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统一性,论述美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维度,提出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在思政课中充分发挥各专业特点,以“美”育德;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因素,以“美”铸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美”育人。
【关键词】美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合路径
如今的教育体系,美育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要积极促进高校美育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途径对加强美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统一性
(一)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从指导思想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培育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升教学效果,积极改变教育中的薄弱现状,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一种道德教育,是向善的教育,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美的追求,而美育的最终目的也正是从美修德。正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美育工作有着同样的指导思想与根本目标,才能使二者有形成合力的可能性和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二)内容的一致性
美育是指通过各种美的事物,进行审美教育,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培养其高尚品德,形成健全人格。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教育,二者都是通过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等教学内容也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属于审美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最优效果,就应创新多种美的形式辅助教学。高校美育工作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达到“善”的境界。因此,高校美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教育内容的一致性,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三)目标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美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塑造完美人格。席勒把人的生活划分为三个国度,最终国度是审美的国度,只有通过道德才能得以实现,也只有美育才能防止人的异化。因此,美育能够让道德教育达到自由,只有道德教育具有美感,育人才能更有效果。美育和道德教育二者的教育目标有其相通性,这为二者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维度
(一)情感维度—— 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审美是人的高级情感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已经成为必然。新时代中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加,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美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工作,美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只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已然不够,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如何更好地达成此目标,美育为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只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得到审美满足,从而增强审美感受,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情感激励,使其产生精神愉悦,彻底激发学生的心理自由,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更深层次的效果。
(二)人格维度—— 养成学生审美习惯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推动力,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一致。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以更感性的体验培养健全人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中,审美也是影响人生价值选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如今在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各种繁杂观念的影响。只有美才能消除物欲和私欲,美使人达到无欲之境界。而这种无欲的境界正是道德的基础。美育所激发的情感,是一种普遍的纯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更为高尚,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只有高尚的情感才能使人做出高尚的行为。这就需要始终坚持美育工作,将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使学生高尚的情感逐渐变强,最终养成审美习惯,形成一种习惯性情感,最终外化为良好行为。
(三)智力维度—— 促进学生审美创造
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需要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高校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更要着眼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很难单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借助多种手段、创新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美育正是一种创造性教育,美育通过给予学生情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和创造自由性。使学生在审美化的教学中,内心产生积极愉悦的感受,从而发散思维,实现创造自由。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是积极而丰富的,对学习的认识才是深刻的,才会对学习产生自主自觉和主动追求的行为。美育是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深层源泉,通过美育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经验,使他们看问题有新视野与新角度。因此,将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審美创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一)在思政课中充分发挥各专业特点,以“美”育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进行授课,要想更好地使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就要探索有效方式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点,以“美”育德。审美教育是能打动人的心灵教育,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的教育,如“音乐教育中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能够直击人的心灵深处”。那么,在音乐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就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回忆经典”为主题,进行“忆往昔展未来”。可以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排练音乐剧。在音乐剧中充分利用歌声、乐器使故事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记忆点,这既发挥了音乐专业的特点,也使四史教育真正走进高校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美术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参观,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去欣赏与中国政治历史相关的艺术作品,比如:李自健美术馆,其艺术作品描绘基层贫苦百姓。这既能利用美术专业的欣赏与审美眼光,也将理论实际相统一进行思政课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进行朗诵教学,通过朗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学生感受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洪亮而富有情感的声音更能够直击人的内心,调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在物理或者化学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开展教学,比如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论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通过化学专业的知识,用小实验的形式论证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只有进行多次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理论。这既能够让课堂增添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使理论更加有说服力。在历史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故事会”是一种美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故事讲述、交流与分享,更好地体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美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因素,以“美”铸魂
生命教育。除了通过创造多种形式来进行美育,还要注重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因素。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如果抗挫折能力不强则容易产生轻生的想法,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尤为关键。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追求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这是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鲜案例,从正反两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以美促德。
生态教育。“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坚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教育必不可少。所谓生态教育就是使学生以美的眼光欣赏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从而去保护自然,积极用行动保护生存的家园。只有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生态审美素养已成为中国青年的文化素养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开展生态教育,积极寻找保护生态和中国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眼光与生态保护意识,带领学生真正去感受美,感受大自然,感受绿水青山。也可以带学生参观生态示范村,更为直观地使学生感受美,提升学生的生态审美素养,激发学生“诗意栖息”的“家园感”,从而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行为。
