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马的对话
人能与动物能交谈吗?回答是肯定的。在德国,有个名叫卡罗拉·鲍曼的女子,擅长与马“耳语”。55岁的鲍曼曾是一所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退休后来到杜塞尔多夫附近的一个农场安度晚年。农场饲养了3匹马。在和动物接触中,她开始迷上了对马心理的研究。她努力观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并试着逐步破译马儿一举一动的含义。渐渐地,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发明一种“马语器”与马儿交流。
一开始,鲍曼用一根布条缠在马头上,上面绑着一张纸制的“马耳朵”。她通过“耳朵”各种不同的摆动方式与马交流。经过反复试验,她逐步掌握了马的肢体语言,并不断对自己的交流工具进行改进。后来,她设计出了一种铝制的“帽子”,可以操纵“马耳朵”的不同动态。终于,她可以借此与心爱的马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试验在波俄边境的曼利湖畔进行,鲍曼面对驻足在300米外的几十匹野马,戴上那顶奇特的“帽子”,缓缓向马群走去。她离马群越来越近了,马儿们警觉地抬起头,一动不动地盯着这位不速之客。突然,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一匹黑色的马离开马群向鲍曼走来,俨然一副领袖派头。它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蹄子踢了踢草地,接着向前走来。鲍曼此刻正将“帽子”上的“耳朵”直直地指向那匹黑马。那马似乎明白了“耳语”的含义———“你可以相信我。”鲍曼走上前去,轻轻抚摸着那匹黑马的马鬃……接着,鲍曼把“耳朵”的位置调整了一下,一只朝前,一只向后,表示“我想和你一起玩耍,我很温柔”。黑马看来理解了,它靠得更近,闻了闻鲍曼的衣服,然后朝马群扬了扬头。这时,一匹小马驹离开了马群,踱到了鲍曼的身边,围观者顿时目瞪口呆。
如今,鲍曼称她已总结出了自己所知晓的马的语言,准备编撰出版一本“马语”词汇表。她还为自己的“马语器”申请了专利,表示将在时机成熟时批量生产,使所有爱马的人都能享受与马儿“互诉衷肠”的快乐。
人与黑猩猩的对话
近些年来,美国科学家们采用聋哑人手势语、塑料片符号,甚至计算机键盘等方法进行新的实验,结果表明,猩猩也能与人交谈。它们能把学过的词用于不同的对象,如黑猩猩先学会了“开门”的手势语后,就能把它应用到一切关着的容器上,如冰箱、碗柜、抽屉、盒子、公文皮包等。它学会手势语“更多”这个词后,就用它要求训练者更多地与它玩,吃饭时如想要添食,就自动地做这种手势。此外,它们还能把两个学过的手势语组合起来,如用学过的“水”、“鸟”两个手势语连在一起,表示它第一次见到的池塘里的鸭子;用“黄色的”、“苹果”连在一起表示从未见过的桔子;还会用“白色”、“虎”表示斑马;用“眼睛”、“帽子”表示假面具;用“石头”、“饼”表示一种很硬的点心,等等。
对黑猩猩能辨认和理解一些简单句子的研究,也使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已具有了思维及类比推理的萌芽因素。如当学者向它提出“苹果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时,它会挑出表示“红的”、“圆的”和“不如葡萄好吃”的塑料片来回答,甚至当人用塑料片表示“把香蕉放进桶里”、“把苹果放到盘里”时,它也能按命令完成。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表明,黑猩猩在特别的人工环境和作出巨大努力下,能具备与人用“语言”相互沟通的神奇能力。
人与狗的对话
人与狗之间也是可以用奇妙的“语言”来交流的。英国一位动物学家为了研究人与狗的对话,常常光临国家某警犬部观察、分析。起初,当他刚跨进警犬部院子时,就有一群狗狂吠着迎上来,它们边吼边嗅,一步步向动物学家逼近,这位动物学家连连后退。在这危难之时,他突发奇想:“狗是通人性的,如果我做一些自然和蔼的举动,是不是能使它们平静下来?”动物学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停在原地,半蹲着,张开双臂,好似告诉警犬们“我不会伤害你们的,来吧!”这时,原来向他进攻的警犬停止了前进,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只灰色的狗摇摆着尾巴向动物学家臂中跑去,动物学家轻柔地抚摸着灰狗的茸毛。灰狗用它坚硬的爪子攀在动物学家的腿上,眼睛里满是友善。周围的狗目睹此景,纷纷后退,不再攻击。
经过多年的观察,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掌握了狗的交流语言。他认为,狗吠不是为了威吓人,只不过是一种警告,提醒狗群中的其他成员和它的主人:“有陌生的事发生了,要警惕!”相反,狗在攻击和逃跑时是无声的,如欲凶猛的侵犯就直接冲向你、咬你。狗的吠叫实际上是受挫的表示,即使是最富敌意的狗,通常也有点胆怯。牙齿露在外面咆哮,是恐惧之极的表现。当恐惧开始占上风时,低沉的怒吠和咆哮交替进行。它所传递的信号是:“我想攻击你(低沉怒吠),但是我将召唤别的狗来帮忙(咆哮)。”吠叫的狗通常不敢咬人。
很多人认为狗摇尾巴是善意的表示,事实不是这样,而狗摇尾巴表示愤怒的看法也不正确。在不少状态下狗会摇尾巴,当它饥饿时,要表示友好时,攻击想停留下来时,或因恐惧急着想离开时,都会摇尾巴,但是较难以区分。懂得了狗的交流语言,日常生活中人与狗就能更加和睦地相处。
