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数实际上是各种逻辑关系的集中体现。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发展构成了个体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但是小班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给儿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从客体本身直接获得,而是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
关键词:儿童;一日生活;数学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儿童的经验,引导儿童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积极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然而要想提高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单凭一节数学活动是往往不够的。儿童的数学学习应贯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一日生活环节、集体活动、活动区等,所以对他们的数学教育影响应该自然地隐含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年龄越小,儿童数的学习越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渗透。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在自然、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生活环节中的自然习得
杜威指出,学科知识并不是一种要求儿童去吸收的外部知识,而是学习那些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儿童目前生活经验的一个有机的部分。我们都知道学前儿童的数学知识并非是仅仅通过幼儿园的教学才获得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而这些已有的感性经验是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隐性的数学。小班儿童通过生活的接触,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在操作摆弄物品时,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那么小班儿童的主要应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呢?我大概进行了概括:①初步理解数和数量,能唱数至少到10;能手口一致点数和按数取物(至少5个物体);能比较(5个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②认识形状和空间,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方位;能识别常见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③能够给物体分类和排序.
2.教师的支持
在教室的一角有一块评比栏,看着评比栏中的大红花越来越多,于是我们第一次约定3朵大红花就可以来换一颗成长星。很多儿童都换取了成长星。我发现3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太简单了。于是增加难度把3朵大红花变成了5朵大红花才可以换一颗成长星。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孩子出现了错误,不是少拿一朵就是多拿了一朵,于是请每次都能拿对的儿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原来每次都对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拿一朵数一次直到数到5为止。而经常数错的儿童就是没有进行手口一致的按数取物,他们更偏向于唱数,导致经常出现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适当的增加难度,促进儿童获得更好得按数取物、点数以及一一对应的相关经验,让儿童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
二、集体活动中的刻意练习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计划和设计,是教师为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所作的系统思考,它是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的筹划。其中对学习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不再是仅从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和起点出发,而是应围绕幼儿的生活,根据幼儿的生活情境,在整合式的课程载体下融入数学教育的内容。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前期经验准备,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的真实生活情景和任务。
本学期以张俊老师的通向数学为载体进行了数学活动。在这些数学活动中就充分结合了儿童的真实生活情景。《妈妈和宝宝》以“图形妈妈和宝宝玩占圈游戏”为情境,通过动作体验,理解大小标记的意义。并提出“相同形状图形两两比大小、按大小分类,然后放标记”的规则。帮助儿童获得按大小进行分类的经验。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水果排排队》以“水果排队”为情境,通过演示帮助儿童理解“按全范例有序复制、操作完表述排列顺序”的规则。帮助幼儿获得从起点出发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经验。
三、数学活动区中的主动探索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数学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通过學习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而数学活动区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索学习,以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知识并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且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与集体的数学活动相比,他们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这种充分的自由和开放为儿童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机会。
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给他们的那些问题相比,这样的问题往往更容易被儿童理解和解决。同时,当儿童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找到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对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知,让儿童真正认识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周欣,黄瑾,杨宗华著.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儿童;一日生活;数学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儿童的经验,引导儿童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积极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然而要想提高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单凭一节数学活动是往往不够的。儿童的数学学习应贯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一日生活环节、集体活动、活动区等,所以对他们的数学教育影响应该自然地隐含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年龄越小,儿童数的学习越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渗透。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在自然、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生活环节中的自然习得
杜威指出,学科知识并不是一种要求儿童去吸收的外部知识,而是学习那些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儿童目前生活经验的一个有机的部分。我们都知道学前儿童的数学知识并非是仅仅通过幼儿园的教学才获得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而这些已有的感性经验是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隐性的数学。小班儿童通过生活的接触,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在操作摆弄物品时,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那么小班儿童的主要应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呢?我大概进行了概括:①初步理解数和数量,能唱数至少到10;能手口一致点数和按数取物(至少5个物体);能比较(5个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②认识形状和空间,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方位;能识别常见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③能够给物体分类和排序.
2.教师的支持
在教室的一角有一块评比栏,看着评比栏中的大红花越来越多,于是我们第一次约定3朵大红花就可以来换一颗成长星。很多儿童都换取了成长星。我发现3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太简单了。于是增加难度把3朵大红花变成了5朵大红花才可以换一颗成长星。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孩子出现了错误,不是少拿一朵就是多拿了一朵,于是请每次都能拿对的儿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原来每次都对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拿一朵数一次直到数到5为止。而经常数错的儿童就是没有进行手口一致的按数取物,他们更偏向于唱数,导致经常出现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适当的增加难度,促进儿童获得更好得按数取物、点数以及一一对应的相关经验,让儿童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
二、集体活动中的刻意练习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计划和设计,是教师为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所作的系统思考,它是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的筹划。其中对学习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不再是仅从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和起点出发,而是应围绕幼儿的生活,根据幼儿的生活情境,在整合式的课程载体下融入数学教育的内容。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前期经验准备,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的真实生活情景和任务。
本学期以张俊老师的通向数学为载体进行了数学活动。在这些数学活动中就充分结合了儿童的真实生活情景。《妈妈和宝宝》以“图形妈妈和宝宝玩占圈游戏”为情境,通过动作体验,理解大小标记的意义。并提出“相同形状图形两两比大小、按大小分类,然后放标记”的规则。帮助儿童获得按大小进行分类的经验。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水果排排队》以“水果排队”为情境,通过演示帮助儿童理解“按全范例有序复制、操作完表述排列顺序”的规则。帮助幼儿获得从起点出发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经验。
三、数学活动区中的主动探索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数学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通过學习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而数学活动区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索学习,以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知识并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且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与集体的数学活动相比,他们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这种充分的自由和开放为儿童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机会。
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给他们的那些问题相比,这样的问题往往更容易被儿童理解和解决。同时,当儿童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找到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对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知,让儿童真正认识数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周欣,黄瑾,杨宗华著.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