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代文学瑰宝中,爱国情怀永远是一个鲜活的话题。唐朝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从盛到衰,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初唐诗人大多游历山河,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寄情于山水之间。盛唐时期的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图强,报效祖国。随着统治者的逐渐走向昏庸,“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变得动荡不堪,黎民百姓的生活颠沛流离,诗人忧虑情绪日渐端倪。中唐晚唐时期的经济政治逐渐走向衰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更加与日俱增。唐诗的爱国诗篇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研究唐诗的爱国情怀,目的是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指引着人们寻求精神的家园,履行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热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关键词:爱国情怀;大好河山;报效国家;忧国忧民;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0-0011-03
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植根于其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元散曲,都在各个时代独领风骚。而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唐诗更是诗词创作的巅峰。其中爱国诗伴随着唐朝的历史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爱国情怀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别样的味道。唐朝初期的经济发展快,百姓安居乐业。诗人们满怀抱负,寄情山水。盛唐时期的发展则是高低不平,前期十分鼎盛,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图强,报效祖国。中后期局势开始动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更加与日俱增。爱国情怀多表现为忧国忧民、弃笔从戎报效祖国。历史的多变性促使唐诗的爱国情怀精彩纷呈,展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文学巨匠,如王勃、李白、杜甫、王昌龄、李贺、李商隐、杜牧等,涌現出大气磅礴的山水诗、忧国忧民的悲壮诗、气概豪放的边塞诗等。让我们重新翻开唐诗的爱国篇,聆听先人热爱祖国的低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叩击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1寄情于山水的爱国情怀
脍炙人口的《钱塘江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写的一篇七言律诗。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早春一边散步,一边游览西湖的明媚风光,作者用移步换景法写出了典型的江南西湖的曼妙姿容,用莺歌燕舞呈现了春天的生活。作者用主观感情“行不足”来诉说在欣赏西湖醉人风光,正如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的那个灵魂里”。正是对生命满腔热情所感染,表达对家乡美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字里行间之中感受到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唐诗中不能缺少的一位名人李白,他处于盛唐时期,当时百姓安居乐业。李白早年游历山水,25岁以后十年内,他又游历到长江,黄河下游的很多个地方,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奠定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也是借山水诗来抒发对于国家的热爱情怀。如《蛾眉山月歌》中写下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让我们看到诗人乘小船从顺溪流而下,月在江水上陪伴他。一路有高山遮住,秀美的景象和幽深的意境令人向往。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给我们呈现了长江一往无前的气势,巨浪滔天,无畏向前。高山峻岭也阻碍不了长江前进的脚步,只好断开让路。在诗中,我们可以体会诗人的豪气冲天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在《望庐山瀑布》中也写下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热爱山河壮志豪情的一面;在《望岳》中诗人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雄姿。还有王维的诗作,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以素雅的笔墨描写了汉江周围壮丽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长官功绩之意,歌颂盛世之下的太平,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孟浩然在自己的诗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也写下了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
2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从唐朝开国,初唐国力强盛,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后于690年建立周国,女主政治达到高峰。直到705年唐朝得以恢复,后到唐玄宗继位。这一段历史时期,政治上的波澜不断,但百姓还是生活平稳,依旧安居乐业。初唐时期的爱国诗歌,有的是少年壮志的爱国情怀,有的是诗人仕途上的报国,形式多种多样。
2.1送别诗中抒发壮志豪情的爱国情怀
初唐时期,王勃年少成名,写下了送别友人的千古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虽然是一首离别诗,但离别并不伤感,而是王勃对于挚友真挚的劝慰和共勉,乐观进取、勇往无前,去迎接新生活,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志趣、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骆宾王曾写下这样一首诗《于易水送人》,第一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用荆轲发冲冠来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荆轲的敬慕之情。第二句的“昔时人已没,今日犹水寒”则是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可见所送之人,是自己肝胆相照的挚友,在分别之时只能向自己的好友诉说自己的境遇不平,对武氏集团统治的不满,要为复兴李氏唐朝做出一番贡献。
2.2思明君,渴望施展才华,实现远大的理想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最典型的描写怀才不遇知识分子的诗篇。作者登台远望,只见茫茫宇宙,天地悠悠,自己孤独地站着。前面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一去不复返,后来的贤明君王也见不到了。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心情非常苦闷,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苦闷彷徨正是他壮志难酬,想为国家出力,英雄无用武之地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作者眷念明君,渴望被召见,但命运多舛,这不仅仅与他的功名利禄相联系,也包含了少年壮志,报国济世的爱国情怀,实现人生的价值。
2.3对唐朝英明君主的赞颂,有辅助明君,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
