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分析验证了《文体与修辞》的授课实践中,阐释课程意义的必要性,以及举例法、讲故事、设置悬念等手段是有效的。
【关键词】英语文体学 课程意义 举例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94-01
一、引言
关于阐释课程意义,吴晓在《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意义的多维阐释》中指出其所授课程有着多维的课程功能意义,可从多个角度剖析课程意义(Wu, 2010)。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解释或释义把握课程意义的过程即教师对课程的理解(Xu, 2012),课程理解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向学生详述所修课程的意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必要在课程初始,开宗明义地指出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能起到何种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课程意义的阐释方式
讲述《文体与修辞》课程的作用时,需应用通俗的方式阐释以下作用:首先,有助于学习如何正确应用英语,在特定语境下不冒犯听话人;其次,有助于讲话或写作中创造性地驾驭语言;再次,有助于培养批判辩证的的思维方式。
在讲授之前,可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能够补充要点,提出文体学的学习对于翻译有很大帮助,这是笔者所乐见的积极的互动与学生反馈。
在提问互动之后,笔者逐条阐释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运用了举例子、对比、讲故事、设置悬念等方法来使抽象的知识要点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首先,讲述文体学有助于学习如何正确应用语言,选择适合的词汇表达,以使得听话人不被冒犯,用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方式展开。
笔者曾就职于某国际学院,部门新任主任来自于美国,由于原主任调职,新主任作为新员工,兼任管理者,其为人敏感、内向,对于上下级有较重的地位尊卑观。一日,笔者与新主任一同等校车,遇一位南非籍的教师,笔者为显友好,主动介绍“This is our new director.” 发现新主任极为愕然,显出不悦。笔者反思,基于新主任的个性特点,用new这一词汇极为危险,不自觉地冒犯到被介绍的主任。
笔者将这一实例介绍给学生,以提问的方式,分析该句语言表达效果。这一做法符合举例法教学的参与性原则(Cui, 1997)。实践中,学生能说出new有多种意思,笔者追问,是哪一个意思冒犯到听话人。学生未能回答。笔者趁机进一步解释,new有green, not skillful等意思,在以上语境中,结合听话人的个性特点,容易产生不愉悦的表达效果。经过分析,学生对于文体学重点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内容有了极大重视。
其次,解释文体学启发创造性地应用语言时,用中文例子说明。中文例子能够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文例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讲述中,笔者亦用提问,悬念式讲述这一典故,分析了不同语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节节败退,欲上书汇报,先用“屡战屡败”,幕僚建议改成“屡败屡战”,皇帝阅毕不但不罪责,还嘉奖曾勇气有加。(Yan,1992)真实的历史典故比较有说服力,较好地解释了文体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语言应用的帮助。
再次,解释了该课程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笔者请学生定义批判性思维,并解释critical thinking的意思,联系criticize这一单词,解释了critical的意思。还介绍了文体学有助于区分话语与客观事实的差别。笔者推荐《罗生门》、《警察故事》给学生,要求预先观看这两部电影,为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即应用了设置悬念的教学手法。
三、问卷调查
为调查该环节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问卷,于实施教学的第三周发放,考察并收集了相关数据。问题如下:
1.是否清楚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2.有没有必要在学期初由教师详尽阐述该课程的意义?
3.教师阐释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后,是否对该课程的意义有更清楚的认识?
4.阐释该课程意义时,教师应用了哪些手段说明?(举例、类比、讲故事、设置悬念等)
5.哪一种阐释方法最容易接受?
6.教师所阐述的课程意义对学习该课程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7.对于教师阐释课程意义,有哪些其它方法可以有效地实施?
四、数据分析
有效收集了8份男生回答的问卷,30份女生回答的问卷。在回答以上问题中,性别对数据结果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
前三个问题的数据如下:
从表格看出,课程设置中增加阐释课程意义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对学生更好地展开该门课程的后续学习有显著的帮助。还存在个别学生由于态度、方法、基础薄弱等其它客观因素,无法在这三个问题中做出积极正面的回答。
对于第4个问题,所有同学都自觉地发现教师采用了举例说明的阐释方法,个别学生能够察觉教师使用的其它方法,如讲故事,设置悬念等。
第5个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举例子是最容易接受的方法。举例子的方法是该学生群体最易于接受的方法,符合本科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6个问题,数据表明阐释课程意义对学生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认识课程的功能、学习该课程的方法等方面有帮助。
第7个问题,学生在其它的方法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在增加视频,多举例子等方面有强烈的诉求。这与本科阶段该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关,英语专业学习的本科阶段,学生更能够接受具体、生动、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在课程开设之初,有必要设置阐释课程意义的环节,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并启发其学习该课程的正确方法。举例子、讲故事、设置悬念等皆为有效的阐释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礼山.试论英语教学的举例原则[J].大同:晋东南师专学报,1997.
[2]吴晓.“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意义的多维阐释[J].湖南:民族教育研究,2010.
[3]徐继存.课程理解的意义之维[J].济南:教育研究,2012.
