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植物景观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市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规划为例,在功能的视角下探讨了滨水空间重构的要点。
关键词: 滨水空间;基本功能;空间重构
1.项目概况:
南流江、清湾江是流经玉林市区的两条最主要的水道,把玉林市区分为城西区、中心城区、江南区几个片区。
千百年来,南流江、清湾江塑造了景色怡人的山水田园风光,积淀了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被称为玉林市的母亲河。两江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同时两江亲水的自然条件符合了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受到普遍重视。所以,如何对南流江、清湾江两岸沿线进行开发和利用,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
2.项目解读:
南流江、清湾江是玉林城市发展历史的主脉,一方面对城市格局、文化内涵和风貌特征起到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城市生态建设、经济生活、功能完善也起到重要的影响。沿江两岸边上布有会展中心、体育馆、云天文化城、龟山公园、湿地公园、狮子山公园、江南公园等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载体和风景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将两江整体作为一个“百里景观长廊”项目,以沿线作为规划设计重点,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功能的角度突出滨水与城市整体的关系。通过对两江滨水地区的现状调研和各方面基础资料数据的分析,借鉴中外滨水空间典范,确定将两江滨水地区规划为 “可护、可居、可游、可达”的复合功能区。
3.“重视功能视角下的滨水空间重构”思想的确立:
城市是一个各种功能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植物景观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市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改造中就滨水空应如何构建呢?根据张维[1]总结滨江城市空间设计的八个趋势是:时代化、科技化、生态化、地方化、个性化、价值化、整体化、生活化。这八个趋势无不涉及城市功能的要求,城市功能主要指城市的基本功能,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城市的规划建设或改造无不是围绕着实现城市功能的目的而进行的。空间重构的涵义是指通过用地布局调整和重构新的空间关系等措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成高效空间结构方式,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价值的释放,提升城市综合效益。
因此,城市滨水区域的规划改造应在重视功能的视角下对滨水各种要素进行空间重构。
4.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4.1生态功能滨水空间重构
城市生态功能即城市生态系统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游憩、交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2]。生态功能包括:城市微气候调节功能、减灾防灾(自然灾害)功能和环境景观功能等。
4.1.1 生态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原则:
(1)物种多样性原则
物种多样性可进一步丰富植被群落,改善两江沿岸的土壤、空气、地下水源等环境,有利于沿岸水土保持,将对滨水流域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2)灵活的空间组合原则。
滨水区规划应因地制宜,空间的使用要结合滨水环境条件且在土地使用上能互相配合,保证滨水区的活力;另一方面灵活的的空间安排也保护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3)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在人为干扰下极其脆弱,一方面,需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限制人为的过度使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1.2 滨水绿化配置要点:
(1)合理选择树种
首先,本土树种与引进树种、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合理地进行树木的组合, 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树木美丽的姿态。其次,要选择体现滨水特点、代表地方特色、群众喜爱的树种作为基调树。因此,玉林市滨水区防洪堤的树种在选择时要根据环境条件的特殊性配置不同的植物,尤其是根据不同的防洪要求来进行选择植物。
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生态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的重点示例--植物配置(表)
(2)保護和利用原有树种
当地已存在的植物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结果,对本地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多是乡土植物的代表。当地的古树和名木不仅是历史环境变迁的一种见证,更是体现地域特征的要素之一,能够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其效果是技术手段或其它素材替代不了的。此类植物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适应性强、管理方便,也有利于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应采用标本式种植加以保护和强化。
(3)保护和恢复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由生长在水体浅水区和周围滩地上的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湿生植物群落共同组成。水生植被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产贫乏、水体生态脆弱。水生植被不仅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营养平衡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4.2社会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由于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城市居民逐渐厌恶城市生活而日趋向往富于自然气息的郊区。另外,城市化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就是导致城市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人性特点的淡化。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滨水绿地作为游览游憩型绿地,一定程度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同时因其以水域为焦点,将成为玉林市城市最具活力的开放性空间,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富于自然情趣的游憩和交流场所,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邻里关系。
4.3文化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城市文化功能包括:历史研究与展示功能、建筑与城市文化功能、市民文化功能和民俗宗教文化功能。
如何将文化功能在滨水空间中构建?一些城市刻意追求形成奇特的河流文化,甚至不惜代价移植,移植不了就造,于是乎造出很多奇怪的造型来,没有文化生命力为支撑,白白浪费了财力物力,且招来市民的反感。城市文化于城市正如性格于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能够使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同时还应能起到熏陶市民的功能,这些都体现出城市的软实力。相比城市的硬件设施,人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体,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实际也就是它的吸引力,城市首先应能体现出以人为本,让自己的居民感到亲切和适宜居住,其后才能让外面的人感受到它的友好和可信任,才能吸引来广泛的合作。因此,滨水空间对文化功能的构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谨慎对待,需要对要素、空间、氛围等综合考虑。
