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拉梢寺大佛造像记考释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梢寺石窟由造像记可知造像人及相关信息,但因题记内容与史料有出入,导致学界在造像时间及人物身份的认识上理解各异。本文通过对相关人物的职爵变化分析,认为记文所载时间无误,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与造像人的意图。尉迟迥秦州刺史的职衔或可补史料记载之不足,大佛的雕造工期也可为该地区石窟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1949—2019)》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敦煌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该著融科学性和前沿性于一体,在对百余年来敦煌学发展历程的梳理、敦煌学理论的建构、敦煌
西夏文《三才杂字》是一部重要的蒙学字书,目前发现有多个版本,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明确了大部分的部类。本文结合前辈学者之前未见的新材料兼相关材料的佐证,明确西夏文《三才杂字》在“杂字一品上天一分”之下“云”、“雪”之间应增加一“雨”类。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西夏语第二人称双数后缀魏tsji2的使用语料,并佐证了人称后缀在句中并非强制出现,以及西夏语中只有第一、二人称单、双、复数后缀,不存在第三人称的人称一致标记,这一点与大多数藏缅语言类似。
内容摘要:敦煌藏经洞发现的22件汉、藏文宅经写卷,弥补了目前唐宋时代同类文献缺失之不足。敦煌藏文本P.3288V《宅经·五姓家宅图等占法抄》与P.T.127V《人姓归属五音经》均系依据汉文本《宅经》编译而成。它们的发现,表明宅经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吐蕃日常生活也有深刻影响,隐喻着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路径,成为唐宋时代汉、藏认同融合历史归宿的
西夏译汉文佛典中存在语义关联的通假字,这批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并非只有语音相同、相近,语义也具有一定联系,分别表现在语法与语用两个方面。语法上的关联性主要和动词的人称呼应与音韵转换以及词性有关,语用上的关联性主要是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现的意义具有差异。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所见正卷立体化莲瓣纹样,以前端作三分弧形且翘起为特征。这种纹样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两京地区极为流行,武周及其以后逐渐减少。而在唐前期的敦煌,正卷立体化莲瓣呈现与两京地区同步发展的态势,自唐前期第二期开始广泛使用,进入唐前期第三期后以瓣代花形式不再流行,多作为卷草中的花瓣或草叶表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宝相花;卷草;正卷立体化莲瓣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
状作为司等僧务管理机构分发大众利的依据,是以寺院为单位,由寺院自己以状文形式具报的本寺应分僧尼的名单.虽然P.2250V与状关系密切,但其应不是状文书,而P.3600中的诸寺状文
孙儒先生的口述史《菩提树下》,既是70年来孙先生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工作的真实记录,又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敦煌研究院70年学术发展的丰富内容.如1950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
宋代笔记数量庞大、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史籍整理、文献研究两个维度。在宋代笔记的整理层面,点校出版的笔记数量明显增多;高质量的点校本为史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出版的笔记整理本不断更新笔记的定义和分类方式,推动“笔记”概念界定和分类朝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但在笔记校订和考证上仍有提升余地。在研究层面,相比文学领域的热烈讨论,宋代笔记的史学价值仍有深入挖掘的空间,其在补史、历史细节、区域史和民族史等方面的意义仍值得关注。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存,其选址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与西夏京畿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代帝陵与都城关系的历时性对比看,西夏陵遵循着4条选址规律,陵城的空间关系为历代最紧密,在以兴庆府为核心的京畿格局中,不仅具有精神象征,还具有生态上的涵养功能、防守上的拱卫功能、交通上的西部门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