杜牧曾在诗作《感怀诗》中极力赞颂唐太宗,顺应民意,以文德治天下的英明举措。他也在这首诗之中赞颂平定藩部有功的唐宪宗,对于安史之乱痛心疾首,对于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结果深感忧虑。杜甫的《奉赠韦丞长二十二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可以与历史上的明君尧舜一样,明达事理,爱民如子的君王,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实现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3渴望和平,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最出名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以汉代为背景,所写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用来展示民族的自信心,作品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频繁的边塞战争,也让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誓死保家卫国的壮举表现王昌龄忧国忧民爱国情怀。
岑参,在边塞戎马十年,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用“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所写下边塞将士的苦难重重也要保家卫国的情怀。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用“风”“寒”极写边塞的苦寒之地,来衬托将士的不易。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也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虽然以叙事写寒冷为主,但文气豪迈,真实感人,身临其境,让读者更加感动于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下了《闻军官收复河南河北》,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诗人初听收复了蓟北眼泪落下来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妻儿的愁云已消散,收拾起了诗书高兴异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大好的时光里纵声高歌,畅快饮酒,快点回家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通过地点的转换表现归乡心切。这首诗表示诗人听闻收复的欣喜若狂的状态,一改沉郁诗风,展现了对于国家的深情爱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4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杜甫,他所在的时代已经是盛唐末期,皇帝不理政事,奸臣掌权,使他对唐朝的统治者感到担忧。“安史之乱”后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时事造就了他的忧国忧民现实主义诗风,不仅为国担忧,更是不惜牺牲的伟大愛国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春望》是杜甫最著名的一首爱国诗,诗的一开头描写了山河依旧,国都沦陷,从前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不由得感叹。诗中的一个“破”字和“深”字又令人心惊肉跳、满目凄凉。第三句又写了战火久长,一封家书对将士有多重要呀。最后一句,描写了作者忧心忡忡,青丝变白发,稀少得系不住,诗人内心的悲凉和焦灼淋淋尽致地表达出来,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首诗从一家人住在茅屋里,天降急雨而忧愁,后上升到忧国忧民。如果能住到舒适宽敞的房子,庇护天下读书人让他们能快乐生活,尽显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此外晚唐诗人敢于直视社会现实,批判的骄奢淫逸。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作者虽然感叹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也对李隆基皇帝沉迷于儿女私情,荒废国事的批判,这种忧国忧民之情达到了一个顶峰。
纵观唐代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无不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祖国是我们成长的家园,是物质利益获得的源头,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们,有国有家;国破家亡,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我们有责任守卫自己的家园。学习唐诗,感受先人的爱国情怀,接受前人指引我们的道路,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实现民族的复兴之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我们实现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勇往直前,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
关键词:爱国情怀;大好河山;报效国家;忧国忧民;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0-0011-03
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植根于其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元散曲,都在各个时代独领风骚。而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唐诗更是诗词创作的巅峰。其中爱国诗伴随着唐朝的历史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爱国情怀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别样的味道。唐朝初期的经济发展快,百姓安居乐业。诗人们满怀抱负,寄情山水。盛唐时期的发展则是高低不平,前期十分鼎盛,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图强,报效祖国。中后期局势开始动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更加与日俱增。爱国情怀多表现为忧国忧民、弃笔从戎报效祖国。历史的多变性促使唐诗的爱国情怀精彩纷呈,展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文学巨匠,如王勃、李白、杜甫、王昌龄、李贺、李商隐、杜牧等,涌現出大气磅礴的山水诗、忧国忧民的悲壮诗、气概豪放的边塞诗等。让我们重新翻开唐诗的爱国篇,聆听先人热爱祖国的低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叩击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1寄情于山水的爱国情怀
脍炙人口的《钱塘江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写的一篇七言律诗。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早春一边散步,一边游览西湖的明媚风光,作者用移步换景法写出了典型的江南西湖的曼妙姿容,用莺歌燕舞呈现了春天的生活。作者用主观感情“行不足”来诉说在欣赏西湖醉人风光,正如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的那个灵魂里”。正是对生命满腔热情所感染,表达对家乡美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字里行间之中感受到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唐诗中不能缺少的一位名人李白,他处于盛唐时期,当时百姓安居乐业。李白早年游历山水,25岁以后十年内,他又游历到长江,黄河下游的很多个地方,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奠定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也是借山水诗来抒发对于国家的热爱情怀。如《蛾眉山月歌》中写下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让我们看到诗人乘小船从顺溪流而下,月在江水上陪伴他。一路有高山遮住,秀美的景象和幽深的意境令人向往。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给我们呈现了长江一往无前的气势,巨浪滔天,无畏向前。高山峻岭也阻碍不了长江前进的脚步,只好断开让路。在诗中,我们可以体会诗人的豪气冲天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在《望庐山瀑布》中也写下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热爱山河壮志豪情的一面;在《望岳》中诗人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雄姿。还有王维的诗作,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以素雅的笔墨描写了汉江周围壮丽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长官功绩之意,歌颂盛世之下的太平,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孟浩然在自己的诗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也写下了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
