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观念的形成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厘清方向;从形象转向抽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维等几种应对策略,以提高位置与方向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多元;感官;空间
一、做一做——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感受与体验各个位置与方向是这类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教学应着重于位置与方向观念的建立。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建立观念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表象,单靠记忆的话,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也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但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从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就一次这样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得处处渗透着观念的建立。如: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自己座位的东南西北是谁,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等,逐步巩固新知。
二、说一说——引导学生厘清方向
数学学习就是要把学生头里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之后,怎样使头脑里的表象更加生动,笔者认为说是很好的途径。只有学生对方位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较好更准确地将方位叙述出来。这对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要求的。说的多,说的全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就更加清晰明了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一位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1)说反义词:我说东你说西。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方向感加以强化。(2)找朋友:请同学们在班上找到一个你的好朋友,然后说一说他在你的什么方位上,你在他的什么方位上。这样就让学生明确相对位置关系中主要是观察点的不同。这里通过说一说,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关注,为新课的展开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三、画一画——从形象转向抽象
当学生认识了基本的方位,又能描述方向或路线后,教材安排学生根据文字所述,画出某路公共汽车行走线路图等等,让学生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方位知识抽象化。
因为是抽象化地过程,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画路线图,有些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所以大多数教师采用合作的形式教学,小组合作完成一副线路图,这样学生们可以互相指导,都参加了思考与动手,再单独让他们完成路线图,这样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动手起来也会更好。
抽象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也比较枯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困难的任务更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练习画图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有画的乐趣,进而有画的动力。例如,布置一些这样的家庭作业:绘制你自己上学放学的路线图;绘制自己学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四、想一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不仅我们数学里有,其实它也是科学里的重要知识点。那么对于这个科学性较强的内容,怎样在教学中体现它的数学性?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区分点是数学知识必然有它的数学模型,那么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逐渐渗透它的数学模型。
简单的说也就是解题策略和解题步骤。有些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做就画,其实他可能还没有真正的理解题目的意义。有些学生贪麻烦,不喜欢标上方向标,导致方向错误。做题的不规范导致学生错误连连。
每种题目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四年级下册学习画路线图时,在学生做了一定量的练习,对画路线图有了感知、体验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画图的步骤做一个总结,建立模型。例如:(1)看清题意,先找好出发点。不仅仅是第一段路的出发点,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段路的出发点在哪里。有时候图中已经画好一段路了,那么应该从它的末尾出发。(2)看好方向,想好放量角器的位置。学生有时候会看方向,但画的时候总有出错,这跟学生事先没有想好量角器的放法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个想的过程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但是这个过程隐形在学生的头脑中,我们看不到到底学生有没有进行,只能靠学生的自觉。但如果学生有模型的意识,他自然会有这个过程,而不是随机去画的。为了让学生形成这个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示范和强调非常重要,也需让学生明确这样做的理由。(3)找准度数,确定方向。度数找好之后要先做个记号。(4)确定距离,画出路线。确定距离虽然不难,但学生也会出错。要求学生画前看好:一格代表多少米,又要画多长,可以先记录在题目旁边。
五、用一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维
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是实践。学会真理最好的方法也是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首先,虽然学生在书本上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但是实际的方位知识与课本上的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其次,学生在生活中基本没有用到方位知识,在课本上是熟悉的,但在生活里还是陌生的,这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用知识的前提,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先渗透实际的方位知识。例如三年级时,教材中也有安排让学生交流讨论一些方位的常识。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等。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常识找一找四周的方位,为应用方位知识做好铺垫。
有了基本的能力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应用比赛,比如有的教师组织学生模拟当导游,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如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举行户外“寻宝”活动强化学生方位感。活动是这样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需根据教师提供的三个方位找到相应的物品。“宝藏”的设置位置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同方向(正东)而不同距离,让学生悟出要想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光说方向是不够的,还要说距离;(2)等距离,而不同方位。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笼统的说成东北方向是不准确的,进而体会以说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3)等距离、同方位而不同角度。让学生体会要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还要说出方位的差别,即要用角度来表示。找到后请学生当小小老师说说自己的寻宝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基本上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关键词】多元;感官;空间
