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上好思想品德课要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侧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08-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正确把握教学脉搏,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上好思想品德课要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侧重因材施教。
一、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实效性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认识的深化和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建立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授“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所在县城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城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所在县城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思想认识的主动性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还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同时,课堂小组展开讨论,进行交流,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又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实现。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学生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一是课前搜索方式。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讲授“有朋自远方来”前,教师可以拟定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音乐感动方式。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教师可以在小结中说:“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歌曲──《母亲》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会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三是设疑导思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
三、尊重学生个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适用于个别教学,差异教学重点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方式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适应丰富的人才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化的目标定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讲授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善于抽象概括的学生分析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几个问题;善于形象思维的则让他们列举历史及现实中的故事;善于批判性思维的可以让他们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使不同思维方式在展示交流中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碰撞、交融、升华、生成。
教学是一种爱的教育,教师要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严爱结合”。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使他们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有所突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剧凤书.初中思想品德课差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1.
[2]王欣;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08-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正确把握教学脉搏,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上好思想品德课要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侧重因材施教。
一、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实效性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认识的深化和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建立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着手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授“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所在县城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城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所在县城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思想认识的主动性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还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同时,课堂小组展开讨论,进行交流,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又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实现。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学生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一是课前搜索方式。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讲授“有朋自远方来”前,教师可以拟定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音乐感动方式。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教师可以在小结中说:“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歌曲──《母亲》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会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三是设疑导思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
三、尊重学生个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适用于个别教学,差异教学重点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方式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适应丰富的人才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化的目标定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讲授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善于抽象概括的学生分析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几个问题;善于形象思维的则让他们列举历史及现实中的故事;善于批判性思维的可以让他们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使不同思维方式在展示交流中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碰撞、交融、升华、生成。
教学是一种爱的教育,教师要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严爱结合”。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使他们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有所突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剧凤书.初中思想品德课差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1.
[2]王欣;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