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建设不是简单的绿化美化工程,它所展现的也不应仅是玉林市的美景,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在规划中应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并在文化节点设计上力求达到“可观、可感、可记”,以实现文化功能对市民的熏陶,提高城市的品味。因此玉林市特有的“鬼门关文化”和士商文化是本次设计的重点。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 的文化功能在滨水空间中构建确定了传承性、包容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原则。
总之,文化功能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它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更是生活的。
4.4经济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从经营城市的视角而言,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必须提升城市资源的价值及城市的竞争力,以促使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经济的核心表现在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空间要素上。城市土地的产出不仅是土地出让金、税收等政府财政收入及开发商的市场利润,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佳效益取决于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以下从政府、公众、开发机构三个层面来阐述经济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1)从市政府的层面来看
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收入。从城市整体出发对江滨两侧用地进行合理土地利用规划,依托江滨开发居住、商业、公共设施的用地以带动整体的开发建设。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依托江滨发展相关产业,经营公共服务设施。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
(2) 从市民的层面来看
第一,开放性——让普通市民能参与和享受,沿线设置开放的绿地、公园、休闲广场、步行街等公共场所。第二,包容性——创造亲切宜人的场所,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的布置各种心理空间,并注意空间使用的安全,如针对老人、小孩设置的活动设施,残疾人坡道等。第三,导示性——对必要性活动空间、选择性的活动空间、社交性活动空间等设置完善的系统。
(3) 从开发机构的层面来看
第一,经济上,有足够的赢利是开发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是社会反映,成功的项目是开发机构最好的广告,得到社会承认是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商业企业的立身之本。
滨水空间作为经济功能的物质载体,一方面对其周边的经济起到拉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周边的建设又反作用促进其发展。
5.功能目标的实现
根据以上对各种功能在滨水空间中构建的原理思路分析,尝试对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的规划的探索:根据南流江、清湾江的地形、区位条件,考虑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布,规划区域内空间布局形成“两江、六区”的空间结构。“两江”指南流江和清湾江;“六区”指南流江段自然生态区、当代人文区、历史人文区;清湾江段的生态体验区、生活休闲区、文化风情区。六区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 ,其内涵互为响应和包容,从整体上实现了玉林城市的功能目标。
结束语:滨水空间给城市注入了柔和与包容的元素,在城市的规划和更新中,应充分利用好滨水环境条件,借鉴和学习更多的技巧与方法,克服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的问题,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重构滨水空间的过程中体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
参考资料
[1] 张维、杨毅《武汉新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趋势》华中建筑23 03/2005;
[2] 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同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滨水空间;基本功能;空间重构
1.项目概况:
南流江、清湾江是流经玉林市区的两条最主要的水道,把玉林市区分为城西区、中心城区、江南区几个片区。
千百年来,南流江、清湾江塑造了景色怡人的山水田园风光,积淀了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被称为玉林市的母亲河。两江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同时两江亲水的自然条件符合了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受到普遍重视。所以,如何对南流江、清湾江两岸沿线进行开发和利用,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
2.项目解读:
南流江、清湾江是玉林城市发展历史的主脉,一方面对城市格局、文化内涵和风貌特征起到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城市生态建设、经济生活、功能完善也起到重要的影响。沿江两岸边上布有会展中心、体育馆、云天文化城、龟山公园、湿地公园、狮子山公园、江南公园等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载体和风景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将两江整体作为一个“百里景观长廊”项目,以沿线作为规划设计重点,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功能的角度突出滨水与城市整体的关系。通过对两江滨水地区的现状调研和各方面基础资料数据的分析,借鉴中外滨水空间典范,确定将两江滨水地区规划为 “可护、可居、可游、可达”的复合功能区。
3.“重视功能视角下的滨水空间重构”思想的确立:
城市是一个各种功能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植物景观对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市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改造中就滨水空应如何构建呢?根据张维[1]总结滨江城市空间设计的八个趋势是:时代化、科技化、生态化、地方化、个性化、价值化、整体化、生活化。这八个趋势无不涉及城市功能的要求,城市功能主要指城市的基本功能,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城市的规划建设或改造无不是围绕着实现城市功能的目的而进行的。空间重构的涵义是指通过用地布局调整和重构新的空间关系等措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成高效空间结构方式,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价值的释放,提升城市综合效益。
因此,城市滨水区域的规划改造应在重视功能的视角下对滨水各种要素进行空间重构。
4.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4.1生态功能滨水空间重构
城市生态功能即城市生态系统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游憩、交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2]。生态功能包括:城市微气候调节功能、减灾防灾(自然灾害)功能和环境景观功能等。
4.1.1 生态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原则:
(1)物种多样性原则
物种多样性可进一步丰富植被群落,改善两江沿岸的土壤、空气、地下水源等环境,有利于沿岸水土保持,将对滨水流域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2)灵活的空间组合原则。
滨水区规划应因地制宜,空间的使用要结合滨水环境条件且在土地使用上能互相配合,保证滨水区的活力;另一方面灵活的的空间安排也保护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3)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在人为干扰下极其脆弱,一方面,需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限制人为的过度使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1.2 滨水绿化配置要点:
(1)合理选择树种
