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育者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在学习新课程理论、先进课改经验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阐述了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益尝试。即: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倡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巧妙设疑 提倡参与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新世纪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阵地。但在农村中学的特定背景下,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升学率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责任感的 “唯分论”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它在整体上已滞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滞后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划题目,学生背题目,一天就只知道死记硬背,回答课本上的问题。长而久之,让学生倍感索然无味,产生厌学逆反心理。思想品德课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这种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结果只能是学生对政治教学越来越疏远甚至厌恶。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者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催化剂。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感人的事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绝不是讨厌思想品德课本身,而是对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空洞”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事例”的引出,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情绪,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学习调控情绪”一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染店,天下雨时,她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睛的时候又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它平铺直叙地讲下去,而是设计了“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用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明白道理,理解知识。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通过思维才可以解疑,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时,教师先设疑: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这样层层设疑,使学生明白了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
三、提倡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绪、状态往往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学习能起推动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习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可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是同“兴趣”密切有关的。学生的兴趣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网络技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初中的学生爱动,也喜欢新的东西,比如爱看电影、电视,因为它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珍爱生命》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一段由学生拍摄到的一位本校学生骑车闯红灯、乱穿马路的录象,让学生感受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交通事故的录象,血淋淋的场景很快引起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思想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安全问题的兴趣。然后请学生针对录像进行讨论、交流,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激起了他们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生命的观念,从而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还可以将辩论、表演、快乐竞答等形式引入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活动中。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以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一次次参与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把主动权让位于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机会和活动空间,使学生多一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将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尝试 思想品德课教学网
2.王福生: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期刊网
3.朱明光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巧妙设疑 提倡参与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新世纪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阵地。但在农村中学的特定背景下,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升学率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责任感的 “唯分论”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它在整体上已滞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滞后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划题目,学生背题目,一天就只知道死记硬背,回答课本上的问题。长而久之,让学生倍感索然无味,产生厌学逆反心理。思想品德课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这种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结果只能是学生对政治教学越来越疏远甚至厌恶。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者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催化剂。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感人的事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绝不是讨厌思想品德课本身,而是对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空洞”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事例”的引出,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情绪,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学习调控情绪”一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染店,天下雨时,她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睛的时候又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它平铺直叙地讲下去,而是设计了“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用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明白道理,理解知识。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通过思维才可以解疑,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时,教师先设疑: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这样层层设疑,使学生明白了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
三、提倡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绪、状态往往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学习能起推动作用。因此,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习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可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是同“兴趣”密切有关的。学生的兴趣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网络技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初中的学生爱动,也喜欢新的东西,比如爱看电影、电视,因为它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珍爱生命》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一段由学生拍摄到的一位本校学生骑车闯红灯、乱穿马路的录象,让学生感受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交通事故的录象,血淋淋的场景很快引起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思想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安全问题的兴趣。然后请学生针对录像进行讨论、交流,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激起了他们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生命的观念,从而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还可以将辩论、表演、快乐竞答等形式引入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活动中。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以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一次次参与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把主动权让位于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机会和活动空间,使学生多一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将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尝试 思想品德课教学网
2.王福生: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期刊网
3.朱明光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