一、做一做——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感受与体验各个位置与方向是这类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教学应着重于位置与方向观念的建立。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建立观念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表象,单靠记忆的话,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也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但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从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就一次这样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得处处渗透着观念的建立。如: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自己座位的东南西北是谁,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等,逐步巩固新知。
二、说一说——引导学生厘清方向
数学学习就是要把学生头里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之后,怎样使头脑里的表象更加生动,笔者认为说是很好的途径。只有学生对方位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较好更准确地将方位叙述出来。这对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要求的。说的多,说的全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就更加清晰明了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一位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1)说反义词:我说东你说西。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方向感加以强化。(2)找朋友:请同学们在班上找到一个你的好朋友,然后说一说他在你的什么方位上,你在他的什么方位上。这样就让学生明确相对位置关系中主要是观察点的不同。这里通过说一说,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关注,为新课的展开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三、画一画——从形象转向抽象
当学生认识了基本的方位,又能描述方向或路线后,教材安排学生根据文字所述,画出某路公共汽车行走线路图等等,让学生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方位知识抽象化。
因为是抽象化地过程,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画路线图,有些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所以大多数教师采用合作的形式教学,小组合作完成一副线路图,这样学生们可以互相指导,都参加了思考与动手,再单独让他们完成路线图,这样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引导,动手起来也会更好。
抽象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也比较枯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困难的任务更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练习画图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有画的乐趣,进而有画的动力。例如,布置一些这样的家庭作业:绘制你自己上学放学的路线图;绘制自己学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四、想一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不仅我们数学里有,其实它也是科学里的重要知识点。那么对于这个科学性较强的内容,怎样在教学中体现它的数学性?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区分点是数学知识必然有它的数学模型,那么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逐渐渗透它的数学模型。
简单的说也就是解题策略和解题步骤。有些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做就画,其实他可能还没有真正的理解题目的意义。有些学生贪麻烦,不喜欢标上方向标,导致方向错误。做题的不规范导致学生错误连连。
每种题目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四年级下册学习画路线图时,在学生做了一定量的练习,对画路线图有了感知、体验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画图的步骤做一个总结,建立模型。例如:(1)看清题意,先找好出发点。不仅仅是第一段路的出发点,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段路的出发点在哪里。有时候图中已经画好一段路了,那么应该从它的末尾出发。(2)看好方向,想好放量角器的位置。学生有时候会看方向,但画的时候总有出错,这跟学生事先没有想好量角器的放法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个想的过程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但是这个过程隐形在学生的头脑中,我们看不到到底学生有没有进行,只能靠学生的自觉。但如果学生有模型的意识,他自然会有这个过程,而不是随机去画的。为了让学生形成这个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示范和强调非常重要,也需让学生明确这样做的理由。(3)找准度数,确定方向。度数找好之后要先做个记号。(4)确定距离,画出路线。确定距离虽然不难,但学生也会出错。要求学生画前看好:一格代表多少米,又要画多长,可以先记录在题目旁边。
五、用一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维
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是实践。学会真理最好的方法也是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首先,虽然学生在书本上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但是实际的方位知识与课本上的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其次,学生在生活中基本没有用到方位知识,在课本上是熟悉的,但在生活里还是陌生的,这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用知识的前提,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先渗透实际的方位知识。例如三年级时,教材中也有安排让学生交流讨论一些方位的常识。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等。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常识找一找四周的方位,为应用方位知识做好铺垫。
有了基本的能力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应用比赛,比如有的教师组织学生模拟当导游,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如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举行户外“寻宝”活动强化学生方位感。活动是这样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需根据教师提供的三个方位找到相应的物品。“宝藏”的设置位置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同方向(正东)而不同距离,让学生悟出要想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光说方向是不够的,还要说距离;(2)等距离,而不同方位。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笼统的说成东北方向是不准确的,进而体会以说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3)等距离、同方位而不同角度。让学生体会要准确的描述物体的位置,还要说出方位的差别,即要用角度来表示。找到后请学生当小小老师说说自己的寻宝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基本上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