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绿草缠绵石碑,
  镀一春之色给清明,
  无声落地的雨,
  成全你衣袂飞扬。
  白马笑你戚戚,
  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草色依旧年年青。
  说起清明,人们难免黯然失魂,可在废名的《清明》小文中却未见断魂之殇,满目尽是厌世者笔下超然的美丽想象。厌世者本未想丢弃生命,他只是对此世的人事与生死皆超脱看待,故而他可以放肆想象。废名在《清明》中为“坟”洗脱了阴森恐怖的传统形象,反而表达了超脱的生死观。在废名的文字中,每个看官被赋予上帝视角,可探就一切变幻,而当你读到最后一句又会恍然惊醒,那拥有上帝视角的只是诗人自己而已。这正是诸君常说的废名文章给人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
  在《清明》开篇,作者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图: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是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
  树深草浅,青绿层叠,石碑伫立在一片生机之中,增添了岁月的色彩,于是单纯的美景更增几分意蕴,因而如同古画。阴天,清明,坟,必然是最易引人恐怖的,可废名却描绘出了这样一番唯美景象,在小说创作中营造出诗境和画境。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借美丽的环境描写驱走了人们关于“坟”的心魔。驱走看官的心魔以后,废名先生就开始自由地畅想:小林自远处走近坟场,看到一片绿色中的两个女孩儿,竟然瞬间感受到了永恒:
  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 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
  叫他站住了,仿佛霎时间面对了永恒。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
  为何绿是一面镜子?为何霎时间面对了永恒?镜子不知挂在何处,只知它映照出了一片绿意和两位美人,镜子是虚幻的,那绿意与美人是真实的吗?当时间凝固在这面镜子中,所见到是瞬间的永恒。永恒何尝是能真正窥见的,只能用心从镜中映照一二罢了。用“镜”做比喻是废名先生最钟爱的,他把时间的永恒喻在镜中,而时间的永恒背后又隐藏了生命永恒。这样的比喻灵感大概是缘自坟场的大环境,坟是生死的交点,亦是时间的临界点,坟外者生,坟内者死,坟外是一个个瞬间,而坟里便是永恒。所以小林说:我想年青死了是长春,我们对了青草,永远是一个青年。
  死后进入坟中,生命回归自然永恒的状态。生死循环是自然之道,生命是宇宙之中的生命,不是一人之生命,所以不必恐惧死亡。青草年年春绿,而年轻的生命进入坟中,便会是个永恒的青年了,至于坟外世界中的生命又是如何更替,皆与他无关了。生死变幻皆是自然,它们并不会相互影响,所以恐惧与留恋实在是不必的。
  “清明”小文中的主人公小林、琴子和细竹,他们三人对于坟是没有恐惧之感的,甚至他们很是喜欢,这种喜欢之情直接反映出废名先生的生死观。文中三哑与他们的一段对话首先表现了三人对于坟的坦然:
  (三哑)站了一会,看他们三个坐地,又道:
  放了炮应该作揖了。
  小林笑: 我是来玩的。
  细竹也对了三哑笑: 你作揖,我们就这样算了。
  试想平常人家面对清明上坟这样的“大事”会是怎样的庄重恭肃呢?可小林和细竹反倒一笑置之,全心付在景致的妙趣上了。尤其到了后面三哑先行回去后,琴子便说了一句“回去吧”,可她依然不起身,坐得很踏实的样子,好像那回去的话只是随口一说,心中仍不愿离开。这里不经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流露出琴子的喜爱。其实任凭景致再美妙有趣,一般人都会因为这里是坟场所在而心生芥蒂,可小林三人却留恋其中,小林更是陶醉地说:谁能平白的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此也,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
  寻常的孩子在坟头嬉闹时大人们必会以敬畏之心阻挠,故而大概少有人回忆起时会津津乐道。而小林之所以能拥有这份豁达,在于废名赋予他坦然的生死观。这种坦然伴随着他的成长,在《桥》中随处可见。如“芭茅”一节中写了小林童年的欢乐时光尽在家家坟。孩子的成长、生命的延续以“坟场”为背景,生死相依于此,显出无限生机。废名将死亡看作平常事,认为那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佛说“缘起性空”,世间万物不过依缘而起,本无自性,所以生生死死哪里是真的存在或毁灭呢?既然由缘起,何必多虑之?缘来则聚,缘尽则散,此后种种属于各自新的开始。又如“钥匙”中有“草岸展开一坟地,大概是古坟一丘,芊芊凝绿”的和谐画面,“坟”在这田园乐土中显出极大的生机,这何尝不是对死亡可带来新的生机的暗示呢?再如,在这篇“清明”小文里,废名借小林的口说出了“‘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因为坟是伴随小林成长,夹杂着无限童年欢情的,所以坟的美丽也增添了人生的美丽。这句话既含诗境又孕禅境,再次向诸位看官传达了超脱坦然的生死观,堪称是废名小说的一大亮点。而文中的最后一句则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象的雨不湿人。
  想象的雨并不湿人,所以何必躲避?死亡是新的开始,所以何必畏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除了“清明”小文,《桥》中多次提到坟与生死,细细品来,生死描繪皆融于诗境、画境和禅境之中。废名眼中的死亡是唯美而蕴含希望的,因此他把视为生死交点的坟比作所有美丽想象的容器。废名欣赏“坟”这个意象,他在《桥》的创作中赋予它诗情禅意,使之充满生机和欢情,但他从不执着于坟内世界,可见先生向来直面生死、超然于心,其心与文方不见桎梏。
  生,有希望之路,
  死,是新的行走,
  坟外之人何必哀歌?