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所倡导的美育核心命题是一种中华美学精神,所谓中华美学精神就是在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文化之美,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也是一种美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比如:以仪式教育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创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邀请名家以及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入校讲解传统文化,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大学生创作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以中华之美育学生优秀品德。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美”育人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统一。教学不仅包括准确讲授科学内容,更要艺术性、审美化地传递科学内容,从而达到求真、求实的境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包括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知识,更包括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和思想引导,最后使学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改革中始终追求让审美成为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因此,科学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积极利用艺术手段与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使学生达到沉浸式学习。科学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能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其与美育充分融合,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只有理论知识的课堂是索然无味的,而只有外在形式的课堂是空洞浅显的,只有用形式为载体,传达深刻的内容,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一种教学自由,才能实现教学美。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一首激昂的歌、一首动人的诗,会更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感受美,最终形成人格美,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言行风貌得到更好的发展。
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美育本义就是感性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以极具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那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就是其二者衔接的重要过程。这就需要理性与感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育的融合变得十分必要。美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情感教育,能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传播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感受性培养,利用真实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情感方向。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加强美育,着重使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融合,不仅要以“理”启智,更要以“美”育人。只有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满足,提升交往能力,才能真正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易晓明.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新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金雅,聶振斌.蔡元培梁启超与中国现代美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3]郭成,赵伶俐.美育心理学:让教与学充满美感和生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钰淇,姚沫.试论美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
[5]陈淑芬.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19(23).
[6]张丹.美育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
[7]夏夏.音乐美育与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初探[J].大众文艺,2020(4).
[8]骞真,段虹.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
[9]李花,徐进.论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9(4).
[10]檀传宝.为什么席勒是正确的?[J].中国德育,2018(24).
[11]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J].教育家,2016(2).
【作者简介】王 晨(1998— ),女,汉族,山东单县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宝娟(1967— ),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龚维玲)
【关键词】美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合路径
如今的教育体系,美育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要积极促进高校美育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途径对加强美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统一性
(一)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从指导思想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培育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升教学效果,积极改变教育中的薄弱现状,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一种道德教育,是向善的教育,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美的追求,而美育的最终目的也正是从美修德。正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美育工作有着同样的指导思想与根本目标,才能使二者有形成合力的可能性和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二)内容的一致性
美育是指通过各种美的事物,进行审美教育,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培养其高尚品德,形成健全人格。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教育,二者都是通过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等教学内容也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属于审美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最优效果,就应创新多种美的形式辅助教学。高校美育工作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达到“善”的境界。因此,高校美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教育内容的一致性,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三)目标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美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塑造完美人格。席勒把人的生活划分为三个国度,最终国度是审美的国度,只有通过道德才能得以实现,也只有美育才能防止人的异化。因此,美育能够让道德教育达到自由,只有道德教育具有美感,育人才能更有效果。美育和道德教育二者的教育目标有其相通性,这为二者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维度
(一)情感维度—— 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审美是人的高级情感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已经成为必然。新时代中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加,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美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工作,美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只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已然不够,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如何更好地达成此目标,美育为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只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得到审美满足,从而增强审美感受,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情感激励,使其产生精神愉悦,彻底激发学生的心理自由,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更深层次的效果。
(二)人格维度—— 养成学生审美习惯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推动力,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一致。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以更感性的体验培养健全人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中,审美也是影响人生价值选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如今在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各种繁杂观念的影响。只有美才能消除物欲和私欲,美使人达到无欲之境界。而这种无欲的境界正是道德的基础。美育所激发的情感,是一种普遍的纯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更为高尚,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只有高尚的情感才能使人做出高尚的行为。这就需要始终坚持美育工作,将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使学生高尚的情感逐渐变强,最终养成审美习惯,形成一种习惯性情感,最终外化为良好行为。
(三)智力维度—— 促进学生审美创造