首先,本土树种与引进树种、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合理地进行树木的组合, 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树木美丽的姿态。其次,要选择体现滨水特点、代表地方特色、群众喜爱的树种作为基调树。因此,玉林市滨水区防洪堤的树种在选择时要根据环境条件的特殊性配置不同的植物,尤其是根据不同的防洪要求来进行选择植物。
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生态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的重点示例--植物配置(表)
(2)保護和利用原有树种
当地已存在的植物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结果,对本地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多是乡土植物的代表。当地的古树和名木不仅是历史环境变迁的一种见证,更是体现地域特征的要素之一,能够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其效果是技术手段或其它素材替代不了的。此类植物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适应性强、管理方便,也有利于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应采用标本式种植加以保护和强化。
(3)保护和恢复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由生长在水体浅水区和周围滩地上的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湿生植物群落共同组成。水生植被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产贫乏、水体生态脆弱。水生植被不仅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营养平衡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4.2社会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由于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城市居民逐渐厌恶城市生活而日趋向往富于自然气息的郊区。另外,城市化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就是导致城市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人性特点的淡化。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滨水绿地作为游览游憩型绿地,一定程度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同时因其以水域为焦点,将成为玉林市城市最具活力的开放性空间,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富于自然情趣的游憩和交流场所,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邻里关系。
4.3文化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城市文化功能包括:历史研究与展示功能、建筑与城市文化功能、市民文化功能和民俗宗教文化功能。
如何将文化功能在滨水空间中构建?一些城市刻意追求形成奇特的河流文化,甚至不惜代价移植,移植不了就造,于是乎造出很多奇怪的造型来,没有文化生命力为支撑,白白浪费了财力物力,且招来市民的反感。城市文化于城市正如性格于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能够使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同时还应能起到熏陶市民的功能,这些都体现出城市的软实力。相比城市的硬件设施,人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体,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实际也就是它的吸引力,城市首先应能体现出以人为本,让自己的居民感到亲切和适宜居住,其后才能让外面的人感受到它的友好和可信任,才能吸引来广泛的合作。因此,滨水空间对文化功能的构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谨慎对待,需要对要素、空间、氛围等综合考虑。
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建设不是简单的绿化美化工程,它所展现的也不应仅是玉林市的美景,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在规划中应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并在文化节点设计上力求达到“可观、可感、可记”,以实现文化功能对市民的熏陶,提高城市的品味。因此玉林市特有的“鬼门关文化”和士商文化是本次设计的重点。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 的文化功能在滨水空间中构建确定了传承性、包容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原则。
总之,文化功能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它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更是生活的。
4.4经济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从经营城市的视角而言,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必须提升城市资源的价值及城市的竞争力,以促使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经济的核心表现在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空间要素上。城市土地的产出不仅是土地出让金、税收等政府财政收入及开发商的市场利润,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佳效益取决于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以下从政府、公众、开发机构三个层面来阐述经济功能下的滨水空间重构:
(1)从市政府的层面来看
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收入。从城市整体出发对江滨两侧用地进行合理土地利用规划,依托江滨开发居住、商业、公共设施的用地以带动整体的开发建设。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依托江滨发展相关产业,经营公共服务设施。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
(2) 从市民的层面来看
第一,开放性——让普通市民能参与和享受,沿线设置开放的绿地、公园、休闲广场、步行街等公共场所。第二,包容性——创造亲切宜人的场所,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的布置各种心理空间,并注意空间使用的安全,如针对老人、小孩设置的活动设施,残疾人坡道等。第三,导示性——对必要性活动空间、选择性的活动空间、社交性活动空间等设置完善的系统。
(3) 从开发机构的层面来看
第一,经济上,有足够的赢利是开发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是社会反映,成功的项目是开发机构最好的广告,得到社会承认是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商业企业的立身之本。
滨水空间作为经济功能的物质载体,一方面对其周边的经济起到拉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周边的建设又反作用促进其发展。
5.功能目标的实现
根据以上对各种功能在滨水空间中构建的原理思路分析,尝试对玉林市“百里景观长廊”的规划的探索:根据南流江、清湾江的地形、区位条件,考虑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布,规划区域内空间布局形成“两江、六区”的空间结构。“两江”指南流江和清湾江;“六区”指南流江段自然生态区、当代人文区、历史人文区;清湾江段的生态体验区、生活休闲区、文化风情区。六区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 ,其内涵互为响应和包容,从整体上实现了玉林城市的功能目标。
结束语:滨水空间给城市注入了柔和与包容的元素,在城市的规划和更新中,应充分利用好滨水环境条件,借鉴和学习更多的技巧与方法,克服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的问题,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重构滨水空间的过程中体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
参考资料
[1] 张维、杨毅《武汉新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趋势》华中建筑23 03/2005;
[2] 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