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苹果电脑问世的1976年,乔布斯便成为PC大战的主角。在那个时代,以专注著称的乔布斯比现在更专注:他一直纠结在PC(个人电脑)产品的开发与推销上,以及与其他PC巨头你来我往的口水战,也基本来源于斯。
几乎所有苹果所有的明星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印上了乔布斯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引爆了他四处树敌的故事。乔布斯对电脑的有些想法,历经30多年也从来没变过。譬如,他一直致力于生产“完整”的——那种运转良好、无须组装,只需插上电源就可以开始进行工作的机器。这类设计哲学使苹果PC总是以一种封闭的姿态出现,并蔓延到PC之外的其他产品中去。
在不同的年代,苹果不变的产品策略产生了不同的商业效应,也成全了乔布斯的命运:要不彻底成功,要不彻底失败。在成功与失败的起伏间,乔布斯不断发起战争,或者应对其他PC巨头的挑衅。旷日持久的竞争造成了这样的结局:“PC要不就是IBM-PC(‘Wintel组装机’),要不就是苹果机”—直到今天,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如此。
在1977年之后的6年里,乔布斯和沃兹设计的“苹果II”电脑是公认最精美、最尖端的PC,并且创造了10亿的销售额。那时候,乔布斯才20多岁,春风得意,所向披靡。他头顶着苹果的照片被《时代》杂志刊登在封面,被美国的青年奉为英雄。不过,当另一个天才,鲜为人知的IBM PC之父,埃斯特奇(Don Estridge)立志要改变PC格局的时候,他便代表商业世界给了乔布斯当头一棒。
1980年,埃斯特奇开发出IBM PC—这完全是跟苹果背道而驰的个人电脑,外形中规中矩,而且开放技术标准,软硬件厂商可以围绕着它进行配套开发。这种电脑离乔布斯的理念实在太遥远了,他形容IBM PC是“外表笨重,色彩暗淡,是东拼西凑的‘旧科技产品’。”苹果公司还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不可一世的广告:“欢迎IBM的加入”。
不过市场并不如乔布斯想象的那样发展。到1983年年底,IBM的PC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76%,苹果公司节节败退。这次轮到蓝色巨人出尽风头: IBM的PC机被《时代》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具备硬盘、软驱以及操作DOS系统的PC风潮蔓延到全球,“东拼西凑的组装机”尽管不那么华丽炫目,却成为了人们购买新电脑的新标准。
为了扭转局面,乔布斯全力推出新机型“丽萨(Lisa)”。这又是一款超凡脱俗的电脑精品,但是它太贵了,售价接近3万美元,到最后只卖出了1万台,根本无法撼动IBM PC。
乔布斯并不甘心。苹果又推出“麦金托什(Macintosh)”。这种PC如同精美的玩具,又装配了当时最优秀的处理器。乔布斯为它精心安排了煽动性极强的广告片:把IBM塑造成社会大众共同的敌人,把“麦金托什”比喻为反抗IBM垄断的救星。
树敌的宣传在一时间令市场风起云涌。但“麦金托什”顽固地继承了苹果电脑的封闭性,最终让它在市场上再次遇到难题。在IBM PC的带动下,PC厂商都加入到制造IBM PC模式产品的大潮中去,处理器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不断竞争,使各路“组装货”迅速在功能和性价比上都超越了苹果Mac,而乔布斯焊死所有苹果机器外壳的做法,最终使Mac只经历了不到一年的热销,之后便跌到了谷底,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乔布斯的出走。
十年过去,1997年,乔布斯已经回归苹果,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就开始了对他的揶揄:在一个公开场合,他发表了那个著名的评论:“(如果我是苹果公司主席)我会怎么做?我会关掉公司,把资金还给股东。”这句话强烈地刺激了乔布斯,他针锋相对地在苹果产品的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画,把一个牛眼画在了戴尔头像的脸上,然后宣布:他已经把目标瞄准戴尔的顾客。
当时的戴尔公司渐入佳境,把组装电脑的商业时代推进了一个极致,就是利用超强的供应链管理来制造利润,而不是注重独特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但苹果—应该说乔布斯所在的苹果,永远都是注重设计和用户体验,并且热衷于产品创新的公司。
为了重新在PC市场打出名堂,乔布斯与他的宿敌微软合作(这次他又久违地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微软投资1.5亿美元开发苹果电脑的软件,苹果则在1998年推出了让全年轻人惊叹的iMac:半透明机箱、五种颜色、发光的鼠标,令业界耳目一新。
事实上,十年的时光过去,正是市场的变化,让一成不变的乔布斯获得了生机:一年后,经历了PC普及期,开始变得挑剔、讲究个性的消费者又欣然接受了蓝黄相间,像漂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
世纪之交,苹果重新获得了盈利,股价节节攀升,市场占有率开始增加。在最近10年,苹果PC部门继续发力,开发出Macbook Air等新产品,逐渐地,它们的设计反过来被乔布斯的对手们所借鉴—包括一度精于流程控制和价格战的戴尔。它们也开始推出五颜六色的电脑,但这些“苹果仿制品”总是不能引来像苹果产品那样的市场轰动。
现在的乔布斯又俨然成为了PC商业的大明星。两年前,他志得意满地展开了自我表扬,不但表示“PC市场我说了算”,还不忘报复曾经把他打到谷底的IBM:“当苹果推出Mac电脑时,IBM在研发上至少投入了比我们多100倍的资金;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如何拥有人才、如何领导以及对人才的理解问题。”
