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叶圣陶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在阅读中吸收各种写作方法,并在写作中有创造性地运用,举一反三地展开自主写作,进而提升读写综合水平。
一、整理积累,创新应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阶段,而阅读是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并且还要融会贯通,有创意地将其运用到写作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到各篇文章中的差异,也要看到其中的共性,运用整合的方式积累知识。
在引导学生写作展现民风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等文章,并思考如何收集素材。学生发现这几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内容也迥异,但是都有助于学习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社戏》中展现了社戏的场景,同时还体现了民风的淳朴;《回延安》中不仅展现了延安的标志性事物,还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安塞腰鼓》展现了敲击腰鼓的气势,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由此学生总结认为,在收集材料的时候,不仅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还要尽可能地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进去。此后教师安排学生写作文化类的作品,展现自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积累不是目的,运用才是关键,所以在积累了写作素材后要思考如何能在自主写作中加以运用,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写出新意。
二、借鉴语言,正向迁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借鉴作品中的语言,将原文作为模仿范本,展开正向迁移的活动。可先从模仿词句开始,逐步过渡到模仿段落和篇章。这样学生就能将阅读中掌握的语言逐步内化到知识体系中,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探究文章的语言特点,并展开层层递进的仿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父亲买橘子的段落,并分析其好在哪里,尝试仿写。学生发现作品用“攀、缩、微倾”等词汇展现了父亲拼尽全力的状态。学生在仿写中写了自己的父亲蹬三轮的场景,加入了“头颈一伸一缩,背部拱了起来,双脚轮换重重地踩下去”等语句,表现出了父亲拼尽全力蹬车的状态。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段落仿写,找出文章中“我”和父亲交流的场景,并写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和父亲是如何沟通的,能否体会到父亲的苦衷,是否也会嘲笑、埋怨父亲。最后教师请学生仿写,回忆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尝试写出对亲情的感悟。这样层层递进,一步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写作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指导学生借鉴语言的时候,要让他们层层递进地展开,这样学生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立意、结构和手法等。在自主写作的时候能借鉴吸收,而不是简单地抄袭,可以写出新意。
三、赏析结构,调整布局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看看作品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教师让学生逐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思路、写作顺序等,然后思考如何能将文章写得脉络分明、言之有序。
学习《春》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借鉴利用,写作其他的散文作品。学生先探究了作品的结构,发现文章结构严谨,按照“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顺序来写作,尤其是在“描绘春天”的部分,分别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学生总结出这是一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并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春天,在写“秋天”“冬天”等相似主题的作品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此后教师又设计让学生自主仿写,如有学生以“秋天”为题写作,写自己在炎热的夏天盼望秋天到来,此后又分写了秋天的种种景物,最后写自己希望秋天不要走,因为他不希望看到寒冷的冬天。学生通过“盼望、赞美、不舍”这几部分来写作,文章脉络清晰。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总结出了总分总等多种不同的写作结构,在具体写作中,教师还让学生思考哪些结构适用于哪些文章主题,并开展对比写作。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灵活设计各种不同的结构,写出条理清晰的作品。
四、交流主题,升华境界
要写好作品,就要注意主题和立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么没有深化主题,要么程式化地套用模板,强行让文章变得更有深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本中的例子讨论,看看文章如何从生活中的寻常事出发,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学习《老王》的时候,教师安排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看看文章是如何从生活琐事入手,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的。学生发现这篇文章所写的“送冰、看病”等内容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能从中看出老王虽然生活贫寒,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再结合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作者其实并不只是想赞美老王,还想进行自我反思。作者作为“幸运的人”,发现自己在老王陷入困境的时候无法给予帮助,因此而出现了羞愧之心,同时还表现出了对特定时代的反思。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后,教师安排他们围绕生活中的人写作,看看能从他们的身上获得怎样的启迪。如有学生写了同学之间的口角,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最后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那就是某些人有拜金主义的想法,看不起贫困的同学,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不利。
利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学生认识到要在写作前将立意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样他们就会在写作前先有立意的意识,进而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学者张志公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要从阅读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就能有较好的表达能力,那么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开展举一返三的学习活动,有创意地模仿,从而让写作教学事半功倍。
