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场短新闻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易于表现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因此捕捉细节对写好现场短新闻尤为重要。
[关键词]细节描写 现场短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91-01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亲临新闻现场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短小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目睹事件的发生与变化,以短小的篇幅通过再现当时的景况,把新闻事件报告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 现场短新闻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易于表现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因而能令人赏心悦目,余香满口,久久难忘。现场短新闻,以“现场”和“短”为两大突出特点。“现场”,即通过简洁、生动的描绘,将不在现场的读者带入现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短”即语言精炼,篇幅短小,不写空话、套话、废话,以真切、动人来吸引读者。
写好现场短新闻,第一点: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充分利用自己在现场的优势,写出现场感来,从而产生更大的感染力。作者亲临现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话筒、摄像机直接传达给受众,比起事后通过采访他人的追述性再现,不仅时效快,也更真实、准确、形象;
写好现场短新闻,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求记者要仔细观察,捕捉最有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现场短新闻写作,不仅在于写作者对典型现场的成功选择,更在于写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出色抓取。毕竟典型细节之于现场短新闻文本,既是点“睛”的一笔,亦是其“卖点”之所在。我们有许多现场短新闻文本立意不能说不新,语言不能说不美,但显在的缺憾不是缺少典型的细节,就是对典型细节的抓取不准,故而文本的主题缺少核心支撑点。
那么,如何捕捉细节呢?
首先,要深入新闻现场,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新闻发生的过程中,细节往往被大量纷杂的现象所掩盖,这需要记者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站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而且要有披沙拣金的韧劲、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独具慧眼的挑选。
其次,要善于观察,于无声处抓细节。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要求年轻记者学会写“视觉新闻”,就是要记者学会观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和思考中,记者要做到全面仔细,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细节,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微言大义。
再次,要善于表达,用最精到的语言表达最精彩的内容。
发现了好的细节,如果不善于描写,不善于运用音响,不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就不能将细节传神、到位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洗练的文风,更要有对听众心理的了解,对广播特点的充分把握。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新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现场短新闻必须提炼一个富有新意的主题,且这个主题要有积极意义,能给人某种提示或启发。
没有主题就没有灵魂,主题对全篇有统帅作用,所有细节描写都应为主题服务,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即使再生动也应割爱。所谓细节描写,不外乎对现场场景、周围环境、现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但这些细节一般都不是孤立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或提示主题。一篇现场短新闻的主题,就应从这些细节中提炼出来。主题必须以细节描写为依托,如果主题是硬加上去的或游离于细节之外,那么这个主题就变成无本之木,自然也不会为读者所接受。主题应与细节有机融合,自然而然产生。
描写细节是现场短新闻的点睛之笔。
现场短新闻应有高度概括的点睛之笔。点睛之笔可以加重全篇的分量,提高全篇的感染力。这种点睛之笔,可以借助现场描写,可以引用人物的语言,也可以由记者站出来直发议论.