  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唯看草色年年青。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中国当代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传承春节,我们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做了关于“春节”的认知情况抽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春节有基本认知,但也觉得年味渐淡,对春节的认同感有所下降。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认同春节文化,应该通过家庭和社区、学校、传播媒介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春节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春
摘 要: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盲目地以西方诗学为参照系评价中国文论,并不能真正地促进中国文论的发展。因此,论文以王国维的悲剧观说起,探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中的“参照系”的问题,思考中国文论如何在中西诗学的对话中发展自身。  关键词: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悲剧观  作者简介:陈春梅(1992-),女,汉族,广西人,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05
1998年晚春,我刚刚在玉林小区的芳沁街安顿下来,想四处逛逛,熟悉一下环境。闲步来到靠北的一条小街上,梧桐浓荫,感觉很好。忽然看见街角一家店,玻璃橱窗里人头攒动,门前的地上撒满花花绿绿的纸屑,像是酒吧开张。我驻足观望了一会儿,离开了。这就是白夜酒吧给我的第一印象。没想到,一年后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很快还和“老板”成为朋友。再往后没两年,我把家安在了玉林西路上。从此,白夜酒吧不仅是我的去处,还成了我的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我国各大院校不仅仅在学生的教育上很是看重,还有许多对学校有利的发展项目上有所投入,其中有一个自己学校独有的纪念品常常也是增加学校美誉度的一大佳品。高校纪念品不仅是学校间加强交流互赠的礼品,并且是可以弘扬校园时代精神,传播学校教育理念,以及能够拉近学校、老师和学子们关系的一大重要平台。所以,如何设计出一个新颖而又拥有自己学校韵味的校园纪念品,已成为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在
主人:丈夫Aaron Young,当代艺术家,作品由高古轩画廊代理,曾在全球各地展出,并被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太太Laure Heriard Dubreuil,美国买手店Webster创始人,目前已在美国开设5家实体店,并同时经营网店,不论是独一无二的时尚单品还是店铺的室内风格,都令人印象深刻。图为夫妇二人一同站在他们家里的阳台上,俯视整座花园。他们在设计师Christopher
摘 要:以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姐妹篇为素材,探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极富特色的对比讽刺的运用,这些对比主要表现为人物表象与本质的对比、人物自身言行前后的对比、他人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与其人物实质的对比等。  关键词:简·奥斯汀;讽刺艺术;对比;反讽  作者简介:徐傲寒,女,1995年2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本科,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学科教师,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哲学观还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有所论述,特别是他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了具有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即以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基础,在对它进行批判地认识和扬弃中,试图探索异化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品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性认识;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冯鑫(198
高雷,年龄29岁,职业为“聚钱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创始者。  成立“聚钱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苏州为起点,为借贷者和投资者提供包括信用咨询、评估、信贷方案制定等多方面专业的全程信用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  “我要超越马云!”2009年苏州大学历史专业的毕业散伙饭上,一位徐州邳县的80后贫困生高雷宣布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后,被同学们嘲笑了一番。4年后,当高雷再次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时,已经成为苏州一家
摘 要:《女神》这一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标志着旧诗体时代落幕的同时,也标志着现代诗歌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诗歌运动史上的伟大成就全部归功于《女神》的作者郭沫若。郭沫若曾留学于国外,对国外的自由文化、浪漫主义文化以及民主文化十分向往,在这些文化的熏陶下,在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环境,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形式上为现代诗歌带来了方向,更是从思想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严重的批判了旧中国的黑暗和封建,表达了人們对新生
项目名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4年非盟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参加人)项目编号:FMY14-12。  摘 要: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就是儒家思想文化。它不仅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并不断对外传播,在世界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传播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就是孔子学院。截止到今年,孔子学院的总数已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