中的主要负责人,所谓“杂剧中末泥为长”。在已发现的宋代戏曲文物图像中,常见的末泥色的扮相里幞头或东坡巾或介帻;身穿圆领束袖长袍或由领束袖长衫,腰束带;手执道具多为细木杖,或为骨朵和软杖者。
2.引戏的服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引戏,实出古舞中之舞头引舞。”引舞是舞蹈演出中的舞隊的率领者和指挥者。而《都城纪胜》和《梦粱录》中所记引戏的职司为“分付”。所以引戏作用是介绍剧情、解说人物动作、指挥上下场等。
3.副末、副净的服饰
副末和副净均为滑稽脚色,副末“打诨”,副净“发乔”。王国维言:“唐之参军、苍鹘,至宋而为副净、副末二色。”[ ]两者的穿戴继承了唐代参军戏服饰的特点,因此多为滑稽随意的服装打扮。两者均头戴牛耳幞头或其他幞头,所穿多圆领小袖长衫,腰系巾带,足登长筒、短筒或靴帮外翻之乌靴。
4.装孤的服饰
装孤,即装扮官吏者。朱权《太和正音谱》曰:“孤,当场装官者。”与副净色同样源于唐朝参军戏,但不同的是装孤色却是舞台上的正面官吏形象。装孤色在宋金戏曲文物图像中极为常见,一般手抱笏板,头戴展脚或圆脚幞头,著圆领大袖或宽袖长袍,腰系革带,正面或侧面站立,表情严肃,神态庄重,与装孤色所扮人物的身份相吻合。
5.装旦的服饰
装旦就是装扮妇女的脚色,一般由引戏色兼扮。从文物图像来看,装旦色戴各式幞头,如曲脚幞头、牛耳幞头、花脚幞头、局脚幞头、无脚幞头等,穿圆领或方领长袍。
宋金杂剧的演员装扮多种多样,不同的脚色行当逐渐形成了装孤服饰、装旦服饰、副末服饰、副净服饰、引戏服饰等不同的穿戴类型。相对来说,装孤和装旦的服饰比较单调,副末副净的服饰比较丰富。
二、宋金杂剧服饰的特征
宋金杂剧服饰的生活化与滑稽性、可舞性、程式化、装饰化融为一体,表明宋金杂剧在演出形式上既有杂的一面,也有规范性和装饰性的一面。自古梨园行里就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综合宋金杂剧不同脚色行当戏曲文物图像中具体的服饰装扮,可以发现宋金杂剧服饰许多共同的特征。
1.生活化
生活化是宋金杂剧的一大特征。生活化的原因与戏曲还处于创始阶段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宋代的服饰本身就极为丰富多样。宋金杂剧各个行当的服饰均源自生活中各个行业的日常服装,例如幞头是宋金杂剧里比较常见的一种服饰佩戴。通过河南偃师县宋杂剧砖雕和稷山马村杂剧砖雕我们可以看出,在宋金杂剧中各个脚色均有佩戴不同类型的幞头,牛耳幞头是较常见的一种。《宋史·舆服志五》记载:
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锡宴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
如此可以看出,宋朝日常生活中幞头也是常服之一,而且多种多样。宋金杂剧中脚色所佩戴的幞头也正来源于此,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变为演员演出的服饰之一。
2.滑稽性
滑稽性是宋金早期杂剧的主要风格,《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日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宋金杂剧上承唐朝参军戏和歌舞戏,而参军戏恰以滑稽表演为主,另又以倾向喜剧风格的市民为主要的受众对象,所以宋金杂剧必然具有滑稽性的风格。既然演出的目的是滑稽调笑,演员服饰上也会有所表现。
3.程式化
宋俊华在《宋金杂剧服饰研究》一文中总结:“宋金杂剧的服饰穿戴既体现了脚色的类型特点,又考虑了演员的脚色行当,已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当然,不同脚色行当服饰的程式化程度是有所区别的:副净和副末服饰程式化程度最强,以滑稽、诙谐为特征;装孤和装旦服饰次之,以庄重、严肃为特征;末泥、引戏服饰程式化程度最弱,与俳优常服几无差别。”随着宋金杂剧的发展成熟,脚色行当的固定,服饰及表演风格的程式化在所难免。
4.装饰性
所谓戏曲服饰的装饰性,无疑就是在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增加了美观性,或者增加了其他的装饰性构建,从而更加符合舞台表演。而这种服装的规则化反映到杂剧演出上就是脚色服饰的多彩多样,还有艺人服装的舞台表现力的加强。归根结底体现出宋金杂剧服饰装饰的多样性。
5.可舞性
王国维说“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戏曲服饰的可舞性是伴随着戏曲对舞蹈表演需要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戏曲歌舞表演的发展而发展。从宋金杂剧脚色引戏色的职能可以知道“引戏,实出古舞中之舞头引舞。”引舞是舞蹈演出中的舞队的率领者和指挥者。所以在该剧目正式演出之前会有一段引戏色的舞蹈表演。
