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列出了五项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其中“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一项中提出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从政府支持、传媒宣传、学校教育以及舞台展演入手,并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推广等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034-0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随着所处环境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中得到创新,同时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作力的尊重。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及其唱法作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和“魂”,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代表的机构,在全国各地为抢救和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艺术家、学者也为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我国音乐艺术文化的阵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多管齐下。一是政府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中提出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等。相信有了政府的支持,非物质文化保护便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二是传播媒介的大力宣传。如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由于加入了原生态民歌的比赛内容,使全国许多观众了解并喜欢上了原生态音乐。三是教育。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等活动,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舞台展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除了博物馆式的,供大家参观、鉴赏的方式外,就是舞台展示,如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等。此外社会各界群众的体验、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特别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对灾区文化特别是羌族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高度赞誉。自2010年4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我院挂牌成立以来,我们更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相关工作,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音乐教育体系。为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我们有责任思考和研究一系列的课题:原生态文化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在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中有何意义?艺术院校又该怎样在保护、传承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贡献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以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现今的艺术院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担忧:“目前全国700多所音乐学院或音乐系都进行的是统一规范的教学”。如在表演专业中,产业教育模式批量生产出来的“罐头歌手”、“罐头乐手”成天唱的、弹的都是缺乏真情的歌曲,这种感受不到音乐之美的表演,其艺术价值何在?如今艺术院校日渐强调技术,使学生偏离了体验音乐之美的轨迹,这就完全背离了音乐艺术的价值,更背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导致大量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学校开设的相关音乐课程。近来,有些音乐教育家惊呼:“我们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而我们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音乐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原生态文化在21世纪的逐渐兴起,是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传统的自我认同,是各民族对自己根性文化的尊重,也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价值观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它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十分深远。原生态音乐相对远离现代工业文明,同时具备了原生态“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的特点,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了原生态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强民族艺术认同感,传承和保留民族音乐基因,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使艺术回归本真。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一直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坚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学校,开设“羌藏歌舞”专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切实将其融入艺术教学之中,使学生接触、感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之初,我们就邀请了牟国良、杨正文、曾维益等知名学者,不定期地来学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2010年,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还成功举办了“2010(第六届)四川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暨四川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为省内各高等院校学生提供了将传统文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机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音乐艺术院校拥有科研和人才优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始终把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理念放在重要位置。以往我们对原生态音乐的记录,往往采用记谱的方法,把原生态音乐记录下来以后,最原始的音响就被遗忘。这样的做法造成了两个弊端:第一,我们的记谱往往不能“忠实”地将复杂的原生态音乐完整记录;第二,我们的普通听众也很少能够通过记谱来感受原生态音乐。杨荫浏先生对《二泉映月》的保护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在保护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并没有马上记谱,而是“先将音响及时的交给中国唱片公司制成了唱片”,使《二泉映月》在全国各地播放,深入人心。可以说,没有杨荫浏,就没有“瞎子阿炳”的这首传世之曲。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始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自2008年成立“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后,创作了羌族歌曲《五月的芸芸鞋》(女声独唱与乐队)等多首歌曲,收集、采录原生态民歌几十余首;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羌族与白马藏族民俗艺术品的保护与开发》;此外,学院正在筹建羌族工艺陶厂。与此同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各种相关活动。
如今,录音、录像、照相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对记录原生态文化大有助益,然而这样的产业化流程似乎又与原生态音乐的特性相悖。怎样才能还原原生态音乐的本来面貌,怎样才能保存到原生态音乐“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的特点等,都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更新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理念来实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特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借助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也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而言,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还在考虑如何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挖掘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鲜活的载体,才能使原生态音乐文化不断发展。
2010年,由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龚珍旭董事长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讲义》初稿已经印刷成册,开始在学院相关专业进行试讲,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耿纪朋秘书长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已正式出版,并作为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的教材,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此外,《西南少数民族丛书——色尔藏族》、《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也即将出版。下一步,我们还将邀请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亲临校园。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如今,大量民间歌曲、音乐、舞蹈等都被挖掘整理出来,被广泛传播,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从而增强了社会各界了解、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然而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挖掘和推广原生态音乐文化,我们都要忠实于原生态音乐文化本身的自然质朴的特质。
