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惜别》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惜别》的价值,主要是立足于中日现代关系史和日本人的鲁迅观,这部作品在中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上将鲁迅和太宰治本人的复杂性展示出来,包含着文化观念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多重纠葛,与鲁迅的名篇《藤野先生》构成了奇特的关系,具有多角度的认识价值。太宰治希望中国知识分子阅读《惜别》之后能够产生“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之感怀,在六十年之后,中国读者由阅读《惜别》而生的“感怀”与太宰的希望无疑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怎样的感怀都可以作为理解日本的起点。
  关键词:鲁迅;《惜别》;竹内好;太宰治;对比
  作者简介:党哲林,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家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太宰治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但在中国几乎鲜为人知。1909年太宰治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大地主家庭,他在中学期间就显示出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1930年他考入东京大学法国文学科,参与非法的日本共产党左翼运动、反抗地主家庭、与艺妓恋爱等等“逆行”导致了“分家除籍”。1929年到1930年,刚过二十岁的他就两次自杀未遂,对于太宰治来说,自杀未遂并非胆怯,而是死亡的艰难。他的《斜阳》中的主人公认为:人为恋爱与革命而生。这也是作者的心声。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抛弃妻子,在东京西郊与情人投河自尽。从1933年算起他的创作仅有十八年,但却留下了《斜阳》、《人间失格》等名作。其作品取材于历史记述、民间传说或个人生活经历,语言别致、构思独特,包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相比之下,战末受日本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委托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惜别》,内容可疑且艺术表现粗糙。为此,《惜别》在日本学界并未受到重视,甚至没有被收入到《太宰治全集》。
  《惜别》从明治三十五年开始写起,讲述了周树人到达横滨及随后两年间在弘文学院的生活。不过,他对于同伴们并没多少好感,明治三十七年,他进入没有清朝留学生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的两年成为他一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拥有了难得的良师益友,特别是藤野先生,后来在他名篇《藤野先生》中可见一斑。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仙台,他逐渐地认识到日本的真正形态。时值日俄战争,即使身为外国人的他,在感受到仙臺人们的爱国热情时也曾数次兴奋,但与眼前日本的活泼姿态相比,想到祖国江河日下,他心情绝望但又不能失去希望。本来,清国青年来日本留学的真实想法是:应当去学习西洋文明,但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将西洋文明很好的内化掉,所以在日本,就能以最小代价吸收西洋文明,但是经过观察,他不得不肯定日本人的生活中存在着与西洋文明完全不同的品格,他又注意到日本人似乎拥有的洁净信仰。但他依然困惑,他的思考开始上溯到关于教育的敕语、赐予军人的敕谕。这样,他最终有了结论:中国危在旦夕,疾病并非来自于肉体,而是国民精神出了问题,如果要治病救国,文艺就是捷径。明治三十九年他退学又重回东京。作者着力描写周树人在仙台与日本人的美好交往,让各色日本男女以及幼童出场,并打算在他去东京的地方搁笔。作者对晚年鲁迅只字未提,仅仅描写了作为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不卑视中国人,也不进行浅薄煽动,而是用独立的态度对青年周树人进行客观善意的描写,就是为让现代中国青年阅读时,使其产生这种感受: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
  说到写鲁迅,必须提到日本学者竹内好。竹内好是日本研究鲁迅第一人,也是日本现代著名思想家。他的《鲁迅》成为日本鲁迅研究的经典之作,其阐释的鲁迅被称为“竹内鲁迅”。但竹内好曾对《惜别》有过严厉批评,认为太宰治对鲁迅的屈辱感认识不足。这种批评主导了战后日本学术界对《惜别》的认识。竹内的批评有合理性,但也有片面之处,遮蔽了《惜别》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事实上,鲁迅的复杂性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惜别》固然是在“想象”鲁迅,但小说对于鲁迅文化观的表述、对于弃医从文动机的解释都有启发性,《惜别》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接近鲁迅的复杂性。
  就对中国的了解而言,与竹内好相比,太宰治仅是个门外汉。不过,这种身份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他的中国观、鲁迅观在价值层面上一定在竹内好之下。职业化的中国研究能够深化对中国的认识,但“习以为常”也有可能对某些问题“视而不见”。非专业的背景有可能使太宰治表现出日本人的另一种敏感与真实,置身门外使太宰治保持了更多日本人的纯粹性,而这种纯粹性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毕竟,在日本国民中,研究鲁迅是极少数,想象鲁迅则是大多数;研究中国是极少数,而想象中国则是大多数。
  六十年前,太宰治在《惜别》中试图解决的问题依然还在,所幸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成为中日近代史上的一抹亮色。朝花夕拾,看《惜别》是否能给中国读者带来新鲜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太宰治:《惜别》 新星出版社 2006-1.