宋金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发展成熟之前重要的一环,在戏曲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而宋金杂剧的服饰也有其发展的独特特征,各个脚色服饰样式也呈现多样化和其生活化、滑稽性、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的特点。因此也对后来元杂剧以及中国戏曲的成熟起到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华斌:《中国戏剧史论考》,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王国维、马美信:《宋元戏曲史疏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胡忌:《宋金杂剧考》,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8.《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页53。
9.《宋史·舆服志五》,上海,中华书局,1977。
10.宋俊华:《宋金杂剧服饰研究》,《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4期。
11.皇甫菊含:《试论中国戏曲服饰的程式化》,《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4期。
12.延保全:《从戏曲文物看宋金元杂剧的脚色行当》,《中华戏曲》,2006年第2期。
13.延保全:《末泥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中华戏曲》,2009年第1期。
关键词: 宋金杂剧服饰 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 A
“杂剧”一词早在唐朝就已出现,但是唐时“杂剧”与宋金杂剧的含义是否相同,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一直到元杂剧出现之前,杂剧的含义都是指具有一定表演体制和脚色体制的滑稽表演形式。”宋初所谓杂剧有杂戏的含义,因此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复杂多样的,据宋人典籍记载宋杂剧包括滑稽戏、歌舞戏、傀儡戏等几种样式。
一、宋金杂剧脚色类型及其服饰
宋金杂剧脚色确立了中国古代戏曲独特的脚色行当。作为特定的脚色在所有的杂剧中只能扮演某一类和脚色自身的要求相同或相近的人物,因此,演员在剧中的服饰化妆和表演风格就已基本定型。宋杂剧服饰方面的文物资料远胜于文字资料,通过对戏曲文物的考察可以直观的看出当时的杂剧服饰特征。
1.末泥的服饰
末泥是戏班组织和杂剧演出中的主要负责人,所谓“杂剧中末泥为长”。在已发现的宋代戏曲文物图像中,常见的末泥色的扮相里幞头或东坡巾或介帻;身穿圆领束袖长袍或由领束袖长衫,腰束带;手执道具多为细木杖,或为骨朵和软杖者。
2.引戏的服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引戏,实出古舞中之舞头引舞。”引舞是舞蹈演出中的舞隊的率领者和指挥者。而《都城纪胜》和《梦粱录》中所记引戏的职司为“分付”。所以引戏作用是介绍剧情、解说人物动作、指挥上下场等。
3.副末、副净的服饰
副末和副净均为滑稽脚色,副末“打诨”,副净“发乔”。王国维言:“唐之参军、苍鹘,至宋而为副净、副末二色。”[ ]两者的穿戴继承了唐代参军戏服饰的特点,因此多为滑稽随意的服装打扮。两者均头戴牛耳幞头或其他幞头,所穿多圆领小袖长衫,腰系巾带,足登长筒、短筒或靴帮外翻之乌靴。
4.装孤的服饰
装孤,即装扮官吏者。朱权《太和正音谱》曰:“孤,当场装官者。”与副净色同样源于唐朝参军戏,但不同的是装孤色却是舞台上的正面官吏形象。装孤色在宋金戏曲文物图像中极为常见,一般手抱笏板,头戴展脚或圆脚幞头,著圆领大袖或宽袖长袍,腰系革带,正面或侧面站立,表情严肃,神态庄重,与装孤色所扮人物的身份相吻合。
5.装旦的服饰
装旦就是装扮妇女的脚色,一般由引戏色兼扮。从文物图像来看,装旦色戴各式幞头,如曲脚幞头、牛耳幞头、花脚幞头、局脚幞头、无脚幞头等,穿圆领或方领长袍。
宋金杂剧的演员装扮多种多样,不同的脚色行当逐渐形成了装孤服饰、装旦服饰、副末服饰、副净服饰、引戏服饰等不同的穿戴类型。相对来说,装孤和装旦的服饰比较单调,副末副净的服饰比较丰富。
二、宋金杂剧服饰的特征
宋金杂剧服饰的生活化与滑稽性、可舞性、程式化、装饰化融为一体,表明宋金杂剧在演出形式上既有杂的一面,也有规范性和装饰性的一面。自古梨园行里就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综合宋金杂剧不同脚色行当戏曲文物图像中具体的服饰装扮,可以发现宋金杂剧服饰许多共同的特征。
