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存在很大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小、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较依赖国外发达国家。这使得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制造业面临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政府和企业两个不同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对策
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中,中国制造业产品存在价格优势,劳动性密集产品收到各国的青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成本低、劳动力充足、资源多等优势使得制造业发展迅速,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国为了保护国内传统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同时对我国产品实施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小,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逐步降低,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应该正确面对不足,找出应对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政府层面
1.以结构性减税推动制造业升级。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消费者增值税允许一次性抵扣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额,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政府对装备制造业行业的投资力度应该大大加强,有利于制造业出口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
2.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推进制造业转型。政府对制造业投入专项基金,针对性地对制造业发展和转型提供资助和扶持。中国制造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以及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面向制造业,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建立社会性的政府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项目选拔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投入机制的研究,在总体上加大对制造业转型行为的扶持力度。
3.将强化制造业竞争力的控制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制造业竞争力的控制力很难自主形成,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有意识的培养和扶持。在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护产业安全早已上升到了战略意识,但是中国对这些方面的保护都极为缺乏。一个国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是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中国应该将强化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到战略层面来,必须认识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采取重大的战略部署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4.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保密法》、《国家安全法》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政策应主要是引导制造业企业发展随需的关键性先进技术,积极的促进制造业金融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为了保护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必须从法律上规范外资并购行为,谨慎对待外国企业在中国对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并购。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中国国内能发挥规模效益的制造业企业进行联合,将名族企业做的更大更强。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改革。为了能够积极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就必须加强对只是产权的保护,同时进一步的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一定地位,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于创新激励的机制是否健全。因此,政府应该意识到创新制度建设和支持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发会关键的领导作用,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做不好,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势必会影响制造业的发展升级。所以,培养人才应该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通过有效融合来最大限度的使用好人才。
二、企业层面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制造业虽然在标准化和大批生产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随着经济的款速发展,现如今全球制造业趋于高新技术。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把握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趋势,扩大产品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要提高以技术、质量、品牌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美国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是为了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利用高端技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拉动美国经济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经费投入,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量,来应对美国的冲击,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目前,中国制造业应推进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加速具有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区域集中,来摆脱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少的现状,。
3.发展新能源与新兴产业。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我国能源的进口的数额逐渐扩大,这是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导致成本费用降低而造成的。现如今,能源的限制开采,环境保护制度的踢出,使得能源成本逐年上升,我国很多亿石油和煤炭为原料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大新能源的开发,新设备的研究力度,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同时,企业自身应该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胭脂具有知识产权的低碳环保、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从而摆脱对碳基能源的依赖,让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与升级。
4.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对美贸易依存度。中国制造业如今面临东南亚低成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向挤压,仅通过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对美贸易的依存度,利用外国优势来发展中国经济。
4.1加强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随着东盟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很多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制造业向东盟各国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却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①加强过剩产能向东盟各国的转移。随着制造业不断向高端技术发展,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影响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东盟各国偏好中国劳动性密集产品。中国可以通过在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将边际产业转移到东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这样不仅扩大了当地市场,同时也降低了关税等一系列税费,让制造业企业得到更大的利润,可以为中国国内制造业提供资金,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调整。②加大对东盟各国制造业的投资。近几年,为了发展经济,东盟各国鼓励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东盟各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吸引着大量投资者。中国应该利用地理性优势,加强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利用东盟各过廉价的成本来提高中国自身企业的发展。
4.2加强与除美国外的发达经济体合作。①引进先进经济体的高端技术。中国制造业属于劳动性密集产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持续下降,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必须引进高端技术。国外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竞争力,将先进技术封锁了起来,严格控制了高新技术的溢出,这样中国企业无法获得技术。仅仅依靠中国企业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很难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外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得到先进的技术,这样可以避免市场进入壁垒,实现更大的发展。②加强与欧洲企业的合作。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提出,欧洲各国意识到制造业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与欧洲各国企业的合作,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扩大对欧洲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对美国贸易过度依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傅勇.全球复苏分化、政策退出博弈与中国宏观政策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 2010,(3).
[2]方晓波.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33).