[4]阎玉才.从曾国藩改词谈起[J].西安:新闻知识,1992.
【关键词】英语文体学 课程意义 举例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94-01
一、引言
关于阐释课程意义,吴晓在《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意义的多维阐释》中指出其所授课程有着多维的课程功能意义,可从多个角度剖析课程意义(Wu, 2010)。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解释或释义把握课程意义的过程即教师对课程的理解(Xu, 2012),课程理解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向学生详述所修课程的意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必要在课程初始,开宗明义地指出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能起到何种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课程意义的阐释方式
讲述《文体与修辞》课程的作用时,需应用通俗的方式阐释以下作用:首先,有助于学习如何正确应用英语,在特定语境下不冒犯听话人;其次,有助于讲话或写作中创造性地驾驭语言;再次,有助于培养批判辩证的的思维方式。
在讲授之前,可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能够补充要点,提出文体学的学习对于翻译有很大帮助,这是笔者所乐见的积极的互动与学生反馈。
在提问互动之后,笔者逐条阐释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运用了举例子、对比、讲故事、设置悬念等方法来使抽象的知识要点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首先,讲述文体学有助于学习如何正确应用语言,选择适合的词汇表达,以使得听话人不被冒犯,用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方式展开。
笔者曾就职于某国际学院,部门新任主任来自于美国,由于原主任调职,新主任作为新员工,兼任管理者,其为人敏感、内向,对于上下级有较重的地位尊卑观。一日,笔者与新主任一同等校车,遇一位南非籍的教师,笔者为显友好,主动介绍“This is our new director.” 发现新主任极为愕然,显出不悦。笔者反思,基于新主任的个性特点,用new这一词汇极为危险,不自觉地冒犯到被介绍的主任。
笔者将这一实例介绍给学生,以提问的方式,分析该句语言表达效果。这一做法符合举例法教学的参与性原则(Cui, 1997)。实践中,学生能说出new有多种意思,笔者追问,是哪一个意思冒犯到听话人。学生未能回答。笔者趁机进一步解释,new有green, not skillful等意思,在以上语境中,结合听话人的个性特点,容易产生不愉悦的表达效果。经过分析,学生对于文体学重点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内容有了极大重视。
其次,解释文体学启发创造性地应用语言时,用中文例子说明。中文例子能够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文例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讲述中,笔者亦用提问,悬念式讲述这一典故,分析了不同语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节节败退,欲上书汇报,先用“屡战屡败”,幕僚建议改成“屡败屡战”,皇帝阅毕不但不罪责,还嘉奖曾勇气有加。(Yan,1992)真实的历史典故比较有说服力,较好地解释了文体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语言应用的帮助。
再次,解释了该课程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笔者请学生定义批判性思维,并解释critical thinking的意思,联系criticize这一单词,解释了critical的意思。还介绍了文体学有助于区分话语与客观事实的差别。笔者推荐《罗生门》、《警察故事》给学生,要求预先观看这两部电影,为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即应用了设置悬念的教学手法。
三、问卷调查
为调查该环节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问卷,于实施教学的第三周发放,考察并收集了相关数据。问题如下:
1.是否清楚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2.有没有必要在学期初由教师详尽阐述该课程的意义?
3.教师阐释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后,是否对该课程的意义有更清楚的认识?
4.阐释该课程意义时,教师应用了哪些手段说明?(举例、类比、讲故事、设置悬念等)
5.哪一种阐释方法最容易接受?
6.教师所阐述的课程意义对学习该课程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7.对于教师阐释课程意义,有哪些其它方法可以有效地实施?
四、数据分析
有效收集了8份男生回答的问卷,30份女生回答的问卷。在回答以上问题中,性别对数据结果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
前三个问题的数据如下:
从表格看出,课程设置中增加阐释课程意义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对学生更好地展开该门课程的后续学习有显著的帮助。还存在个别学生由于态度、方法、基础薄弱等其它客观因素,无法在这三个问题中做出积极正面的回答。
对于第4个问题,所有同学都自觉地发现教师采用了举例说明的阐释方法,个别学生能够察觉教师使用的其它方法,如讲故事,设置悬念等。
第5个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举例子是最容易接受的方法。举例子的方法是该学生群体最易于接受的方法,符合本科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6个问题,数据表明阐释课程意义对学生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认识课程的功能、学习该课程的方法等方面有帮助。
第7个问题,学生在其它的方法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如在增加视频,多举例子等方面有强烈的诉求。这与本科阶段该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关,英语专业学习的本科阶段,学生更能够接受具体、生动、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在课程开设之初,有必要设置阐释课程意义的环节,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并启发其学习该课程的正确方法。举例子、讲故事、设置悬念等皆为有效的阐释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礼山.试论英语教学的举例原则[J].大同:晋东南师专学报,1997.
[2]吴晓.“民间文学概论”课程意义的多维阐释[J].湖南:民族教育研究,2010.
[3]徐继存.课程理解的意义之维[J].济南:教育研究,2012.
[4]阎玉才.从曾国藩改词谈起[J].西安:新闻知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