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2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根据躯干在日常生活、训练等方面的重要性,他们从解剖学、力学和神经生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躯干肌群进行了研究,先后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等方法,论述了其概念及在高校中的推广,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力量 高校体育 教学推广
一、前言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髋关节)的肌肉,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产生的力量能力,它主要受神经支配能力、核心部位肌肉的支撑力量能力和呼吸与运动之间的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核心力量对人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力量引入到竞技运动一些项目当中来,并且对于力量训练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推动了竞技运动的发展,今后将会更为广泛的被运用。
二、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区域
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得出在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Core)通常是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nhasge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髓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翁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1]。谢蔷珊在《普拉体塑身新风尚》一书中把核心定义如下: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隔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Paul J.Goodman认为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骼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都是核心肌肉[2]。由此看出,核心是腰、骨盆、髓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二)核心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协同支撑或保持关节稳定的能力。腰椎的稳定性需要通过骨和韧带结构构成的被动紧张和通过肌肉构成的主动紧张。而仅凭没有肌肉附着的脊柱仅能承受有限的压缩负荷。“核心稳定性”是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的肌肉控制。陈小平教授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根据脊柱周围肌肉功能的不同,将附于脊柱的肌肉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柱,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活动时被激活,稳定肌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多裂肌等,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所以稳定性训练主要以深层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活动为主。核心的稳定提供上肢和下肢末端收缩的基础,且使得运动环节减速或加速。例如,投掷类运动员可以从较好的核心稳定性得到好处,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下肢末端传到躯干,最后达到上肢。因此,核心区被认为是上肢和下肢的链接。在投掷球或其他器械的动能在该关节得到最大的释放。然而,不佳的核心肌力不能有效地传递动能,为了保持高速的投掷速度,其部分关节、肌肉、连接组织就可能承担较多的代偿力量。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更容易受伤。对于力量和健身教练针对运动员的专项选择适当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目前,在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核心”的定义上[4]。在解剖学上,大部分研究将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隔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部位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在功能上,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将构成或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力量能力称为“核心力量”,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一般还是将这种能力称为“躯干支撑力量”或“躯干稳定力量”。在我国,也将其称为“核心力量”或将其作为“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的一个组成部分[5]。黎涌明等人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结果。无论是核心稳定性还是核心力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人体更好的完成运动动作。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核心区力量练习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核心区力量练习的关键
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更全面、更合理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引进核心力量练习新型教学理念等前沿的体育教育方法。核心力量练习是体育教学的前沿,现在很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且核心力量练习是一套在中国刚起步的新的训练和练习理论体系,在教学中还没有系统涉及到,理论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就必须加强和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自我教育和研讨,更新体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综合教育理念,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前沿体育思想,以适应时代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有利用于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综合教育理念,合理将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纳入核心力量练习,必须以学生为主
核心力量练习是一种科学锻炼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培养学生个性体育素质的稳定、发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达到身体的和谐完美。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快乐地参与核心力量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个,从紧张认真学习到熟练快乐放松,也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善和发展学生体育素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区别对待的同时,尽量选用一些趣味性、竟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动作,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统一难度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不断增强全体学生的整体体质,也要为培养优秀国家级体育运动员打下基础,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介入到核心力量练习的学习中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达到共同科学身体锻炼和终生体育锻炼理念的效果。
四、结论
(一)必须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自主投入到体育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前沿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去,推广的力度就可以得到保证。
(二)必须在体育教学中确定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断调节他们的情趣,积极主动、快乐地接受核心力量练习的教学方法。
(三)高校可设置专门机构,建立合理组织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来充分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东生.脊柱退变性疾病[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
[3]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4] 张英波.现代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3-70.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根据躯干在日常生活、训练等方面的重要性,他们从解剖学、力学和神经生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躯干肌群进行了研究,先后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等方法,论述了其概念及在高校中的推广,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力量 高校体育 教学推广
一、前言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髋关节)的肌肉,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产生的力量能力,它主要受神经支配能力、核心部位肌肉的支撑力量能力和呼吸与运动之间的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核心力量对人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力量引入到竞技运动一些项目当中来,并且对于力量训练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推动了竞技运动的发展,今后将会更为广泛的被运用。
二、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区域
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得出在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Core)通常是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nhasge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髓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翁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1]。谢蔷珊在《普拉体塑身新风尚》一书中把核心定义如下: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隔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Paul J.Goodman认为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骼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都是核心肌肉[2]。由此看出,核心是腰、骨盆、髓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二)核心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协同支撑或保持关节稳定的能力。腰椎的稳定性需要通过骨和韧带结构构成的被动紧张和通过肌肉构成的主动紧张。而仅凭没有肌肉附着的脊柱仅能承受有限的压缩负荷。“核心稳定性”是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的肌肉控制。陈小平教授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根据脊柱周围肌肉功能的不同,将附于脊柱的肌肉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通常位于脊柱深部,起于脊柱,多呈腱膜状,具有单关节或单一节段分布特点,以慢肌为主,耐力活动时被激活,稳定肌主要有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多裂肌等,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所以稳定性训练主要以深层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活动为主。核心的稳定提供上肢和下肢末端收缩的基础,且使得运动环节减速或加速。例如,投掷类运动员可以从较好的核心稳定性得到好处,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下肢末端传到躯干,最后达到上肢。因此,核心区被认为是上肢和下肢的链接。在投掷球或其他器械的动能在该关节得到最大的释放。然而,不佳的核心肌力不能有效地传递动能,为了保持高速的投掷速度,其部分关节、肌肉、连接组织就可能承担较多的代偿力量。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更容易受伤。对于力量和健身教练针对运动员的专项选择适当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目前,在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核心”的定义上[4]。在解剖学上,大部分研究将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隔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部位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在功能上,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将构成或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力量能力称为“核心力量”,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一般还是将这种能力称为“躯干支撑力量”或“躯干稳定力量”。在我国,也将其称为“核心力量”或将其作为“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的一个组成部分[5]。黎涌明等人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位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结果。无论是核心稳定性还是核心力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人体更好的完成运动动作。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核心区力量练习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进核心区力量练习的关键
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更全面、更合理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引进核心力量练习新型教学理念等前沿的体育教育方法。核心力量练习是体育教学的前沿,现在很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且核心力量练习是一套在中国刚起步的新的训练和练习理论体系,在教学中还没有系统涉及到,理论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就必须加强和重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自我教育和研讨,更新体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综合教育理念,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前沿体育思想,以适应时代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有利用于改变体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综合教育理念,合理将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纳入核心力量练习,必须以学生为主
核心力量练习是一种科学锻炼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培养学生个性体育素质的稳定、发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达到身体的和谐完美。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快乐地参与核心力量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个,从紧张认真学习到熟练快乐放松,也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善和发展学生体育素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区别对待的同时,尽量选用一些趣味性、竟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动作,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统一难度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不断增强全体学生的整体体质,也要为培养优秀国家级体育运动员打下基础,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介入到核心力量练习的学习中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达到共同科学身体锻炼和终生体育锻炼理念的效果。
四、结论
(一)必须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自主投入到体育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前沿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去,推广的力度就可以得到保证。
(二)必须在体育教学中确定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断调节他们的情趣,积极主动、快乐地接受核心力量练习的教学方法。
(三)高校可设置专门机构,建立合理组织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来充分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东生.脊柱退变性疾病[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
[3]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4] 张英波.现代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