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需要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高校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更要着眼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很难单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借助多种手段、创新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美育正是一种创造性教育,美育通过给予学生情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和创造自由性。使学生在审美化的教学中,内心产生积极愉悦的感受,从而发散思维,实现创造自由。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是积极而丰富的,对学习的认识才是深刻的,才会对学习产生自主自觉和主动追求的行为。美育是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深层源泉,通过美育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经验,使他们看问题有新视野与新角度。因此,将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審美创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一)在思政课中充分发挥各专业特点,以“美”育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进行授课,要想更好地使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就要探索有效方式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点,以“美”育德。审美教育是能打动人的心灵教育,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的教育,如“音乐教育中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能够直击人的心灵深处”。那么,在音乐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就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回忆经典”为主题,进行“忆往昔展未来”。可以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排练音乐剧。在音乐剧中充分利用歌声、乐器使故事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记忆点,这既发挥了音乐专业的特点,也使四史教育真正走进高校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美术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参观,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去欣赏与中国政治历史相关的艺术作品,比如:李自健美术馆,其艺术作品描绘基层贫苦百姓。这既能利用美术专业的欣赏与审美眼光,也将理论实际相统一进行思政课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进行朗诵教学,通过朗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学生感受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洪亮而富有情感的声音更能够直击人的内心,调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在物理或者化学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开展教学,比如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论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通过化学专业的知识,用小实验的形式论证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只有进行多次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理论。这既能够让课堂增添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使理论更加有说服力。在历史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故事会”是一种美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故事讲述、交流与分享,更好地体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美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因素,以“美”铸魂
生命教育。除了通过创造多种形式来进行美育,还要注重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因素。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如果抗挫折能力不强则容易产生轻生的想法,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尤为关键。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追求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这是美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鲜案例,从正反两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以美促德。
生态教育。“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坚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教育必不可少。所谓生态教育就是使学生以美的眼光欣赏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从而去保护自然,积极用行动保护生存的家园。只有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生态审美素养已成为中国青年的文化素养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开展生态教育,积极寻找保护生态和中国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眼光与生态保护意识,带领学生真正去感受美,感受大自然,感受绿水青山。也可以带学生参观生态示范村,更为直观地使学生感受美,提升学生的生态审美素养,激发学生“诗意栖息”的“家园感”,从而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行为。
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所倡导的美育核心命题是一种中华美学精神,所谓中华美学精神就是在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文化之美,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也是一种美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比如:以仪式教育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创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邀请名家以及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入校讲解传统文化,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大学生创作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以中华之美育学生优秀品德。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美”育人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统一。教学不仅包括准确讲授科学内容,更要艺术性、审美化地传递科学内容,从而达到求真、求实的境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包括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知识,更包括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和思想引导,最后使学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改革中始终追求让审美成为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因此,科学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积极利用艺术手段与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使学生达到沉浸式学习。科学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能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其与美育充分融合,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只有理论知识的课堂是索然无味的,而只有外在形式的课堂是空洞浅显的,只有用形式为载体,传达深刻的内容,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一种教学自由,才能实现教学美。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一首激昂的歌、一首动人的诗,会更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感受美,最终形成人格美,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言行风貌得到更好的发展。
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美育本义就是感性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以极具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那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就是其二者衔接的重要过程。这就需要理性与感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育的融合变得十分必要。美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情感教育,能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传播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感受性培养,利用真实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情感方向。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加强美育,着重使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融合,不仅要以“理”启智,更要以“美”育人。只有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满足,提升交往能力,才能真正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易晓明.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新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金雅,聶振斌.蔡元培梁启超与中国现代美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3]郭成,赵伶俐.美育心理学:让教与学充满美感和生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钰淇,姚沫.试论美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
[5]陈淑芬.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19(23).
[6]张丹.美育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
[7]夏夏.音乐美育与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初探[J].大众文艺,2020(4).
[8]骞真,段虹.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
[9]李花,徐进.论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9(4).
[10]檀传宝.为什么席勒是正确的?[J].中国德育,2018(24).
[11]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J].教育家,2016(2).
【作者简介】王 晨(1998— ),女,汉族,山东单县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宝娟(1967— ),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龚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