一、整理积累,创新应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阶段,而阅读是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并且还要融会贯通,有创意地将其运用到写作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到各篇文章中的差异,也要看到其中的共性,运用整合的方式积累知识。
在引导学生写作展现民风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等文章,并思考如何收集素材。学生发现这几篇文章虽然体裁不同,内容也迥异,但是都有助于学习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社戏》中展现了社戏的场景,同时还体现了民风的淳朴;《回延安》中不仅展现了延安的标志性事物,还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安塞腰鼓》展现了敲击腰鼓的气势,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由此学生总结认为,在收集材料的时候,不仅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还要尽可能地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进去。此后教师安排学生写作文化类的作品,展现自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积累不是目的,运用才是关键,所以在积累了写作素材后要思考如何能在自主写作中加以运用,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写出新意。
二、借鉴语言,正向迁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借鉴作品中的语言,将原文作为模仿范本,展开正向迁移的活动。可先从模仿词句开始,逐步过渡到模仿段落和篇章。这样学生就能将阅读中掌握的语言逐步内化到知识体系中,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探究文章的语言特点,并展开层层递进的仿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父亲买橘子的段落,并分析其好在哪里,尝试仿写。学生发现作品用“攀、缩、微倾”等词汇展现了父亲拼尽全力的状态。学生在仿写中写了自己的父亲蹬三轮的场景,加入了“头颈一伸一缩,背部拱了起来,双脚轮换重重地踩下去”等语句,表现出了父亲拼尽全力蹬车的状态。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段落仿写,找出文章中“我”和父亲交流的场景,并写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和父亲是如何沟通的,能否体会到父亲的苦衷,是否也会嘲笑、埋怨父亲。最后教师请学生仿写,回忆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尝试写出对亲情的感悟。这样层层递进,一步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写作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指导学生借鉴语言的时候,要让他们层层递进地展开,这样学生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立意、结构和手法等。在自主写作的时候能借鉴吸收,而不是简单地抄袭,可以写出新意。
三、赏析结构,调整布局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看看作品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教师让学生逐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思路、写作顺序等,然后思考如何能将文章写得脉络分明、言之有序。
学习《春》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借鉴利用,写作其他的散文作品。学生先探究了作品的结构,发现文章结构严谨,按照“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顺序来写作,尤其是在“描绘春天”的部分,分别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学生总结出这是一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并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春天,在写“秋天”“冬天”等相似主题的作品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此后教师又设计让学生自主仿写,如有学生以“秋天”为题写作,写自己在炎热的夏天盼望秋天到来,此后又分写了秋天的种种景物,最后写自己希望秋天不要走,因为他不希望看到寒冷的冬天。学生通过“盼望、赞美、不舍”这几部分来写作,文章脉络清晰。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总结出了总分总等多种不同的写作结构,在具体写作中,教师还让学生思考哪些结构适用于哪些文章主题,并开展对比写作。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灵活设计各种不同的结构,写出条理清晰的作品。
四、交流主题,升华境界
要写好作品,就要注意主题和立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么没有深化主题,要么程式化地套用模板,强行让文章变得更有深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本中的例子讨论,看看文章如何从生活中的寻常事出发,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学习《老王》的时候,教师安排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看看文章是如何从生活琐事入手,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的。学生发现这篇文章所写的“送冰、看病”等内容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能从中看出老王虽然生活贫寒,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再结合文中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作者其实并不只是想赞美老王,还想进行自我反思。作者作为“幸运的人”,发现自己在老王陷入困境的时候无法给予帮助,因此而出现了羞愧之心,同时还表现出了对特定时代的反思。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后,教师安排他们围绕生活中的人写作,看看能从他们的身上获得怎样的启迪。如有学生写了同学之间的口角,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最后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那就是某些人有拜金主义的想法,看不起贫困的同学,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不利。
利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学生认识到要在写作前将立意内化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样他们就会在写作前先有立意的意识,进而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学者张志公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要从阅读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就能有较好的表达能力,那么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开展举一返三的学习活动,有创意地模仿,从而让写作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