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遮窗户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古人来说,别说玻璃了,窗户纸都曾是一种稀罕物。据《东观汉记》记载,在造纸术刚刚出现的汉代,黄河流域的平民住的都是茅屋草庐。这样的房屋,用的往往是篷窗,也就是用竹草编成的窗户。这类窗户基本不透光,防偷窥效果很好,但抗风能力可想而知,想想都冷。
  这类“想想都冷”的窗户不只秦汉年间有,唐代的杜甫草堂也是这样。见过这类草窗的抗风效果,就能读懂杜甫诗中的哀叹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当然,有钱人家的窗户,自古就不一样。就算在还没有发明纸的年代,遮窗用的材料也十分丰富。比如琉璃,就是古代版的玻璃。汉代艳压后宫的赵飞燕,就“窗扉多是绿琉璃”,可以说是奢华至极。另外还有云母,俗称“千层纸”。这种天然矿产可以揭成透光的薄片,也常被富贵人家用在窗户上。
  与这两种相比,相对亲民一些的则是绮纱,即丝织品。其中做工精美的绮要更名贵一些,东汉大将军梁翼家就是“皆有绮疏青琐”。纱价格相对低廉,当然一般的穷人还是用不起。
  随着纸的发明与普及,窗户纸作为一种新型糊窗材料出现了。最早的窗户纸出现在唐宋年间。特别是在宋代,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与纸张品种的丰富,纸不只被用来书写,冬天还能用来做御寒的纸衣、纸被,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写诗盛赞“纸被围身度雪天”的美妙。既然衣被都可以用纸做,用纸糊窗当然更不在话下,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诗中就有“白纸糊窗堪听雪”的句子。新出现的窗户纸,给文人们添了不少雅趣。
  不过,宋代虽说造纸技术进步,但用于糊窗的纸多是用藤皮等材料制成,质地坚韧,造价不菲,不只能用来糊窗,还能用来做瓦。这样的窗户纸仍多存在于宫廷以及富贵人家,民间多是驿站、寺庙才用纸来糊窗户。
  相比之下,明代的纸就更亲民了。明初的时候纸还是一种奢侈品,就连国子监的用纸都要定期回收,明代中期以后却不同了。明代万历年间,50张毛边纸也就能换6瓶烧酒。而且比起宋代的纸,明清时的纸张质地也更好,不只能做瓦,还能做“纸筋”,即在石灰中加入捣碎的纸浆,以增加建筑的牢固性。有这么多又结实又便宜的好纸,人们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地用纸糊窗户了。
  明代窗户纸的普及,还有赖于榨油技术的进步。要想让纸能抗风防水,关键是要在纸上涂油,使其变成油纸。所以用纸来糊窗户,问题不只是纸贵,更重要的是油贵。明清年间,南方的桐油产量大为增加,用桐油制成的油纸也成了日用品;北方虽然桐油产量少,但豆油日益普及,榨油技术也日益成熟。于是窗户纸终于从富贵人家正式走出來,成了老百姓家窗户上离不开的宝贝。
  纸张涂上油后,还有一大变化就是透光性更好。既防水又透光,自然能创造出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正是因为油纸的这些好处,所以从明清到近代,油纸曾长期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糊窗材料。清朝年间,北方的窗户纸被叫作“红辛纸”,往往需要从南方买进桑皮、棉杆皮来制造。在寒冷的东北,涂抹了豆油的红辛纸往往会糊在家家户户的窗户外边,用来对抗每年极寒的天气。“东北三大怪”里有名的一条,就是“窗户纸糊在外”。
  至于我们今天熟悉的玻璃,虽然近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真正取代窗户纸,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朝文社”,晓晓竹荐)
其他文献
2019年6月,王念文、王星火、林玮、孙洋这四位平均年龄超过68岁的北京奶奶组成的“时尚奶奶”,在抖音上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同时进入抖音、微博、快手三大平台热搜榜。中国的奶奶级“网红”异军突起,火遍全网。  “从没想过我们会火。我们就是几个喜欢拍点视频的老太太,没想到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60多岁的林玮奶奶感叹。  奶奶们相识于20多年前。“我们是在业余模特队认识的。因为意气相投,我们四个一路相伴
期刊
国外有这么一群老奶奶,自己住在养老院,却还想着为他人做点事——用废弃的塑料袋编织出一张张毯子,送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她们编织的毯子每张长6英尺、宽3英尺,有防水功能,还便于携带。  她们结伴出行,从街上搜集废弃的塑料袋,然后把塑料袋切成条,依次编织起来。想要制成一张毯子,需要500~700个塑料袋。  织好一张毯子,差不多要花费2周时间。有的老人视力下降,手脚不灵便,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还有的老人患
期刊
