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的声音——《老王》课例反思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主题
  佐藤学在其著作《教师花传书》中提出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倾听,在他看来,“学会“倾听”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教材的声音、倾听自我的声音。散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往往是对于文本的分析,读的不深、读的片面是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现象,让语文教师重视文本解读的能力,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这对于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课堂实录
  不久前我参加了市的语文教学比赛,从多次磨课中我逐渐发现文本解读能力对于散文教学的重要性。以下便是比赛课堂的实录,希望以此为课例,谈一谈如何去分析文本,重视语言的品位。
  师:老王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这样善良的老王维持生计越来越困难,靠载一位老先生来谋生,并且身体也渐渐出现了问题,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他身体越来越差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读下去。
  师:杨绛在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几段文字中的对话,来品味一下其中的语言描写。
  师:老王之前给我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这时候又给我们送了什么啊?
  生:香油和鸡蛋。
  师:这些东西或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非常不起眼的,但在当时的时代中却是用钱也买不到的东西。香油和鸡蛋可以说是用完了老王一生的积蓄。
  师:老王送香油送鸡蛋时,他的身体条件怎么样?
  生:很差。
  师:哪里看出来身体很差?能不能找一找文中的具体语言。
  生: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你能不能从这些句子里给我们抓几个关键词,从这些词中看出老王的身体条件很差?
  生:直僵僵、面色死灰、僵尸、白骨、棺材。
  师:这些词语都是非常冰冷的、骇人的,对老王当时外貌的描写能够看出他当时是病危状态,其实从后文他去世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是老王临终前。老王是临终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来解决刚刚朗读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到底从这几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王?有没有同学想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老王临死不忘感恩,表明他知恩图报,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作者认为“他来表示感谢”,表达对我们一家人的深深谢意。
  师:你能不能够结合一下文章中具体的一些细节来说明,老王是善良的,是知恩图报的?
  生:他只说“我不吃。”语言描写,是老王纯朴善良的表现,当时老王的身体状况很差,香油和鸡蛋对他来说并没有价值,他选择将这些自己仅存的财产留给了作者。
  师:简简单单三个字却能够看出老王是真的想要将这些心意给我的,非常朴实的一位劳动者。
  生: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师:老王明明白白的说了鸡蛋和香油是“送给我们的”,强调“我不是要钱”,那老王想要的是什么?
  生:老王“不要钱”,是带着一颗最纯朴的感恩之心来的,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师:没错,他其实想表达一下对我的谢意,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在死前的前一夜专门来看我,大家觉得在老王心里,我是什么人?是恩人?朋友?还是亲人?
  生:亲人。
  师:是的,老王将我当做了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像亲人一般的存在。那么面对送香油鸡蛋的老王,我的反应又是什么样呢?同学们找一找这段文字中关于我的描写。
  生:“我吃惊地说……”是我内心的害怕,“我强笑”是在掩盖我内心的恐惧,“我给他钱”没有请他进来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对他说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去世的。
  师:我”的反应是出于害怕的心理,如果“我”真的将老王当做亲人,会感觉到如此惊恐害怕吗?不会的。老王将我当做了亲人,而我把老王当熟人,当时的作者并没有领会老王此行的意图,因此才会写道“我回屋才感到抱歉”。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才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课例反思
  借着这一次市级比赛的契机,以自己亲身磨课的经历来探讨课堂的一个片段,以此来反思自己对于文本的挖掘能力,让自己重视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
  第一次磨课我犯的毛病是想要面面俱到,对于文本的分析过于浅薄,并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就是东一脚西一脚的没轻没重,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一点,但却什么都没有讲到关键。在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的磨课中,渐渐地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分析第三个事件(老王送香油鸡蛋)上,重点放在了老王形象的分析上,但这段磨课期中,我的毛病变成了只是停留在表层去理解文本,去读懂文本,却没有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这一毛病在我第四第五次磨课中有所改善,学会了抓住两句老王的语言,一句是“我不吃”,另一句是“我不是要钱”,从具体的语言出发来窥探老王的内心,理解老王的感恩之心。文本解读在不断地磨练中是有所加强的,现在看来自己的解读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才会导致自己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毕竟老师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这些语言背后的人物特点,又怎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呢?
  文本分析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是自己在这次比赛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也是自己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进行文本分析,结合相关资料解读出自己的味道,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才能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
其他文献
“交通运输”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命题多以材料呈现的方式,分析某一交通运输的点、线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在这里选择两个案例,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一般方法。  一、交通运输点的考查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指车站、港口、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节点。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点形成的区位因素和选址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航空港的具体选址从自然因素来看,一般选择在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
学生参与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激励学生的奋发向上的求知欲望来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等,使
【摘要】我校的名著阅读交流课课型,灵活多样地融入了“疑、展、评”教学元素,以“疑”为主导,促使学生深入研读名著读本;以“展”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学习热情;以“评”为主要抓手,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让学生在 “设疑”“解疑”“展示”“展演”“评价”“评比”等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达到对名著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元素;名著阅读;应用探索  为了更好适应新课标,落实
【摘要】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也要着重指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写出更具有理性的文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对立统一理论,掌握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追根溯源探究因果关系,通过预测推算事物发展方向,通过转换视角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拓宽思路。若能掌握这些思辨能力,则学生的作文也能闪烁理性的光辉。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辨能力  《语文课
【编者按】农村教育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它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坚守农村教育阵地,办好农村教育。何伟强老师是茂名市耕耘在乡村教坛众多教师的代表,是坚守农村教育阵地上的一面旗帜。何老师2002年大学毕业后便扎根在农村基层中学——茂名市电白区麻岗中学。在这15年中,他班级管理有方,育人成绩显著;治学严谨,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成绩突出;潜心教研,成果颇丰,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首先应该严于律己,其次是要学会尊重学生、懂得欣赏学生。这样的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园丁,才能让所有祖国的花朵都能沐浴和风雨露,都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爱;正己;班主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那么,教师热爱学生,应怎样做呢?  一、爱学生就要知道“正己”  社会上鱼龙混杂,现实
【摘要】语感是每一个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笔者总结了通过语感在教学中有科学性、有可操作性又有高效性的应用策略。通过徜徉文本,品词品句,运用比较,夯实学生的语感能力,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语感;教学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感体现一个学生语文素质,语感的积累过程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是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
【摘要】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作为语文老师,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坚持抓好“阅读、写作”这两条线,从读写结合,预习引路,注重积累,收集素材,仿写练习,随文练笔,依托活动有效创作,展示优秀相互学习这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摘要】随着我国开拓性发展,与国外交流也是越发频繁,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实用性需求更大,但是我国学校对于学生的英语教学依然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农村的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我国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农村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学方式过于墨守成规,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还是存在欠缺。本文针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分析探讨以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口语能力;教学方式;对策研究  英语现在不止
產业活动类专题几乎年年都考,且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根据背景资料评价某地区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产业发展方向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这些题目的特点是与生活结合紧密,解答这类题需要建立一定的模板,同时也要根据背景材料和生活地理常识突破常模,建立新模。  一、源于课本知识建常模  知识建模是指围绕某一主干知识或地理问题,对大量零散的相关知识点或地理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