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根据自己在过去两年的社会实践中的观察和访谈,基于自己对课改的认识,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实行中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1.汉旺镇支教心得
2009年,我们随外文学院赴四川绵竹支教队前往汉旺镇的某中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在长达十天的支教中,我们不仅为学校的初中生上了英语课,而且与当地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谈到新课改后使用的人教版教材(Go For It),当地的许多老师反映新教材不如老教材直观,给学生学习、教师使用都造成了困难。比如音标,老教材把每单元所学的重点音标列举出来,还在每个音标底下列出带着个音的单词供学生们学习、掌握。而新教材完全省略了这一部分,使得学生很迷茫,学习音标不知从何下手。此外,教材的编写降低了单元课文的比重,一本几十页的教材竟然找不到一篇长一点的课文,只有很短的对话或者文章,内容显得很分散,没有主题,不利于学生把握单元的重点。
在此之后,我们结合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法、英语教材分析等课程的知识对支教中遇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有了新的认识。谈到音标的问题,新教材省略音标不无道理。过多地教学国际音标会使学生把学习英语的注意力放在抽象的符号上,而忽视单词或语篇本身。过于强调音标,追求读音的准确性会使得学习英语的过程显得死板。事实上,很多的英语单词的读法不止一种,这取决于学习者学的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或者是其他类型;而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的工具,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可以。另外,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套全新的符号体系,如果再学习一套新的国际音标符号体系,则实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将语音教学的重点放在听和说上面,让学生在自然的过程中掌握好单词的读音。当然,当地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们自身英语基础有关。很多老师的发音不够标准,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误导作用。
此外,由于当地的教师多年来用的是老版本的教材,因此对新教材的精神还不能完全领会。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依然在用教老教材的方法去教新教材,所以才出现了上面所说的诸如“没有长一点的课文”、“单元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教单词—将课文—分析句子—讲解知识点—做课后练习”这样的模式中。这样的模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普遍模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法很直观——教师带着学生学单词、学课文、学语法,如同扫盲式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增强自学能力,学生永远只会依赖教师。新的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里提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这些都是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有了这些思想的指导,才能把新课程实施好。然而,当地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像绵竹汉旺这样的县城在全国还有很多,他们都面临共同的问题:缺乏优秀的师资,尤其是缺乏能够很好领会新教材精髓的师资。
2.乌鲁木齐市支教心得
2010年,我们参加了由中国志教基金会支持,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家师范生社团组织的“大爱无疆志教新疆”的大型支教活动。支教地点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是新疆当地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我们支教队前去实践的时候,恰逢新课改实行的第二年,所以学校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到达学校之后,通过和几名高二教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标准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老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打破了学校多年“作息时间”。新课程标准的教材的难度普遍偏低,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而且,新教材分两个模块:必修和选修,其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来选取一些内容学习,意在降低学生的负担,体现对个性的尊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所有科目、所有科目的老师都无一例外地从必修的第一册上到选修的最后一册,没有给学生选择的余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教师和学生都担心如果其中某一本书学生不学的话,就可能比学了的同学缺少应试的选择权,因为考题会涉及到选修模块的所有内容,供学生选择。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学完每一册书才能在考试面前更有底气。所以,虽然教材分了必修和选修,但是在学校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是没有所谓的“选修”的。“只要在书上,说不修你也得修啊。”一位老师如是说。可是,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了呢?原因有二,第一,高考没有变,尽管新教材本着“扫除偏难怪知识点”的思想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但是高考基本还是要求知识难度达到以前的难度的。这样一来,课本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许多细碎的知识碎片还需要补充进来——这样实际上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第二,新的教材是在删减原先教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一些新知识的,而根据上述原因可以看出,教学任务实际上是加重了,因为新教材的教授过程实际包含了原先老教材的全部和新教材的新知识点,这为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学生的任务加重还不止这些。因为新课标还制定了选修课供学生修,比如文学欣赏、心理学入门、第二外语等。当然,由于新师大附中这所名校有诸多的师资,加之校长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在名目繁多的选修课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来修。学校能如此重视并落实新课改的工作,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然而,学生普遍反映:“不想修那么多的选修课,高考压力太大了。”“还不如像以前那样呢。”……抱怨声不少。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的领导也表示很无奈:“可是规定下了,我们只能照做啊。”因此,可以看出,新课改遭遇的障碍除了师资之外,还有高考制度。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改的实施就只会是换汤不换药。高考还考那么多、那么难,教学过程就不会轻松;高考的考查还是看分数,学生和教师就不会把心思花在素质教育上面,所谓的“提高实践能力、拓宽视野”也只是一句空话。
三、反思