温度的刺激作用  温泉水温不同,浸浴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水温低于34℃时,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经常洗浴,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应激适应能力,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水温34℃~37℃时,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头痛、失眠、神经官能症及脑血管后遗症等有一定疗效。  水的浮力作用  温泉所含的矿物成分比例越高,浸浴时产生的浮力也越大。人体浸浴时所感
期刊
“之前攥手的时候总觉得攥不紧,现在能握紧拳头了。”在正式开始训练之前,74岁的张阿姨向同组的姐妹们展示自己的成绩,不仅攥起了拳头,还秀了秀肱二头肌,“捏捏,我这儿也更结实,已经有肌肉了。”  张阿姨参加的是北京北下关街道组织的社区康养训练活动。从2020年9月1日开始,她们按照每周两次的频率,由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带领训练。通过训练,不少老人都觉得自己的身体变结实了,越来越认同“积极养老,加强锻
期刊
2020年12月14日,北京延庆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疗养基地揭牌,这是全国首个符合本土认证标准的森林疗养基地。  驱车进山约20分钟,一座木制小屋就出现在眼前,这是2020年刚刚投入使用的“森林之家”,是森林疗养基地的重要设施之一。“这里是疗养者的第一站。”疗养师刘小娜说,“在这里,疗养师和心理咨询师会为疗养者测量基础医学指标,并简单了解其生活、身体情况,为后续的疗养做一个计划。”  森林疗养是
期刊
他乡没法安放晚年?“老漂”漂在外地无法发挥余热?……这些对“老漂族”的刻板印象,被67岁的何星辉全部击碎。从四川广安来到湖南长沙的5年里,他把他乡当成故乡,组建志愿队护送孩子们上学,推动建设学校附近的人行天桥……因为“好管闲事”,他获得了长沙市“最美志愿者”等诸多荣誉。  组队护学,5年风雨无阻  2014年底,何星辉来到长沙市梅溪湖街道金茂社区帮忙带孙女,每天接送孙女上学放学。梅溪湖路附近有两所
期刊
保持规律的排便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对健康的人来说,排便是件很自然的事,但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人由于患病等原因,不能顺利完成排便,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受到影响。而排便又是件比较隐私的事,即使出了问题,不少老人和家属往往也不好意思说,也不向专业人士求助,久而久之,严重影响老人身心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7年前,日本京都成立了一家排便综合研究所,主要研究一件事—如何协助老人解决排便相关困难。  走
期刊
在宋代,从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到平民百姓,都喜欢用各类香方、香料、香器。在他们看来,香是高雅情趣的载体,是诗意生活的灵魂。  更将花谱通香谱  自五代时期蔷薇水传入中国以后,花香与沉香结合的调香理念开始流行起来,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  与南唐宫中的“花浸沉香”不同,宋人将“蒸花取液”“花液浸香”合二为一,把沉香与鲜花一起密封在容器中,放入蒸锅里缓蒸。这种制香的方法叫作“蒸沉”。凡是带有香味的花,如梅
期刊
参观故宫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宫殿两侧的红墙上有一些小窗户?它们比A4纸还小,青砖制成,上有镂空图案,一般是在墙根及上方成对出现,有些特别高大的墙体上是一组三个。这么小的窗户,而且还安在墙根,肯定不是为了采光,那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这些小窗户学名叫“透风”。顾名思义,它们的功用就是通风透气。但它们不是给人透气用的,而是为了给柱子通风。  古人修建宫殿时,通常是先固定柱子和梁架,然后砌墙。木头
期刊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当时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它不但可以精准显示时间,而且能实时感知心率和监测运动,还可以和手机连接,手机收到的短信、微信等都可以在手表上顯示出来,这样就再也不用时时看手机上有没有收到信息了。然而,我也知道它的功能有限,无法替代手机;而且如果信息通知太多,也会让人比较烦心(想想,每收到一条微信时,你的手表都会震动一下)。更重要的是,每次看到那几千块钱的价格标签,我就舍不得买了,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