戴尔呢?它还在市场上的地位一跌再跌,正在四处寻觅突围的路径。
几乎所有苹果所有的明星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印上了乔布斯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引爆了他四处树敌的故事。乔布斯对电脑的有些想法,历经30多年也从来没变过。譬如,他一直致力于生产“完整”的——那种运转良好、无须组装,只需插上电源就可以开始进行工作的机器。这类设计哲学使苹果PC总是以一种封闭的姿态出现,并蔓延到PC之外的其他产品中去。
在不同的年代,苹果不变的产品策略产生了不同的商业效应,也成全了乔布斯的命运:要不彻底成功,要不彻底失败。在成功与失败的起伏间,乔布斯不断发起战争,或者应对其他PC巨头的挑衅。旷日持久的竞争造成了这样的结局:“PC要不就是IBM-PC(‘Wintel组装机’),要不就是苹果机”—直到今天,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如此。
在1977年之后的6年里,乔布斯和沃兹设计的“苹果II”电脑是公认最精美、最尖端的PC,并且创造了10亿的销售额。那时候,乔布斯才20多岁,春风得意,所向披靡。他头顶着苹果的照片被《时代》杂志刊登在封面,被美国的青年奉为英雄。不过,当另一个天才,鲜为人知的IBM PC之父,埃斯特奇(Don Estridge)立志要改变PC格局的时候,他便代表商业世界给了乔布斯当头一棒。
1980年,埃斯特奇开发出IBM PC—这完全是跟苹果背道而驰的个人电脑,外形中规中矩,而且开放技术标准,软硬件厂商可以围绕着它进行配套开发。这种电脑离乔布斯的理念实在太遥远了,他形容IBM PC是“外表笨重,色彩暗淡,是东拼西凑的‘旧科技产品’。”苹果公司还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不可一世的广告:“欢迎IBM的加入”。
不过市场并不如乔布斯想象的那样发展。到1983年年底,IBM的PC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76%,苹果公司节节败退。这次轮到蓝色巨人出尽风头: IBM的PC机被《时代》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具备硬盘、软驱以及操作DOS系统的PC风潮蔓延到全球,“东拼西凑的组装机”尽管不那么华丽炫目,却成为了人们购买新电脑的新标准。
为了扭转局面,乔布斯全力推出新机型“丽萨(Lisa)”。这又是一款超凡脱俗的电脑精品,但是它太贵了,售价接近3万美元,到最后只卖出了1万台,根本无法撼动IBM PC。
乔布斯并不甘心。苹果又推出“麦金托什(Macintosh)”。这种PC如同精美的玩具,又装配了当时最优秀的处理器。乔布斯为它精心安排了煽动性极强的广告片:把IBM塑造成社会大众共同的敌人,把“麦金托什”比喻为反抗IBM垄断的救星。
树敌的宣传在一时间令市场风起云涌。但“麦金托什”顽固地继承了苹果电脑的封闭性,最终让它在市场上再次遇到难题。在IBM PC的带动下,PC厂商都加入到制造IBM PC模式产品的大潮中去,处理器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不断竞争,使各路“组装货”迅速在功能和性价比上都超越了苹果Mac,而乔布斯焊死所有苹果机器外壳的做法,最终使Mac只经历了不到一年的热销,之后便跌到了谷底,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乔布斯的出走。
十年过去,1997年,乔布斯已经回归苹果,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就开始了对他的揶揄:在一个公开场合,他发表了那个著名的评论:“(如果我是苹果公司主席)我会怎么做?我会关掉公司,把资金还给股东。”这句话强烈地刺激了乔布斯,他针锋相对地在苹果产品的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画,把一个牛眼画在了戴尔头像的脸上,然后宣布:他已经把目标瞄准戴尔的顾客。
当时的戴尔公司渐入佳境,把组装电脑的商业时代推进了一个极致,就是利用超强的供应链管理来制造利润,而不是注重独特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但苹果—应该说乔布斯所在的苹果,永远都是注重设计和用户体验,并且热衷于产品创新的公司。
为了重新在PC市场打出名堂,乔布斯与他的宿敌微软合作(这次他又久违地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微软投资1.5亿美元开发苹果电脑的软件,苹果则在1998年推出了让全年轻人惊叹的iMac:半透明机箱、五种颜色、发光的鼠标,令业界耳目一新。
事实上,十年的时光过去,正是市场的变化,让一成不变的乔布斯获得了生机:一年后,经历了PC普及期,开始变得挑剔、讲究个性的消费者又欣然接受了蓝黄相间,像漂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
世纪之交,苹果重新获得了盈利,股价节节攀升,市场占有率开始增加。在最近10年,苹果PC部门继续发力,开发出Macbook Air等新产品,逐渐地,它们的设计反过来被乔布斯的对手们所借鉴—包括一度精于流程控制和价格战的戴尔。它们也开始推出五颜六色的电脑,但这些“苹果仿制品”总是不能引来像苹果产品那样的市场轰动。
现在的乔布斯又俨然成为了PC商业的大明星。两年前,他志得意满地展开了自我表扬,不但表示“PC市场我说了算”,还不忘报复曾经把他打到谷底的IBM:“当苹果推出Mac电脑时,IBM在研发上至少投入了比我们多100倍的资金;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如何拥有人才、如何领导以及对人才的理解问题。”
戴尔呢?它还在市场上的地位一跌再跌,正在四处寻觅突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