作者简介:胡璇(1989—),女,湖北武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研究。
关键词: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对策
制造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中,中国制造业产品存在价格优势,劳动性密集产品收到各国的青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成本低、劳动力充足、资源多等优势使得制造业发展迅速,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国为了保护国内传统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同时对我国产品实施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小,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逐步降低,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应该正确面对不足,找出应对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政府层面
1.以结构性减税推动制造业升级。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消费者增值税允许一次性抵扣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额,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政府对装备制造业行业的投资力度应该大大加强,有利于制造业出口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
2.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推进制造业转型。政府对制造业投入专项基金,针对性地对制造业发展和转型提供资助和扶持。中国制造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以及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面向制造业,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建立社会性的政府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项目选拔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投入机制的研究,在总体上加大对制造业转型行为的扶持力度。
3.将强化制造业竞争力的控制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制造业竞争力的控制力很难自主形成,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有意识的培养和扶持。在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护产业安全早已上升到了战略意识,但是中国对这些方面的保护都极为缺乏。一个国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是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中国应该将强化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到战略层面来,必须认识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采取重大的战略部署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4.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保密法》、《国家安全法》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政策应主要是引导制造业企业发展随需的关键性先进技术,积极的促进制造业金融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为了保护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必须从法律上规范外资并购行为,谨慎对待外国企业在中国对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并购。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中国国内能发挥规模效益的制造业企业进行联合,将名族企业做的更大更强。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改革。为了能够积极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就必须加强对只是产权的保护,同时进一步的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一定地位,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于创新激励的机制是否健全。因此,政府应该意识到创新制度建设和支持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发会关键的领导作用,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做不好,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势必会影响制造业的发展升级。所以,培养人才应该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通过有效融合来最大限度的使用好人才。
二、企业层面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制造业虽然在标准化和大批生产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随着经济的款速发展,现如今全球制造业趋于高新技术。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把握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趋势,扩大产品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要提高以技术、质量、品牌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美国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是为了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利用高端技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拉动美国经济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经费投入,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量,来应对美国的冲击,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目前,中国制造业应推进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加速具有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区域集中,来摆脱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少的现状,。
3.发展新能源与新兴产业。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我国能源的进口的数额逐渐扩大,这是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导致成本费用降低而造成的。现如今,能源的限制开采,环境保护制度的踢出,使得能源成本逐年上升,我国很多亿石油和煤炭为原料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大新能源的开发,新设备的研究力度,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同时,企业自身应该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胭脂具有知识产权的低碳环保、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从而摆脱对碳基能源的依赖,让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与升级。
4.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对美贸易依存度。中国制造业如今面临东南亚低成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向挤压,仅通过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对美贸易的依存度,利用外国优势来发展中国经济。
4.1加强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随着东盟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很多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制造业向东盟各国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却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①加强过剩产能向东盟各国的转移。随着制造业不断向高端技术发展,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影响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东盟各国偏好中国劳动性密集产品。中国可以通过在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将边际产业转移到东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这样不仅扩大了当地市场,同时也降低了关税等一系列税费,让制造业企业得到更大的利润,可以为中国国内制造业提供资金,实现制造业结构的优化调整。②加大对东盟各国制造业的投资。近几年,为了发展经济,东盟各国鼓励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东盟各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吸引着大量投资者。中国应该利用地理性优势,加强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利用东盟各过廉价的成本来提高中国自身企业的发展。
4.2加强与除美国外的发达经济体合作。①引进先进经济体的高端技术。中国制造业属于劳动性密集产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持续下降,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必须引进高端技术。国外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竞争力,将先进技术封锁了起来,严格控制了高新技术的溢出,这样中国企业无法获得技术。仅仅依靠中国企业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很难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外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得到先进的技术,这样可以避免市场进入壁垒,实现更大的发展。②加强与欧洲企业的合作。随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提出,欧洲各国意识到制造业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与欧洲各国企业的合作,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扩大对欧洲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对美国贸易过度依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傅勇.全球复苏分化、政策退出博弈与中国宏观政策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 2010,(3).
[2]方晓波.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33).
作者简介:胡璇(1989—),女,湖北武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