人能与动物能交谈吗?回答是肯定的。在德国,有个名叫卡罗拉·鲍曼的女子,擅长与马“耳语”。55岁的鲍曼曾是一所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退休后来到杜塞尔多夫附近的一个农场安度晚年。农场饲养了3匹马。在和动物接触中,她开始迷上了对马心理的研究。她努力观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并试着逐步破译马儿一举一动的含义。渐渐地,她萌发了一个念头——发明一种“马语器”与马儿交流。
一开始,鲍曼用一根布条缠在马头上,上面绑着一张纸制的“马耳朵”。她通过“耳朵”各种不同的摆动方式与马交流。经过反复试验,她逐步掌握了马的肢体语言,并不断对自己的交流工具进行改进。后来,她设计出了一种铝制的“帽子”,可以操纵“马耳朵”的不同动态。终于,她可以借此与心爱的马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试验在波俄边境的曼利湖畔进行,鲍曼面对驻足在300米外的几十匹野马,戴上那顶奇特的“帽子”,缓缓向马群走去。她离马群越来越近了,马儿们警觉地抬起头,一动不动地盯着这位不速之客。突然,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一匹黑色的马离开马群向鲍曼走来,俨然一副领袖派头。它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蹄子踢了踢草地,接着向前走来。鲍曼此刻正将“帽子”上的“耳朵”直直地指向那匹黑马。那马似乎明白了“耳语”的含义———“你可以相信我。”鲍曼走上前去,轻轻抚摸着那匹黑马的马鬃……接着,鲍曼把“耳朵”的位置调整了一下,一只朝前,一只向后,表示“我想和你一起玩耍,我很温柔”。黑马看来理解了,它靠得更近,闻了闻鲍曼的衣服,然后朝马群扬了扬头。这时,一匹小马驹离开了马群,踱到了鲍曼的身边,围观者顿时目瞪口呆。
如今,鲍曼称她已总结出了自己所知晓的马的语言,准备编撰出版一本“马语”词汇表。她还为自己的“马语器”申请了专利,表示将在时机成熟时批量生产,使所有爱马的人都能享受与马儿“互诉衷肠”的快乐。
人与黑猩猩的对话
近些年来,美国科学家们采用聋哑人手势语、塑料片符号,甚至计算机键盘等方法进行新的实验,结果表明,猩猩也能与人交谈。它们能把学过的词用于不同的对象,如黑猩猩先学会了“开门”的手势语后,就能把它应用到一切关着的容器上,如冰箱、碗柜、抽屉、盒子、公文皮包等。它学会手势语“更多”这个词后,就用它要求训练者更多地与它玩,吃饭时如想要添食,就自动地做这种手势。此外,它们还能把两个学过的手势语组合起来,如用学过的“水”、“鸟”两个手势语连在一起,表示它第一次见到的池塘里的鸭子;用“黄色的”、“苹果”连在一起表示从未见过的桔子;还会用“白色”、“虎”表示斑马;用“眼睛”、“帽子”表示假面具;用“石头”、“饼”表示一种很硬的点心,等等。
对黑猩猩能辨认和理解一些简单句子的研究,也使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已具有了思维及类比推理的萌芽因素。如当学者向它提出“苹果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时,它会挑出表示“红的”、“圆的”和“不如葡萄好吃”的塑料片来回答,甚至当人用塑料片表示“把香蕉放进桶里”、“把苹果放到盘里”时,它也能按命令完成。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表明,黑猩猩在特别的人工环境和作出巨大努力下,能具备与人用“语言”相互沟通的神奇能力。
人与狗的对话
人与狗之间也是可以用奇妙的“语言”来交流的。英国一位动物学家为了研究人与狗的对话,常常光临国家某警犬部观察、分析。起初,当他刚跨进警犬部院子时,就有一群狗狂吠着迎上来,它们边吼边嗅,一步步向动物学家逼近,这位动物学家连连后退。在这危难之时,他突发奇想:“狗是通人性的,如果我做一些自然和蔼的举动,是不是能使它们平静下来?”动物学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停在原地,半蹲着,张开双臂,好似告诉警犬们“我不会伤害你们的,来吧!”这时,原来向他进攻的警犬停止了前进,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只灰色的狗摇摆着尾巴向动物学家臂中跑去,动物学家轻柔地抚摸着灰狗的茸毛。灰狗用它坚硬的爪子攀在动物学家的腿上,眼睛里满是友善。周围的狗目睹此景,纷纷后退,不再攻击。
经过多年的观察,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掌握了狗的交流语言。他认为,狗吠不是为了威吓人,只不过是一种警告,提醒狗群中的其他成员和它的主人:“有陌生的事发生了,要警惕!”相反,狗在攻击和逃跑时是无声的,如欲凶猛的侵犯就直接冲向你、咬你。狗的吠叫实际上是受挫的表示,即使是最富敌意的狗,通常也有点胆怯。牙齿露在外面咆哮,是恐惧之极的表现。当恐惧开始占上风时,低沉的怒吠和咆哮交替进行。它所传递的信号是:“我想攻击你(低沉怒吠),但是我将召唤别的狗来帮忙(咆哮)。”吠叫的狗通常不敢咬人。
很多人认为狗摇尾巴是善意的表示,事实不是这样,而狗摇尾巴表示愤怒的看法也不正确。在不少状态下狗会摇尾巴,当它饥饿时,要表示友好时,攻击想停留下来时,或因恐惧急着想离开时,都会摇尾巴,但是较难以区分。懂得了狗的交流语言,日常生活中人与狗就能更加和睦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