2003年,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像》在云南省首演,之后在国内外巡演,获得海内外观众的极高评价。它是“原生态”艺术表演产业化推广的成功典范,也是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彩展现。同样是在2003年,一场演出颠覆了人们对艺术舞台的固有想象和定义,这就是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张艺谋在阳朔风光秀丽的漓江水域上以12座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不仅涵盖了漓江山水,更囊括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华。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场演出的革命、一场视觉的革命。《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在轰动之余,更带动了广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原生态艺术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时间各地争相邀请张艺谋,希望与“印象”来一次亲密接触,以推广自身独特的文化,从而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后来的《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武隆》陆续在摆脱传统舞台束缚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将艺术表演复原为展现民众生活本身,即努力再现当地的原生态文化。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维护原生态文化的原始风貌,保持原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近几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全院各系各专业师生先后深入平武、绵竹、江油、广汉等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四川、绵阳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做了一系列工作。学院还主办了“嫘祖文化研讨会”,承办了“文昌文化与洞经音乐研讨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也注重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在学院周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目前还在积极筹备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将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中国原生态艺术馆、文字园主题公园等,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文化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表述与描写,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和文化传统的精神命脉。就如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原生态音乐是大地的声音,更是老百姓心灵的声音”。随着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日趋提升,原生态音乐文化也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同,我们对原生态文化的思考和讨论将随着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深入!以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息!
责任编辑:郭爽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aking Mianyang Art Academy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an Example
Yong Dunqu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plan Outline, “ Giving support to key national cultural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al spots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aspects of government support, media’s publicity , education and exhibition performance , moreover, he also addresses topic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sprea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aking Mianyang Art Academy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imitive songs Mianyang Art Academy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protection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歌;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034-0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随着所处环境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中得到创新,同时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作力的尊重。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及其唱法作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和“魂”,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代表的机构,在全国各地为抢救和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艺术家、学者也为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我国音乐艺术文化的阵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多管齐下。一是政府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中提出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等。相信有了政府的支持,非物质文化保护便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二是传播媒介的大力宣传。如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由于加入了原生态民歌的比赛内容,使全国许多观众了解并喜欢上了原生态音乐。三是教育。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等活动,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舞台展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除了博物馆式的,供大家参观、鉴赏的方式外,就是舞台展示,如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等。此外社会各界群众的体验、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特别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对灾区文化特别是羌族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高度赞誉。自2010年4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我院挂牌成立以来,我们更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相关工作,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音乐教育体系。为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我们有责任思考和研究一系列的课题:原生态文化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在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中有何意义?艺术院校又该怎样在保护、传承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贡献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以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现今的艺术院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担忧:“目前全国700多所音乐学院或音乐系都进行的是统一规范的教学”。如在表演专业中,产业教育模式批量生产出来的“罐头歌手”、“罐头乐手”成天唱的、弹的都是缺乏真情的歌曲,这种感受不到音乐之美的表演,其艺术价值何在?如今艺术院校日渐强调技术,使学生偏离了体验音乐之美的轨迹,这就完全背离了音乐艺术的价值,更背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导致大量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学校开设的相关音乐课程。近来,有些音乐教育家惊呼:“我们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而我们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音乐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原生态文化在21世纪的逐渐兴起,是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传统的自我认同,是各民族对自己根性文化的尊重,也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价值观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它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十分深远。原生态音乐相对远离现代工业文明,同时具备了原生态“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的特点,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了原生态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强民族艺术认同感,传承和保留民族音乐基因,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使艺术回归本真。