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会选择”已成时代的需要,“注重选择”已成时代之精神。既然选择能力已成为人的重要的现代素质之一,就应当从小得到精心的培养。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方式,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因此,学习活动要多元化、自主化。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容许“伙伴”的选择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时间会大大增加。习惯上,这些伙伴都是由教师指定。当然,这样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但是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自主结对、自由组合,在寻求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学生将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收效也更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上的好朋友。课堂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好朋友,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共同研讨学习上的疑难,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无疑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承认“内容”的选择
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总是围绕着目的,凭着个人爱好、阅读经验对读物实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提问:“诸葛亮在与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个问域很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颇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研读时,学生可以就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仔细探究,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交流时,允许学生挑选重点语句谈体会,如学生可以从“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也可以从“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来体会大雾的天气,以及诸葛亮早就知道曹操的多疑、不敢派兵等。教学时,如果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教师的备课不同时,要纳入学生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只挑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慢慢品味;或只选择最令人感动、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几句话交流讨论;也容许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段落挑战自己,以满足个人阅读的需要,实现阅读目的。
三、激发“理解”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课文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等各种原因,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方向的选择。只要不违本意,不造成谬误,都是可以容许的,不必拘泥于划一的答案。如《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有一段话:“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当学生讨论这段话的理解时,有的说:“我从这段话看出了小夜莺很机智,军官问他村子里有没有人,他却说了几只鸟,让敌人觉得他幼稚、不懂事。”有的说:“这里的麻雀、乌鸦、猫头鹰表面上指鸟,实际上是说村子里为游击队放哨的孩子还有许多——麻雀、乌鸦、猫头鹰等,这伙德国兵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了!含有对德国兵的蔑视。”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都应当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时时激发并表扬学生具有独特性的思考。
四、允许“作业”的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学习生字时,可以这样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回家认真地复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读错的生字多读几遍,易写错的、难写的字多写几遍,直到你认为会写了为止;已经会的可以不写。这样,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在作业的内容、形式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五、“环境”激励的选择
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习,实现课内外结合,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所谓学习过程,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以“环境”激励学生,有的可借用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如配合课文的参观、访问。更多的可借用课堂“小环境”。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一节,则在初學课文基础上创设了如下情境:打出开追悼会的幻灯片,幻灯片中有鲁迅的遗体,有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学生、工人在遗体前肃立、默哀,遗体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与此同时,哀乐响起。于是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课堂鸦雀无声,人人表情庄严;学生口述幻灯片内容时,声音低沉、哽咽;朗读课文时,沉痛的感情自然流露,有的学生还边朗读边流泪;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发言十分踊跃。这就是感情的共鸣,给整堂课构筑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情趣”激励的选择
以“情趣”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情趣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立体性”的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这时,老师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
一、容许“伙伴”的选择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时间会大大增加。习惯上,这些伙伴都是由教师指定。当然,这样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但是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自主结对、自由组合,在寻求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学生将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收效也更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上的好朋友。课堂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好朋友,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共同研讨学习上的疑难,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无疑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承认“内容”的选择
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总是围绕着目的,凭着个人爱好、阅读经验对读物实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提问:“诸葛亮在与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个问域很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颇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研读时,学生可以就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仔细探究,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交流时,允许学生挑选重点语句谈体会,如学生可以从“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有大雾,也可以从“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来体会大雾的天气,以及诸葛亮早就知道曹操的多疑、不敢派兵等。教学时,如果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教师的备课不同时,要纳入学生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只挑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慢慢品味;或只选择最令人感动、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几句话交流讨论;也容许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段落挑战自己,以满足个人阅读的需要,实现阅读目的。
三、激发“理解”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课文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等各种原因,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方向的选择。只要不违本意,不造成谬误,都是可以容许的,不必拘泥于划一的答案。如《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有一段话:“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当学生讨论这段话的理解时,有的说:“我从这段话看出了小夜莺很机智,军官问他村子里有没有人,他却说了几只鸟,让敌人觉得他幼稚、不懂事。”有的说:“这里的麻雀、乌鸦、猫头鹰表面上指鸟,实际上是说村子里为游击队放哨的孩子还有许多——麻雀、乌鸦、猫头鹰等,这伙德国兵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了!含有对德国兵的蔑视。”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都应当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时时激发并表扬学生具有独特性的思考。
四、允许“作业”的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首先,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学习生字时,可以这样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回家认真地复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读错的生字多读几遍,易写错的、难写的字多写几遍,直到你认为会写了为止;已经会的可以不写。这样,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在作业的内容、形式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五、“环境”激励的选择
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习,实现课内外结合,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所谓学习过程,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以“环境”激励学生,有的可借用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如配合课文的参观、访问。更多的可借用课堂“小环境”。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一节,则在初學课文基础上创设了如下情境:打出开追悼会的幻灯片,幻灯片中有鲁迅的遗体,有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学生、工人在遗体前肃立、默哀,遗体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与此同时,哀乐响起。于是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课堂鸦雀无声,人人表情庄严;学生口述幻灯片内容时,声音低沉、哽咽;朗读课文时,沉痛的感情自然流露,有的学生还边朗读边流泪;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发言十分踊跃。这就是感情的共鸣,给整堂课构筑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情趣”激励的选择
以“情趣”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情趣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立体性”的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这时,老师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