  [2]薛毅:《竹内好与鲁迅》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3]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12.
其他文献
目的:确定新降糖颗粒的制备工艺;对新降糖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为新降糖颗粒质量控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考察,以干膏得率和君药生地黄及佐药玄参中梓醇的总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所选因素进行评比,确定复方中药材的提取方法。通过参考文献与实验结果相结合,对辅料种类的选择及配比进行综合评定,确定成型工艺参数,建立新降糖颗粒的制备方法。对新降糖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
摘 要:《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由数百篇短篇小说组成。其主角多以书生及狐鬼神怪为主。在讽纳时弊的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的世情民意。在《黄九郎》、《男妾》、《封三娘》等数篇短文均对同性恋这一群体做出了描写。下面,我们就《黄九郎》、《封三娘》两篇文章为例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黄九郎;同性恋;封三娘  作者简介:符定慧(1995-),女,汉族,海南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汉语言
预言的自我实现功能    过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预言中未解的部分都是关于现在和将来的。谁都希望能传承诺察丹玛斯的衣钵预知未来。当然,谁都清楚这几乎是无法办到的事。  但是,依然有两类预言是值得期待的:  一类是从历史的规律和现实的处境,去发现事件的惯性轨迹,从而校正我们的现实行动,这是科学性预言;比如我们通过2006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预测2007年的宏观经济走势甚至更具象的年度经济增长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摘 要:《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先生于1955—1957年間编纂的一部宋诗选集,这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断代诗歌选本,是钱先生一力之所为。本文拟从《宋诗选注》的《序言》、“评”、“注”三个等方面入手探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一书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宋诗选注》;钱钟书;序;评;注  作者简介:徐良燕,女,江西省南昌市人,就读于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于乱世,他的重视人才使用人才的人才观也深深的启迪着后人。其选人用人重德、不拘一格、赏罚分明无不体现其独特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曹操;人才观;高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曹操既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但精通兵法,也擅长诗歌,
摘 要:罗恩·拉什是美国当代诗人、小说家,他不仅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在评论界也备受权威的赞誉,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关注度还很低,对他的评论更是寥寥无几,且尚无对其短篇小说艺术特色的评说,因此笔者拟从个人的阅读感受出发,就罗恩·拉什短篇小说艺术特色进行初探,以促动更多读者的阅读欲望和评论界的研究。  关键词:罗恩·拉什;短篇小说;艺术特色;南方文学  作者简介:李静波,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
摘 要:赋文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特有而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它的萌芽、繁荣、衍变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绚烂轨迹。同时不难发现赋文体的兴盛与其同时代存在的文人集团的集体创作活动密切相关。文章试从特定历史时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活动促使了赋文体的兴盛进行论述。  关键词:赋体文学;文人集团;兴盛  作者简介:陈志丹(1986-),女,河南省安阳县人,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摘 要: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一直致力于改变美国华人/裔由于文化霸权、种族歧视、东方主义等等原因在美国文化中失声、被动的状态。他的作品《甘加丁之路》承载着中国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塑造主人公尤利西斯的英雄形象,深刻地鞭笞了白人种族主义的诟病,痛斥那些为了走上同化道路,迷失民族特性,自我背叛的华裔美国人。本文主要从赵健秀本人和小说主人公尤利西斯反对基督教以及失真创作着手,剖析作者在构造英雄主义传统道路上所做
菲利普·罗斯的“朱克曼”系列最后一部小说《鬼退场》描述朱克曼11年后重返纽约的生活片段。在过去的研究中,从他的犹太身份可以分析出他的坚定的性格,小说中的犹太大屠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