现场短新闻,叙事要简,描写要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叙事,只要做到交代清楚,说明前因后果就行了,要留出篇幅用来对现场进行描写。如果叙事所用篇幅过多,那么现场感就突出不出来,也就不成其为现场短新闻了。事实上,一个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大段叙述。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新闻作品就立不起来。如有篇特写写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递条子劝邓小平灭烟,如果没有邓小平接条子后表情和动作的细节描绘,那么全篇就谈不上生动、鲜活了。
写得成功的现场短新闻,总是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有序,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一开篇就来一段现场描写,然后再交代背景材料;也可以先简单交代一下事件主体,接着再将读者引到现场;要善于利用对比、悬念等手法,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为了突出现场短新闻的特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要简洁、概括。人物的动作不能多写,语言不能多引,以点到为止,决不能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会什么都未写透,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这方面常犯的毛病很多:如有的点遍每一位到会的领导人,惟恐漏掉哪一个;有的大段大段摘讲话,什么也割舍不下;有的不分巨细写尽每一过程,结果篇幅长了,特色短了,花的心血多了,看的人少了。
这里套用几句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不在多,点题则行,篇不在长,耐读则成。
[关键词]细节描写 现场短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91-01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亲临新闻现场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短小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目睹事件的发生与变化,以短小的篇幅通过再现当时的景况,把新闻事件报告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 现场短新闻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易于表现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因而能令人赏心悦目,余香满口,久久难忘。现场短新闻,以“现场”和“短”为两大突出特点。“现场”,即通过简洁、生动的描绘,将不在现场的读者带入现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短”即语言精炼,篇幅短小,不写空话、套话、废话,以真切、动人来吸引读者。
写好现场短新闻,第一点: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充分利用自己在现场的优势,写出现场感来,从而产生更大的感染力。作者亲临现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话筒、摄像机直接传达给受众,比起事后通过采访他人的追述性再现,不仅时效快,也更真实、准确、形象;
写好现场短新闻,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求记者要仔细观察,捕捉最有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现场短新闻写作,不仅在于写作者对典型现场的成功选择,更在于写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出色抓取。毕竟典型细节之于现场短新闻文本,既是点“睛”的一笔,亦是其“卖点”之所在。我们有许多现场短新闻文本立意不能说不新,语言不能说不美,但显在的缺憾不是缺少典型的细节,就是对典型细节的抓取不准,故而文本的主题缺少核心支撑点。
那么,如何捕捉细节呢?
首先,要深入新闻现场,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新闻发生的过程中,细节往往被大量纷杂的现象所掩盖,这需要记者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站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而且要有披沙拣金的韧劲、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独具慧眼的挑选。
其次,要善于观察,于无声处抓细节。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要求年轻记者学会写“视觉新闻”,就是要记者学会观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和思考中,记者要做到全面仔细,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细节,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微言大义。
再次,要善于表达,用最精到的语言表达最精彩的内容。
发现了好的细节,如果不善于描写,不善于运用音响,不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就不能将细节传神、到位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洗练的文风,更要有对听众心理的了解,对广播特点的充分把握。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新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现场短新闻必须提炼一个富有新意的主题,且这个主题要有积极意义,能给人某种提示或启发。
没有主题就没有灵魂,主题对全篇有统帅作用,所有细节描写都应为主题服务,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即使再生动也应割爱。所谓细节描写,不外乎对现场场景、周围环境、现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但这些细节一般都不是孤立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或提示主题。一篇现场短新闻的主题,就应从这些细节中提炼出来。主题必须以细节描写为依托,如果主题是硬加上去的或游离于细节之外,那么这个主题就变成无本之木,自然也不会为读者所接受。主题应与细节有机融合,自然而然产生。
描写细节是现场短新闻的点睛之笔。
现场短新闻应有高度概括的点睛之笔。点睛之笔可以加重全篇的分量,提高全篇的感染力。这种点睛之笔,可以借助现场描写,可以引用人物的语言,也可以由记者站出来直发议论.
现场短新闻,叙事要简,描写要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叙事,只要做到交代清楚,说明前因后果就行了,要留出篇幅用来对现场进行描写。如果叙事所用篇幅过多,那么现场感就突出不出来,也就不成其为现场短新闻了。事实上,一个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大段叙述。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新闻作品就立不起来。如有篇特写写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递条子劝邓小平灭烟,如果没有邓小平接条子后表情和动作的细节描绘,那么全篇就谈不上生动、鲜活了。
写得成功的现场短新闻,总是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有序,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一开篇就来一段现场描写,然后再交代背景材料;也可以先简单交代一下事件主体,接着再将读者引到现场;要善于利用对比、悬念等手法,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为了突出现场短新闻的特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要简洁、概括。人物的动作不能多写,语言不能多引,以点到为止,决不能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会什么都未写透,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这方面常犯的毛病很多:如有的点遍每一位到会的领导人,惟恐漏掉哪一个;有的大段大段摘讲话,什么也割舍不下;有的不分巨细写尽每一过程,结果篇幅长了,特色短了,花的心血多了,看的人少了。
这里套用几句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不在多,点题则行,篇不在长,耐读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