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前两天刚刚学习了稍复杂的方程——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求这个数.今天让学生做了几道综合练习题以检测学习情况.其中有一道题,由于教师不断启发和追问,注重解题的反思过程,学生的表现异彩纷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原题:食堂里运进面粉和大米共650千克,其中大米比面粉的3倍还多50千克.求购进了多少千克面粉.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在巡视中发现竟然有约38 % 的学生是这样做的:3x 50=650.当询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大多数学生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师:请大家再次读题,对照算式,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这个算式错了.因为3x 50表示的是大米,而650千克是大米和面粉的重量,方程不能成立.
生:方程左右两边不对应.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多数学生点头认同)既然错了,那么该如何修改呢?
学生马上指出加上面粉的重量x : 3x 50 x=650.此时,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短暂的思考,教室里渐渐热闹起来.
生:3x 50是大米的,而我认为这个算式包括了面粉和大米,所以错了.
生:我一开始觉得3x中已经有了x,所以就觉得不用再加面粉了,结果错了.
师:看来,两名同学的问题都是误解了方程中的x.
生:我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列,现在通过大家的讨论,才弄清楚.
师: 有没有想过是受了什么影响?(继续引导学生反思)
生:我觉得可能是受书上的影响.
生(众生惊讶):书上?
生:你看,咱们书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几乎是这样的格式(即结构),所以好多同学就照着做了下来.
有的学生翻开书,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思考,有的似乎马上想到了什么.
师:具体说说,书上的例题和练习跟我们的这道题有什么不同吗?
生:老师,书上的题都是直接用“3x 50”就能和已知数相对应的;而这道题3x 50与已知数是不对应的.
生:这道题如果变成书上的题目,那个650就是大米的重量.
生: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个条件,这道题的第一个条件说的是两个数量的和,而书上说的是其中某一个数量.
生:大家为什么容易错,就是因为把650千克想当然地看成了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你们觉得我们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不能硬套书上的做题格式和步骤.
生:书上的方程不适合所有的问题,各有各的差别,我们要注意.
生:我觉得做题要看情况,看条件的变化.
生:我也觉得做题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练习编得不太好,它把我们误导了.你看,书上的练习十二除了1道思考题外,10道应用题中就有7道题都是这种类型的,而且另外还有1道题是解方程,也是这种类型的.你说,我们能不错吗?
大家赶紧翻书查看,果不其然.练习十二中的7道应用题,变化的仅仅是问题的情境,解题思路和方程结构多次重复,却没有变式和综合因素在里面,从而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照搬硬套.
二、案例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解题反思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们注重学生的改错、纠错,局限于一道题的解决过程,却常常忽略学生对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丧失了解决一类题以及各种类型题的宝贵机会.本次开展的解题反思活动虽是偶然发生,但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反思是积极的审视,是自觉的内察,是跳出来观照自身的一次顿悟,意义重大.据此,我觉得我们的解题教学至少要反思以下几点.
1.从一道题出发,反思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错,首先要立足于本题的实际情况,找出错误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错误原因,有的学生是对书上方法的不自觉的负迁移,有的是在方程中看到了x,就凭直觉误认为包括面粉和大米.第一个原因是教师容易想到的,但第二个原因若不是学生说出,教师很少会察觉.此时,教师及时抓住机会,让学生思考:方程中x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有了x就表示面粉和大米都有了呢?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必定会对问题的实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想法也会慢慢化解.
2.从一类题出发,反思解题方法
当我问及“这道题是受了什么影响”时,学生会自觉地反思对照学过的类似题目,从而将对一道题的思考巧妙转向了对一类题的审视.由于书上的例题刚刚学过,练习中均是同一类型,因此学生能够很快回忆起这类题的大致结构,这种对解题结构的回忆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是对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总结.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书上的题与本题的不同之处.辨析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学生基本上明确了这种题出错的直接原因.有的学生开始反思,书上的这类题的解题结构(即3x 50=650)并非所有题都适用,这就为灵活解决各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学习方式
对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决,学生仅仅经历了短短两天时间.两天时间,学生能对这种结构的问题有多少认识?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是否是正常现象?我认为,既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结构的问题,自然就有一个逐步熟悉、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对部分学生来说,还必须先从模仿开始.虽然这种模仿看起来是“被动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积极地应对”.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错是很正常的.所以,要防止教师故意设防、提前防错,从而不给学生正常犯错的机会.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保持了清醒的认识,能就错误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总结了做题“不要硬套书上的格式和步骤”“要灵活应用”等注意事项,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思维的学习,不能轻易阻断.