汉旺中学的例子使人看见了教师肩负责任之重大。正如一位基层教师所说:“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当教材换了之后,如果教师不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转变,是适应不了这种变化的,这将与国家推行的新政策背道而驰。给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强校本培训,举办新课程讲座等才能使教师形成一种意识,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此外,也不能太责怪教师,因为应试教育的背后其实是多年不曾改变的人才观。有的基层教师不禁问:“学校教育到底谁说了算?”现在教育局的检查、评估数不胜数,让许多的教师身心俱疲,难以应付;更多的是评估中的刚性的细则和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让一线教师感觉无所适从。教师始终是戴着枷锁在新课改的舞台上表演的,所以举步维艰,处在改革和求稳的夹缝之间。所以,新课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关乎学生,关乎教师,关乎教师,而且需要教育部门在政策、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方面进行大力改革——这并不意味着得下一记猛药,一两年就让教育的局面焕然一新。教改不比修楼房,楼房可以拆了再建,而教改要一边拆除废旧砖墙或支柱,一边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新的,所以难度大、历时久,需要国家政策和各个学校之间默契配合。
新师大附中师生压力大的例子不禁使人想起了多年前的“减负”风波,当时“减负”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在江苏省,压抑已久的学生终于跳了出来,极力支持国家的新政策,呼吁“减负”,呼吁全面发展,呼吁素质教育。但是,一年后,首先站出来对“减负”投反对票的居然又是学生。学生们纷纷抱怨“减负”的结果是他们缺少了学习的时间,而高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他们成了“减负”的牺牲品。家长也对此非常不满,甚至还想投诉学校不履行责任,放任学生堕落,荒废大好的学习时光。所以,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年的“减负”政策就这么草草收场了。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课程的改革不能仅仅改革课程本身,如果相应的考试评价体系等不作出相应的变化,实施过程就会发生扭曲。
总之,教改之路的第一步虽已迈出,但是放眼全国,各地实施的现状让人有喜有忧。原因很多,发达地区的学校需要的是政策的支持和机制的深入改革;偏远地区的学校额外还需要良好的师资,去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学校和课堂,使它深入人心。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课程改革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但是,好在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大的趋势必然是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推翻原有的陈旧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贾瑞兰.一个教育基层工作者的呼声——新课程改革中让我迷惑的几点[J].内蒙古教育,2011,(03):14-15.
[3]李安春.论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命题的结合点对教学实践的指导[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32):59-60.
[4]欧阳有遐.浅谈课程改革后高考命题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47.
[5]付军.小学生先学国际音标不好[J].四川教育,2001,(01):4.
[6]朱妍.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3):150.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根据自己在过去两年的社会实践中的观察和访谈,基于自己对课改的认识,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实行中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1.汉旺镇支教心得
2009年,我们随外文学院赴四川绵竹支教队前往汉旺镇的某中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在长达十天的支教中,我们不仅为学校的初中生上了英语课,而且与当地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谈到新课改后使用的人教版教材(Go For It),当地的许多老师反映新教材不如老教材直观,给学生学习、教师使用都造成了困难。比如音标,老教材把每单元所学的重点音标列举出来,还在每个音标底下列出带着个音的单词供学生们学习、掌握。而新教材完全省略了这一部分,使得学生很迷茫,学习音标不知从何下手。此外,教材的编写降低了单元课文的比重,一本几十页的教材竟然找不到一篇长一点的课文,只有很短的对话或者文章,内容显得很分散,没有主题,不利于学生把握单元的重点。
在此之后,我们结合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法、英语教材分析等课程的知识对支教中遇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有了新的认识。谈到音标的问题,新教材省略音标不无道理。过多地教学国际音标会使学生把学习英语的注意力放在抽象的符号上,而忽视单词或语篇本身。过于强调音标,追求读音的准确性会使得学习英语的过程显得死板。事实上,很多的英语单词的读法不止一种,这取决于学习者学的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或者是其他类型;而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的工具,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可以。另外,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套全新的符号体系,如果再学习一套新的国际音标符号体系,则实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将语音教学的重点放在听和说上面,让学生在自然的过程中掌握好单词的读音。当然,当地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们自身英语基础有关。很多老师的发音不够标准,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误导作用。
此外,由于当地的教师多年来用的是老版本的教材,因此对新教材的精神还不能完全领会。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依然在用教老教材的方法去教新教材,所以才出现了上面所说的诸如“没有长一点的课文”、“单元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教单词—将课文—分析句子—讲解知识点—做课后练习”这样的模式中。这样的模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普遍模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法很直观——教师带着学生学单词、学课文、学语法,如同扫盲式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增强自学能力,学生永远只会依赖教师。新的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里提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这些都是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有了这些思想的指导,才能把新课程实施好。然而,当地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像绵竹汉旺这样的县城在全国还有很多,他们都面临共同的问题:缺乏优秀的师资,尤其是缺乏能够很好领会新教材精髓的师资。
2.乌鲁木齐市支教心得
