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俄罗斯潜入北极海底插国旗,美国破冰船驶往北极测绘海底地图,加拿大在北极举行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丹麦科考小组至北极收集地质数据,挪威学者抵达北极海克尔海岭寻找微生物……似乎一夜之间,位于北冰洋深处的那一片神秘海床引起了多方垂涎。这究竟是为什么?
■ 蓝色圈地运动
自恐龙时代便保存完好的北极海底资源和可能出现的便捷航道,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被束之高阁几十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今被那些想“染指”北极的国家奉为圭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在批准《公约》的十年内,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申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区域的海底开发权,但前提是,必须在地质上证明所申领区域是本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从法律上看,俄罗斯“海底插旗”并无实际意义。俄罗斯科考队下潜北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这条蛇形的海底山脉呈弧形环绕在地球最北端,一头指向俄罗斯,另一头则伸向加拿大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俄罗斯认为,“很有希望将本国大陆架延伸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区域,增加1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与此同时,挪威、加拿大和丹麦已经或正在准备对此提出自己的申请和反诉。甚至连至今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美国,也派出了“希利”号破冰船驶往阿拉斯加北部,绘制海底地图,以便一旦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就提出申请,要求获得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岸基区拥有权。
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随着深海勘探和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石油、可燃冰、锰结核、热液硫化物……越来越多的海底资源被发现被开发。对丰富的海底资源的渴望,对探索生命起源的热情,使得世界各国对海底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正在悄然兴起。
■海底“马铃薯”
科学家指出,“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海底的油气如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一样等待我们去挖掘”。世界水深500米或超过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到2003年,勘探的水深已达3053米。科学家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的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至2002年底,已发现470亿桶。目前,全世界已发现深水油气田328个,已投入开发的有75个;其中,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是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金三角”。到2010年,全球深海原油日产量将达850万桶,年产量约4.3亿吨,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的今天,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在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海底;德国宣称要造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钻探船深入北极勘探;加拿大、丹麦、挪威、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对北冰洋虎视眈眈。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争夺那里的深海石油。谁都明白,石油是维系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能源。只要对石油的需求源源不断,对海底“马铃薯”的争夺就会愈演愈烈。
■未来能源
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其中甲烷占80%~99?郾9%,可直接点燃。由于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对环境的污染比煤、石油和天然气都要小得多,因此被称为“未来能源”。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可燃冰矿藏中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
可燃冰的稳定带处于水深超过500~700米的海底,水越深越稳定。由于这种海底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会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带来海啸、海水毒化等可怕的灾害,所以目前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但世界各国对这种未来能源的追求与争夺却并不亚于石油。
日本已经基本完成对其周边海域的可燃冰的勘探与评估,并成功取得了可燃冰样本,计划在2010年对可燃冰进行商业性试开采。美国已在10个深海地区发现了大规模的可燃冰聚集区,并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将在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德国、中国和印度也都以各种方式进行着可燃冰的调查与勘探。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可燃冰开发技术成熟,一场旷日持久的可燃冰争夺战在所难免。
■自生矿物
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号深海调查船,首先发现了像铺路的卵石一样分布在深海海底的锰结核。据初步调查,每平方米的海底约有60公斤的锰结核。人们曾认为它们的存在,是运载锰矿石的船只沉没在某个海区而发生的偶然现象,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打捞它。直到1959年,美国科学家认真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和储量,它才从深海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国际深海开发的大热门。
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等20多种元素。世界上锰结核储量最多的地区,是北纬6°~20°,西经110°~180°之间的太平洋底。按照目前世界金属消耗水平,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储量,铜可供应600年,镍可供应15000年,锰可供应24000年,钴甚至可供应13万年。不仅如此,锰结核的储量还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在不断增长,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自生矿物”。
■海底“黑烟囱”
热液硫化物受人们关注比锰结核要更晚一些。它主要出现在2000米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上,是一种含有铜、锌、铅、金、银等多种元素的矿产资源。它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缝,受地壳深处热源加热,溶解地壳内的多种金属化合物,再从洋底喷出的烟雾状的喷发物冷凝而成的。
海底“黑烟囱”让科学家兴奋的另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它的周围活跃着一个崭新的生物群落——热水生物。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密度可以与热带雨林相媲美,目前已发现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10个门类500多个种属。其中不仅有长达3米却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还有特殊的瓣鳃类生物等等。它说明,地球上不仅有人们所习惯的在常温和有阳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有光食物链”,而且还存在着依靠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
这种“黑暗食物链”的生存环境,很类似地球早期的极端高温环境。科学家发现,这些生物非常原始,接近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这不禁使人要问:生命是否就起源于“黑烟囱”的周围?虽然,对热液硫化物的探索还谈不上争夺,但谁都明白,对“黑烟囱”的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在生命起源和基因研究中取得先机。因此,世界各国都不甘落后。
■海洋国土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其中包括拥有海域管辖权和资源主权权利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据估计,在这些海域中蕴藏着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的 18.3%~22.5%;天然气资源量6.26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19%~24%。此外,我国沿海还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清洁型能源,其中仅潮汐能就达1.1亿千瓦。
