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主题
佐藤学在其著作《教师花传书》中提出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倾听,在他看来,“学会“倾听”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教材的声音、倾听自我的声音。散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往往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读的不深、读的片面是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现象,让语文教师重视文本解读的能力,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这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课堂实录
不久前我参加了市的语文教学比赛,从多次磨课中我逐渐发现文本解读能力对于散文教学的重要性。以下便是比赛课堂的实录,希望以此为课例,谈一谈如何去分析文本,重视语言的品位。
师:老王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这样善良的老王维持生计越来越困难,靠载一位老先生来谋生,并且身体也渐渐出现了问题,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他身体越来越差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读下去。
师:杨绛在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中的对话,来品味一下其中的语言描写。
师:老王之前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这时候又给我们送了什么啊?
生:香油和鸡蛋。
师:这些东西或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非常不起眼的,但在当时的时代中却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东西。香油和鸡蛋可以说是用完了老王一生的积蓄。
师:老王送香油送鸡蛋时,他的身体条件怎么样?
生:很差。
师:哪里看出来身体很差?能不能找一找文中的具体语言。
生: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你能不能从这些句子里给我们抓几个关键词,从这些词中看出老王的身体条件很差?
生:直僵僵、面色死灰、僵尸、白骨、棺材。
师:这些词语都是非常冰冷的、骇人的,对老王当时外貌的描写能够看出他当时是病危状态,其实从后文他去世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是老王临终前。老王是临终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来解决刚刚朗读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到底从这几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有没有同学想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老王临死不忘感恩,表明他知恩图报,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作者认为“他来表示感谢”,表达对我们一家人的深深谢意。
师:你能不能够结合一下文章中具体的一些细节来说明,老王是善良的,是知恩图报的?
生:他只说“我不吃。”语言描写,是老王纯朴善良的表现,当时老王的身体状况很差,香油和鸡蛋对他来说并没有价值,他选择将这些自己仅存的财产留给了作者。
师:简简单单三个字却能够看出老王是真的想要将这些心意给我的,非常朴实的一位劳动者。
生: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师:老王明明白白的说了鸡蛋和香油是“送给我们的”,强调“我不是要钱”,那老王想要的是什么?
生:老王“不要钱”,是带着一颗最纯朴的感恩之心来的,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师:没错,他其实想表达一下对我的谢意,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在死前的前一夜专门来看我,大家觉得在老王心里,我是什么人?是恩人?朋友?还是亲人?
生:亲人。
师:是的,老王将我当做了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像亲人一般的存在。那么面对送香油鸡蛋的老王,我的反应又是什么样呢?同学们找一找这段文字中关于我的描写。
生:“我吃惊地说……”是我内心的害怕,“我强笑”是在掩盖我内心的恐惧,“我给他钱”没有请他进来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对他说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去世的。
师:我”的反应是出于害怕的心理,如果“我”真的将老王当做亲人,会感觉到如此惊恐害怕吗?不会的。老王将我当做了亲人,而我把老王当熟人,当时的作者并没有领会老王此行的意图,因此才会写道“我回屋才感到抱歉”。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才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课例反思
借着这一次市级比赛的契机,以自己亲身磨课的经历来探讨课堂的一个片段,以此来反思自己对于文本的挖掘能力,让自己重视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
第一次磨课我犯的毛病是想要面面俱到,对于文本的分析过于浅薄,并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就是东一脚西一脚的没轻没重,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一点,但却什么都没有讲到关键。在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的磨课中,渐渐地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分析第三个事件(老王送香油鸡蛋)上,重点放在了老王形象的分析上,但这段磨课期中,我的毛病变成了只是停留在表层去理解文本,去读懂文本,却没有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这一毛病在我第四第五次磨课中有所改善,学会了抓住两句老王的语言,一句是“我不吃”,另一句是“我不是要钱”,从具体的语言出发来窥探老王的内心,理解老王的感恩之心。文本解读在不断地磨练中是有所加强的,现在看来自己的解读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才会导致自己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毕竟老师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这些语言背后的人物特点,又怎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呢?