2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从唐朝开国,初唐国力强盛,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后于690年建立周国,女主政治达到高峰。直到705年唐朝得以恢复,后到唐玄宗继位。这一段历史时期,政治上的波澜不断,但百姓还是生活平稳,依旧安居乐业。初唐时期的爱国诗歌,有的是少年壮志的爱国情怀,有的是诗人仕途上的报国,形式多种多样。
2.1送别诗中抒发壮志豪情的爱国情怀
初唐时期,王勃年少成名,写下了送别友人的千古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虽然是一首离别诗,但离别并不伤感,而是王勃对于挚友真挚的劝慰和共勉,乐观进取、勇往无前,去迎接新生活,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志趣、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骆宾王曾写下这样一首诗《于易水送人》,第一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用荆轲发冲冠来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荆轲的敬慕之情。第二句的“昔时人已没,今日犹水寒”则是表现了诗人的伤感。“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可见所送之人,是自己肝胆相照的挚友,在分别之时只能向自己的好友诉说自己的境遇不平,对武氏集团统治的不满,要为复兴李氏唐朝做出一番贡献。
2.2思明君,渴望施展才华,实现远大的理想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最典型的描写怀才不遇知识分子的诗篇。作者登台远望,只见茫茫宇宙,天地悠悠,自己孤独地站着。前面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一去不复返,后来的贤明君王也见不到了。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心情非常苦闷,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苦闷彷徨正是他壮志难酬,想为国家出力,英雄无用武之地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作者眷念明君,渴望被召见,但命运多舛,这不仅仅与他的功名利禄相联系,也包含了少年壮志,报国济世的爱国情怀,实现人生的价值。
2.3对唐朝英明君主的赞颂,有辅助明君,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
杜牧曾在诗作《感怀诗》中极力赞颂唐太宗,顺应民意,以文德治天下的英明举措。他也在这首诗之中赞颂平定藩部有功的唐宪宗,对于安史之乱痛心疾首,对于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结果深感忧虑。杜甫的《奉赠韦丞长二十二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可以与历史上的明君尧舜一样,明达事理,爱民如子的君王,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实现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3渴望和平,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最出名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以汉代为背景,所写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用来展示民族的自信心,作品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频繁的边塞战争,也让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誓死保家卫国的壮举表现王昌龄忧国忧民爱国情怀。
岑参,在边塞戎马十年,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用“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所写下边塞将士的苦难重重也要保家卫国的情怀。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用“风”“寒”极写边塞的苦寒之地,来衬托将士的不易。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也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虽然以叙事写寒冷为主,但文气豪迈,真实感人,身临其境,让读者更加感动于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下了《闻军官收复河南河北》,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诗人初听收复了蓟北眼泪落下来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妻儿的愁云已消散,收拾起了诗书高兴异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大好的时光里纵声高歌,畅快饮酒,快点回家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通过地点的转换表现归乡心切。这首诗表示诗人听闻收复的欣喜若狂的状态,一改沉郁诗风,展现了对于国家的深情爱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4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杜甫,他所在的时代已经是盛唐末期,皇帝不理政事,奸臣掌权,使他对唐朝的统治者感到担忧。“安史之乱”后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时事造就了他的忧国忧民现实主义诗风,不仅为国担忧,更是不惜牺牲的伟大愛国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春望》是杜甫最著名的一首爱国诗,诗的一开头描写了山河依旧,国都沦陷,从前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不由得感叹。诗中的一个“破”字和“深”字又令人心惊肉跳、满目凄凉。第三句又写了战火久长,一封家书对将士有多重要呀。最后一句,描写了作者忧心忡忡,青丝变白发,稀少得系不住,诗人内心的悲凉和焦灼淋淋尽致地表达出来,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首诗从一家人住在茅屋里,天降急雨而忧愁,后上升到忧国忧民。如果能住到舒适宽敞的房子,庇护天下读书人让他们能快乐生活,尽显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此外晚唐诗人敢于直视社会现实,批判的骄奢淫逸。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作者虽然感叹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也对李隆基皇帝沉迷于儿女私情,荒废国事的批判,这种忧国忧民之情达到了一个顶峰。
纵观唐代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无不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祖国是我们成长的家园,是物质利益获得的源头,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们,有国有家;国破家亡,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我们有责任守卫自己的家园。学习唐诗,感受先人的爱国情怀,接受前人指引我们的道路,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实现民族的复兴之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我们实现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勇往直前,向着美好的明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