经历了这次教学和思考,我切身体会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的重要性,没想到“小”错误引发了“大”精彩.在教给学生反思的同时,我也慢慢学会 了反思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
前两天刚刚学习了稍复杂的方程——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求这个数.今天让学生做了几道综合练习题以检测学习情况.其中有一道题,由于教师不断启发和追问,注重解题的反思过程,学生的表现异彩纷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原题:食堂里运进面粉和大米共650千克,其中大米比面粉的3倍还多50千克.求购进了多少千克面粉.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在巡视中发现竟然有约38 % 的学生是这样做的:3x 50=650.当询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大多数学生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师:请大家再次读题,对照算式,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这个算式错了.因为3x 50表示的是大米,而650千克是大米和面粉的重量,方程不能成立.
生:方程左右两边不对应.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多数学生点头认同)既然错了,那么该如何修改呢?
学生马上指出加上面粉的重量x : 3x 50 x=650.此时,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短暂的思考,教室里渐渐热闹起来.
生:3x 50是大米的,而我认为这个算式包括了面粉和大米,所以错了.
生:我一开始觉得3x中已经有了x,所以就觉得不用再加面粉了,结果错了.
师:看来,两名同学的问题都是误解了方程中的x.
生:我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列,现在通过大家的讨论,才弄清楚.
师: 有没有想过是受了什么影响?(继续引导学生反思)
生:我觉得可能是受书上的影响.
生(众生惊讶):书上?
生:你看,咱们书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几乎是这样的格式(即结构),所以好多同学就照着做了下来.
有的学生翻开书,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思考,有的似乎马上想到了什么.
师:具体说说,书上的例题和练习跟我们的这道题有什么不同吗?
生:老师,书上的题都是直接用“3x 50”就能和已知数相对应的;而这道题3x 50与已知数是不对应的.
生:这道题如果变成书上的题目,那个650就是大米的重量.
生: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个条件,这道题的第一个条件说的是两个数量的和,而书上说的是其中某一个数量.
生:大家为什么容易错,就是因为把650千克想当然地看成了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你们觉得我们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不能硬套书上的做题格式和步骤.
生:书上的方程不适合所有的问题,各有各的差别,我们要注意.
生:我觉得做题要看情况,看条件的变化.
生:我也觉得做题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练习编得不太好,它把我们误导了.你看,书上的练习十二除了1道思考题外,10道应用题中就有7道题都是这种类型的,而且另外还有1道题是解方程,也是这种类型的.你说,我们能不错吗?
大家赶紧翻书查看,果不其然.练习十二中的7道应用题,变化的仅仅是问题的情境,解题思路和方程结构多次重复,却没有变式和综合因素在里面,从而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照搬硬套.
二、案例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解题反思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们注重学生的改错、纠错,局限于一道题的解决过程,却常常忽略学生对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丧失了解决一类题以及各种类型题的宝贵机会.本次开展的解题反思活动虽是偶然发生,但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反思是积极的审视,是自觉的内察,是跳出来观照自身的一次顿悟,意义重大.据此,我觉得我们的解题教学至少要反思以下几点.
1.从一道题出发,反思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错,首先要立足于本题的实际情况,找出错误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错误原因,有的学生是对书上方法的不自觉的负迁移,有的是在方程中看到了x,就凭直觉误认为包括面粉和大米.第一个原因是教师容易想到的,但第二个原因若不是学生说出,教师很少会察觉.此时,教师及时抓住机会,让学生思考:方程中x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有了x就表示面粉和大米都有了呢?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必定会对问题的实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想法也会慢慢化解.
2.从一类题出发,反思解题方法
当我问及“这道题是受了什么影响”时,学生会自觉地反思对照学过的类似题目,从而将对一道题的思考巧妙转向了对一类题的审视.由于书上的例题刚刚学过,练习中均是同一类型,因此学生能够很快回忆起这类题的大致结构,这种对解题结构的回忆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是对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总结.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书上的题与本题的不同之处.辨析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学生基本上明确了这种题出错的直接原因.有的学生开始反思,书上的这类题的解题结构(即3x 50=650)并非所有题都适用,这就为灵活解决各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学习方式
对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决,学生仅仅经历了短短两天时间.两天时间,学生能对这种结构的问题有多少认识?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是否是正常现象?我认为,既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结构的问题,自然就有一个逐步熟悉、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对部分学生来说,还必须先从模仿开始.虽然这种模仿看起来是“被动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积极地应对”.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错是很正常的.所以,要防止教师故意设防、提前防错,从而不给学生正常犯错的机会.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保持了清醒的认识,能就错误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总结了做题“不要硬套书上的格式和步骤”“要灵活应用”等注意事项,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思维的学习,不能轻易阻断.
经历了这次教学和思考,我切身体会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的重要性,没想到“小”错误引发了“大”精彩.在教给学生反思的同时,我也慢慢学会 了反思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