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一直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坚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学校,开设“羌藏歌舞”专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切实将其融入艺术教学之中,使学生接触、感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之初,我们就邀请了牟国良、杨正文、曾维益等知名学者,不定期地来学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2010年,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还成功举办了“2010(第六届)四川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暨四川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为省内各高等院校学生提供了将传统文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机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音乐艺术院校拥有科研和人才优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始终把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理念放在重要位置。以往我们对原生态音乐的记录,往往采用记谱的方法,把原生态音乐记录下来以后,最原始的音响就被遗忘。这样的做法造成了两个弊端:第一,我们的记谱往往不能“忠实”地将复杂的原生态音乐完整记录;第二,我们的普通听众也很少能够通过记谱来感受原生态音乐。杨荫浏先生对《二泉映月》的保护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在保护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并没有马上记谱,而是“先将音响及时的交给中国唱片公司制成了唱片”,使《二泉映月》在全国各地播放,深入人心。可以说,没有杨荫浏,就没有“瞎子阿炳”的这首传世之曲。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始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自2008年成立“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后,创作了羌族歌曲《五月的芸芸鞋》(女声独唱与乐队)等多首歌曲,收集、采录原生态民歌几十余首;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羌族与白马藏族民俗艺术品的保护与开发》;此外,学院正在筹建羌族工艺陶厂。与此同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各种相关活动。
如今,录音、录像、照相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对记录原生态文化大有助益,然而这样的产业化流程似乎又与原生态音乐的特性相悖。怎样才能还原原生态音乐的本来面貌,怎样才能保存到原生态音乐“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的特点等,都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更新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理念来实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特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借助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也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而言,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还在考虑如何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挖掘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鲜活的载体,才能使原生态音乐文化不断发展。
2010年,由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龚珍旭董事长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讲义》初稿已经印刷成册,开始在学院相关专业进行试讲,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耿纪朋秘书长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已正式出版,并作为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的教材,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此外,《西南少数民族丛书——色尔藏族》、《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也即将出版。下一步,我们还将邀请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亲临校园。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如今,大量民间歌曲、音乐、舞蹈等都被挖掘整理出来,被广泛传播,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从而增强了社会各界了解、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然而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挖掘和推广原生态音乐文化,我们都要忠实于原生态音乐文化本身的自然质朴的特质。
2003年,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像》在云南省首演,之后在国内外巡演,获得海内外观众的极高评价。它是“原生态”艺术表演产业化推广的成功典范,也是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彩展现。同样是在2003年,一场演出颠覆了人们对艺术舞台的固有想象和定义,这就是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张艺谋在阳朔风光秀丽的漓江水域上以12座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不仅涵盖了漓江山水,更囊括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华。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场演出的革命、一场视觉的革命。《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在轰动之余,更带动了广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原生态艺术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时间各地争相邀请张艺谋,希望与“印象”来一次亲密接触,以推广自身独特的文化,从而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后来的《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武隆》陆续在摆脱传统舞台束缚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将艺术表演复原为展现民众生活本身,即努力再现当地的原生态文化。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在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维护原生态文化的原始风貌,保持原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近几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全院各系各专业师生先后深入平武、绵竹、江油、广汉等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四川、绵阳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做了一系列工作。学院还主办了“嫘祖文化研讨会”,承办了“文昌文化与洞经音乐研讨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也注重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在学院周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目前还在积极筹备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将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中国原生态艺术馆、文字园主题公园等,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文化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表述与描写,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和文化传统的精神命脉。就如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原生态音乐是大地的声音,更是老百姓心灵的声音”。随着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日趋提升,原生态音乐文化也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同,我们对原生态文化的思考和讨论将随着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深入!以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息!
责任编辑:郭爽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aking Mianyang Art Academy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an Example
Yong Dunqu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plan Outline, “ Giving support to key national cultural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al spots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aspects of government support, media’s publicity , education and exhibition performance , moreover, he also addresses topic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sprea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aking Mianyang Art Academy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imitive songs Mianyang Art Academy of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