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是人类一切创作的原动力。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在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中,无一不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指点江山,或抒发生活点滴,或豪迈激昂,或抑郁寡欢,因此,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多彩的人生情感。“重情、入情、动情、抒情、激情”使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关键词 重情 入情 动情 抒情 激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必须伴随情感。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前不久,我两次执教了苏教版课文《二泉映月》,感触颇深。
一、目标确立——重情
情感是语文课程中固有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种“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催人奋进的散文,在研读文本之后,我的教学目标设立不仅落实了“知识和能力”,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更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确定的情感目标是:
(一)品读《二泉映月》,感受琴声的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受到民间音乐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间音乐的感情。
(二)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觉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体会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的斗志。
二、情境创设——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画面再现情境。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评议情境教学中,强调了“形真”。 “形真”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
《二泉映月》一课描绘了民间艺人阿炳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端坐在美丽的二泉池畔,一边聆听着淙淙的二泉流水,一边回忆着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傅、美丽的家乡,想到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以交织着对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无限憧憬与向往,刹时间各种情感如同火山喷发、汹涌澎湃,他要指缝间诞生了。课文插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二)以音乐渲染情境。本课教学中,我积极整合了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的渲染作用。让音乐和文字同步,自始至终,扣激着学生的心灵,使感情得以一步步升华。在教学中,我实施了三个步骤:起初,在疏通文本之后,播放乐曲《二泉映月》,用“你感受到了音乐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乐曲声中你想到了什么”,这一话题,瓴领学生把音乐和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理解音乐丰富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再一次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感受,师生互动交流,达到了文本、音乐、学生三者的和谐统一。最后,在《二泉映月》声中,同学们充满感情地背诵。动人心弦的琴声和积淀已久的情怀相互交融,撞击着同学们的心灵,既升华了课文主题,以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思绪万千,自然想到了阿炳,想到了自己曾经历的困难,想到了许许多多遭受苦难的人,许多同学听着、背着已是潸然泪下。
(三)以语言描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感染力,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情境氛围。因此,教学中,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我都力求饱含感情,生动形象。
三、语言感悟——动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不是浅直露的,而是蕴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体验,形成两张皮。
《二泉映月》一课教学,逐段分析,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被瓦解,优美的文字会变得支离破碎。于是,我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
我还用“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有如此丰富内涵、动人心弦的乐曲呢?读一读其他部分,看着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研读其他部分,了解感悟不朽乐曲产生的真正原因。”
同学们通过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情,体会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增加了对这位民间艺人的敬佩之情。
四、感情朗读——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读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情境,体会感情。”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
(一)读的时间要充裕。读书不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想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就必须给他们有充裕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能真正地与文本对话。
(二)读的方式要多样。在进行《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配乐读,分层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通过研读语言文字,理解文本丰富内涵;通过品读、评读,取长补短,提高朗读质量;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等方式消除疲劳,感受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读的要求要渐进。例如:文章第5自然段是全文重点段落,第一次读时,我只要学生读懂文字的意思。
五、课外延伸——激情
(一)课后我要求学生搜集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和琵琶曲。再一次感受阿炳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民间音乐的情怀。
(二)补充阅读古今中外的伟人如何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充分理解“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含义。
(三)写一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的一件事,激发学生勇敢面对、积极克服困难的决心。
关键词 重情 入情 动情 抒情 激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必须伴随情感。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注重情感因素,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前不久,我两次执教了苏教版课文《二泉映月》,感触颇深。
一、目标确立——重情
情感是语文课程中固有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种“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催人奋进的散文,在研读文本之后,我的教学目标设立不仅落实了“知识和能力”,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更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确定的情感目标是:
(一)品读《二泉映月》,感受琴声的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受到民间音乐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间音乐的感情。
(二)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觉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体会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的斗志。
二、情境创设——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画面再现情境。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评议情境教学中,强调了“形真”。 “形真”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
《二泉映月》一课描绘了民间艺人阿炳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端坐在美丽的二泉池畔,一边聆听着淙淙的二泉流水,一边回忆着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傅、美丽的家乡,想到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以交织着对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无限憧憬与向往,刹时间各种情感如同火山喷发、汹涌澎湃,他要指缝间诞生了。课文插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二)以音乐渲染情境。本课教学中,我积极整合了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的渲染作用。让音乐和文字同步,自始至终,扣激着学生的心灵,使感情得以一步步升华。在教学中,我实施了三个步骤:起初,在疏通文本之后,播放乐曲《二泉映月》,用“你感受到了音乐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乐曲声中你想到了什么”,这一话题,瓴领学生把音乐和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理解音乐丰富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再一次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感受,师生互动交流,达到了文本、音乐、学生三者的和谐统一。最后,在《二泉映月》声中,同学们充满感情地背诵。动人心弦的琴声和积淀已久的情怀相互交融,撞击着同学们的心灵,既升华了课文主题,以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思绪万千,自然想到了阿炳,想到了自己曾经历的困难,想到了许许多多遭受苦难的人,许多同学听着、背着已是潸然泪下。
(三)以语言描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感染力,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情境氛围。因此,教学中,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我都力求饱含感情,生动形象。
三、语言感悟——动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不是浅直露的,而是蕴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孤零零地进行情感体验,形成两张皮。
《二泉映月》一课教学,逐段分析,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被瓦解,优美的文字会变得支离破碎。于是,我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
我还用“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有如此丰富内涵、动人心弦的乐曲呢?读一读其他部分,看着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研读其他部分,了解感悟不朽乐曲产生的真正原因。”
同学们通过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情,体会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增加了对这位民间艺人的敬佩之情。
四、感情朗读——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读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情境,体会感情。”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
(一)读的时间要充裕。读书不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想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就必须给他们有充裕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能真正地与文本对话。
(二)读的方式要多样。在进行《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配乐读,分层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通过研读语言文字,理解文本丰富内涵;通过品读、评读,取长补短,提高朗读质量;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等方式消除疲劳,感受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读的要求要渐进。例如:文章第5自然段是全文重点段落,第一次读时,我只要学生读懂文字的意思。
五、课外延伸——激情
(一)课后我要求学生搜集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和琵琶曲。再一次感受阿炳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民间音乐的情怀。
(二)补充阅读古今中外的伟人如何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充分理解“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含义。
(三)写一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的一件事,激发学生勇敢面对、积极克服困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