海洋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的食物、矿物和能源都取之于海洋。海上运输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又是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搞好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海洋经济,我们责无旁贷。
■ 蓝色圈地运动
自恐龙时代便保存完好的北极海底资源和可能出现的便捷航道,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被束之高阁几十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今被那些想“染指”北极的国家奉为圭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在批准《公约》的十年内,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申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区域的海底开发权,但前提是,必须在地质上证明所申领区域是本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从法律上看,俄罗斯“海底插旗”并无实际意义。俄罗斯科考队下潜北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这条蛇形的海底山脉呈弧形环绕在地球最北端,一头指向俄罗斯,另一头则伸向加拿大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俄罗斯认为,“很有希望将本国大陆架延伸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区域,增加1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与此同时,挪威、加拿大和丹麦已经或正在准备对此提出自己的申请和反诉。甚至连至今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美国,也派出了“希利”号破冰船驶往阿拉斯加北部,绘制海底地图,以便一旦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就提出申请,要求获得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岸基区拥有权。
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随着深海勘探和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石油、可燃冰、锰结核、热液硫化物……越来越多的海底资源被发现被开发。对丰富的海底资源的渴望,对探索生命起源的热情,使得世界各国对海底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正在悄然兴起。
■海底“马铃薯”
科学家指出,“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海底的油气如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一样等待我们去挖掘”。世界水深500米或超过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到2003年,勘探的水深已达3053米。科学家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的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至2002年底,已发现470亿桶。目前,全世界已发现深水油气田328个,已投入开发的有75个;其中,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是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金三角”。到2010年,全球深海原油日产量将达850万桶,年产量约4.3亿吨,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的今天,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在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海底;德国宣称要造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钻探船深入北极勘探;加拿大、丹麦、挪威、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对北冰洋虎视眈眈。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争夺那里的深海石油。谁都明白,石油是维系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能源。只要对石油的需求源源不断,对海底“马铃薯”的争夺就会愈演愈烈。
■未来能源
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其中甲烷占80%~99?郾9%,可直接点燃。由于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对环境的污染比煤、石油和天然气都要小得多,因此被称为“未来能源”。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可燃冰矿藏中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
可燃冰的稳定带处于水深超过500~700米的海底,水越深越稳定。由于这种海底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会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带来海啸、海水毒化等可怕的灾害,所以目前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但世界各国对这种未来能源的追求与争夺却并不亚于石油。
日本已经基本完成对其周边海域的可燃冰的勘探与评估,并成功取得了可燃冰样本,计划在2010年对可燃冰进行商业性试开采。美国已在10个深海地区发现了大规模的可燃冰聚集区,并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将在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德国、中国和印度也都以各种方式进行着可燃冰的调查与勘探。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可燃冰开发技术成熟,一场旷日持久的可燃冰争夺战在所难免。
■自生矿物
19世纪70年代,英国“挑战”号深海调查船,首先发现了像铺路的卵石一样分布在深海海底的锰结核。据初步调查,每平方米的海底约有60公斤的锰结核。人们曾认为它们的存在,是运载锰矿石的船只沉没在某个海区而发生的偶然现象,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打捞它。直到1959年,美国科学家认真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和储量,它才从深海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国际深海开发的大热门。
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等20多种元素。世界上锰结核储量最多的地区,是北纬6°~20°,西经110°~180°之间的太平洋底。按照目前世界金属消耗水平,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储量,铜可供应600年,镍可供应15000年,锰可供应24000年,钴甚至可供应13万年。不仅如此,锰结核的储量还以每年1000万吨的速度在不断增长,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自生矿物”。
■海底“黑烟囱”
热液硫化物受人们关注比锰结核要更晚一些。它主要出现在2000米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上,是一种含有铜、锌、铅、金、银等多种元素的矿产资源。它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缝,受地壳深处热源加热,溶解地壳内的多种金属化合物,再从洋底喷出的烟雾状的喷发物冷凝而成的。
海底“黑烟囱”让科学家兴奋的另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它的周围活跃着一个崭新的生物群落——热水生物。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密度可以与热带雨林相媲美,目前已发现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10个门类500多个种属。其中不仅有长达3米却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还有特殊的瓣鳃类生物等等。它说明,地球上不仅有人们所习惯的在常温和有阳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有光食物链”,而且还存在着依靠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
这种“黑暗食物链”的生存环境,很类似地球早期的极端高温环境。科学家发现,这些生物非常原始,接近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这不禁使人要问:生命是否就起源于“黑烟囱”的周围?虽然,对热液硫化物的探索还谈不上争夺,但谁都明白,对“黑烟囱”的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在生命起源和基因研究中取得先机。因此,世界各国都不甘落后。
■海洋国土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其中包括拥有海域管辖权和资源主权权利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据估计,在这些海域中蕴藏着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的 18.3%~22.5%;天然气资源量6.26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19%~24%。此外,我国沿海还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清洁型能源,其中仅潮汐能就达1.1亿千瓦。
海洋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的食物、矿物和能源都取之于海洋。海上运输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又是支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搞好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海洋经济,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