1.生活化
生活化是宋金杂剧的一大特征。生活化的原因与戏曲还处于创始阶段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宋代的服饰本身就极为丰富多样。宋金杂剧各个行当的服饰均源自生活中各个行业的日常服装,例如幞头是宋金杂剧里比较常见的一种服饰佩戴。通过河南偃师县宋杂剧砖雕和稷山马村杂剧砖雕我们可以看出,在宋金杂剧中各个脚色均有佩戴不同类型的幞头,牛耳幞头是较常见的一种。《宋史·舆服志五》记载:
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锡宴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
如此可以看出,宋朝日常生活中幞头也是常服之一,而且多种多样。宋金杂剧中脚色所佩戴的幞头也正来源于此,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变为演员演出的服饰之一。
2.滑稽性
滑稽性是宋金早期杂剧的主要风格,《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日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宋金杂剧上承唐朝参军戏和歌舞戏,而参军戏恰以滑稽表演为主,另又以倾向喜剧风格的市民为主要的受众对象,所以宋金杂剧必然具有滑稽性的风格。既然演出的目的是滑稽调笑,演员服饰上也会有所表现。
3.程式化
宋俊华在《宋金杂剧服饰研究》一文中总结:“宋金杂剧的服饰穿戴既体现了脚色的类型特点,又考虑了演员的脚色行当,已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当然,不同脚色行当服饰的程式化程度是有所区别的:副净和副末服饰程式化程度最强,以滑稽、诙谐为特征;装孤和装旦服饰次之,以庄重、严肃为特征;末泥、引戏服饰程式化程度最弱,与俳优常服几无差别。”随着宋金杂剧的发展成熟,脚色行当的固定,服饰及表演风格的程式化在所难免。
4.装饰性
所谓戏曲服饰的装饰性,无疑就是在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增加了美观性,或者增加了其他的装饰性构建,从而更加符合舞台表演。而这种服装的规则化反映到杂剧演出上就是脚色服饰的多彩多样,还有艺人服装的舞台表现力的加强。归根结底体现出宋金杂剧服饰装饰的多样性。
5.可舞性
王国维说“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戏曲服饰的可舞性是伴随着戏曲对舞蹈表演需要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戏曲歌舞表演的发展而发展。从宋金杂剧脚色引戏色的职能可以知道“引戏,实出古舞中之舞头引舞。”引舞是舞蹈演出中的舞队的率领者和指挥者。所以在该剧目正式演出之前会有一段引戏色的舞蹈表演。
宋金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发展成熟之前重要的一环,在戏曲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而宋金杂剧的服饰也有其发展的独特特征,各个脚色服饰样式也呈现多样化和其生活化、滑稽性、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的特点。因此也对后来元杂剧以及中国戏曲的成熟起到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华斌:《中国戏剧史论考》,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王国维、马美信:《宋元戏曲史疏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胡忌:《宋金杂剧考》,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8.《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页53。
9.《宋史·舆服志五》,上海,中华书局,1977。
10.宋俊华:《宋金杂剧服饰研究》,《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4期。
11.皇甫菊含:《试论中国戏曲服饰的程式化》,《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4期。
12.延保全:《从戏曲文物看宋金元杂剧的脚色行当》,《中华戏曲》,2006年第2期。
13.延保全:《末泥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中华戏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