2010年,我们参加了由中国志教基金会支持,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家师范生社团组织的“大爱无疆志教新疆”的大型支教活动。支教地点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是新疆当地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我们支教队前去实践的时候,恰逢新课改实行的第二年,所以学校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到达学校之后,通过和几名高二教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标准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老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打破了学校多年“作息时间”。新课程标准的教材的难度普遍偏低,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而且,新教材分两个模块:必修和选修,其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来选取一些内容学习,意在降低学生的负担,体现对个性的尊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所有科目、所有科目的老师都无一例外地从必修的第一册上到选修的最后一册,没有给学生选择的余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教师和学生都担心如果其中某一本书学生不学的话,就可能比学了的同学缺少应试的选择权,因为考题会涉及到选修模块的所有内容,供学生选择。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学完每一册书才能在考试面前更有底气。所以,虽然教材分了必修和选修,但是在学校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是没有所谓的“选修”的。“只要在书上,说不修你也得修啊。”一位老师如是说。可是,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了呢?原因有二,第一,高考没有变,尽管新教材本着“扫除偏难怪知识点”的思想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但是高考基本还是要求知识难度达到以前的难度的。这样一来,课本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许多细碎的知识碎片还需要补充进来——这样实际上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第二,新的教材是在删减原先教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一些新知识的,而根据上述原因可以看出,教学任务实际上是加重了,因为新教材的教授过程实际包含了原先老教材的全部和新教材的新知识点,这为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学生的任务加重还不止这些。因为新课标还制定了选修课供学生修,比如文学欣赏、心理学入门、第二外语等。当然,由于新师大附中这所名校有诸多的师资,加之校长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在名目繁多的选修课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来修。学校能如此重视并落实新课改的工作,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然而,学生普遍反映:“不想修那么多的选修课,高考压力太大了。”“还不如像以前那样呢。”……抱怨声不少。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的领导也表示很无奈:“可是规定下了,我们只能照做啊。”因此,可以看出,新课改遭遇的障碍除了师资之外,还有高考制度。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改的实施就只会是换汤不换药。高考还考那么多、那么难,教学过程就不会轻松;高考的考查还是看分数,学生和教师就不会把心思花在素质教育上面,所谓的“提高实践能力、拓宽视野”也只是一句空话。
三、反思
汉旺中学的例子使人看见了教师肩负责任之重大。正如一位基层教师所说:“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当教材换了之后,如果教师不经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转变,是适应不了这种变化的,这将与国家推行的新政策背道而驰。给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强校本培训,举办新课程讲座等才能使教师形成一种意识,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此外,也不能太责怪教师,因为应试教育的背后其实是多年不曾改变的人才观。有的基层教师不禁问:“学校教育到底谁说了算?”现在教育局的检查、评估数不胜数,让许多的教师身心俱疲,难以应付;更多的是评估中的刚性的细则和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让一线教师感觉无所适从。教师始终是戴着枷锁在新课改的舞台上表演的,所以举步维艰,处在改革和求稳的夹缝之间。所以,新课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关乎学生,关乎教师,关乎教师,而且需要教育部门在政策、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方面进行大力改革——这并不意味着得下一记猛药,一两年就让教育的局面焕然一新。教改不比修楼房,楼房可以拆了再建,而教改要一边拆除废旧砖墙或支柱,一边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新的,所以难度大、历时久,需要国家政策和各个学校之间默契配合。
新师大附中师生压力大的例子不禁使人想起了多年前的“减负”风波,当时“减负”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在江苏省,压抑已久的学生终于跳了出来,极力支持国家的新政策,呼吁“减负”,呼吁全面发展,呼吁素质教育。但是,一年后,首先站出来对“减负”投反对票的居然又是学生。学生们纷纷抱怨“减负”的结果是他们缺少了学习的时间,而高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他们成了“减负”的牺牲品。家长也对此非常不满,甚至还想投诉学校不履行责任,放任学生堕落,荒废大好的学习时光。所以,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年的“减负”政策就这么草草收场了。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课程的改革不能仅仅改革课程本身,如果相应的考试评价体系等不作出相应的变化,实施过程就会发生扭曲。
总之,教改之路的第一步虽已迈出,但是放眼全国,各地实施的现状让人有喜有忧。原因很多,发达地区的学校需要的是政策的支持和机制的深入改革;偏远地区的学校额外还需要良好的师资,去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学校和课堂,使它深入人心。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课程改革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但是,好在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大的趋势必然是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推翻原有的陈旧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贾瑞兰.一个教育基层工作者的呼声——新课程改革中让我迷惑的几点[J].内蒙古教育,2011,(03):14-15.
[3]李安春.论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命题的结合点对教学实践的指导[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32):59-60.
[4]欧阳有遐.浅谈课程改革后高考命题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47.
[5]付军.小学生先学国际音标不好[J].四川教育,2001,(01):4.
[6]朱妍.浅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