文本分析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是自己在这次比赛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也是自己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进行文本分析,结合相关资料解读出自己的味道,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才能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
佐藤学在其著作《教师花传书》中提出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倾听,在他看来,“学会“倾听”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教材的声音、倾听自我的声音。散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往往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读的不深、读的片面是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现象,让语文教师重视文本解读的能力,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这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课堂实录
不久前我参加了市的语文教学比赛,从多次磨课中我逐渐发现文本解读能力对于散文教学的重要性。以下便是比赛课堂的实录,希望以此为课例,谈一谈如何去分析文本,重视语言的品位。
师:老王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这样善良的老王维持生计越来越困难,靠载一位老先生来谋生,并且身体也渐渐出现了问题,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他身体越来越差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读下去。
师:杨绛在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中的对话,来品味一下其中的语言描写。
师:老王之前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这时候又给我们送了什么啊?
生:香油和鸡蛋。
师:这些东西或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非常不起眼的,但在当时的时代中却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东西。香油和鸡蛋可以说是用完了老王一生的积蓄。
师:老王送香油送鸡蛋时,他的身体条件怎么样?
生:很差。
师:哪里看出来身体很差?能不能找一找文中的具体语言。
生: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你能不能从这些句子里给我们抓几个关键词,从这些词中看出老王的身体条件很差?
生:直僵僵、面色死灰、僵尸、白骨、棺材。
师:这些词语都是非常冰冷的、骇人的,对老王当时外貌的描写能够看出他当时是病危状态,其实从后文他去世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是老王临终前。老王是临终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来解决刚刚朗读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到底从这几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有没有同学想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老王临死不忘感恩,表明他知恩图报,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作者认为“他来表示感谢”,表达对我们一家人的深深谢意。
师:你能不能够结合一下文章中具体的一些细节来说明,老王是善良的,是知恩图报的?
生:他只说“我不吃。”语言描写,是老王纯朴善良的表现,当时老王的身体状况很差,香油和鸡蛋对他来说并没有价值,他选择将这些自己仅存的财产留给了作者。
师:简简单单三个字却能够看出老王是真的想要将这些心意给我的,非常朴实的一位劳动者。
生: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师:老王明明白白的说了鸡蛋和香油是“送给我们的”,强调“我不是要钱”,那老王想要的是什么?
生:老王“不要钱”,是带着一颗最纯朴的感恩之心来的,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师:没错,他其实想表达一下对我的谢意,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在死前的前一夜专门来看我,大家觉得在老王心里,我是什么人?是恩人?朋友?还是亲人?
生:亲人。
师:是的,老王将我当做了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像亲人一般的存在。那么面对送香油鸡蛋的老王,我的反应又是什么样呢?同学们找一找这段文字中关于我的描写。
生:“我吃惊地说……”是我内心的害怕,“我强笑”是在掩盖我内心的恐惧,“我给他钱”没有请他进来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对他说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去世的。
师:我”的反应是出于害怕的心理,如果“我”真的将老王当做亲人,会感觉到如此惊恐害怕吗?不会的。老王将我当做了亲人,而我把老王当熟人,当时的作者并没有领会老王此行的意图,因此才会写道“我回屋才感到抱歉”。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才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课例反思
借着这一次市级比赛的契机,以自己亲身磨课的经历来探讨课堂的一个片段,以此来反思自己对于文本的挖掘能力,让自己重视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
第一次磨课我犯的毛病是想要面面俱到,对于文本的分析过于浅薄,并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就是东一脚西一脚的没轻没重,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一点,但却什么都没有讲到关键。在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的磨课中,渐渐地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分析第三个事件(老王送香油鸡蛋)上,重点放在了老王形象的分析上,但这段磨课期中,我的毛病变成了只是停留在表层去理解文本,去读懂文本,却没有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这一毛病在我第四第五次磨课中有所改善,学会了抓住两句老王的语言,一句是“我不吃”,另一句是“我不是要钱”,从具体的语言出发来窥探老王的内心,理解老王的感恩之心。文本解读在不断地磨练中是有所加强的,现在看来自己的解读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才会导致自己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毕竟老师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这些语言背后的人物特点,又怎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呢?
文本分析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是自己在这次比赛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也是自己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进行文本分析,结合相关资料解读出自己的味道,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才能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