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意义,并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把挖掘人的潜能、培育人的精神看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把儿童的教育始终摆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一、创新意识的涵义
“创新”和“创造”是近义词,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其主体都是人,其形成的成果都具备首创性、新颖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特征。二者侧重点不同,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着重指“首创”,是一个具体结果,而创新则强调的是创造的某种社会实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重于宏观影响的结果。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存在.创造本身是一种创新,但不是创新的全部,它是创新的最高层次。
从新颖性和社会意义而言,创新具有层次性,有相对于社会、所属群体和个人之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人都可以创新”。小学生的创新就属于相对他个人和他的同学,或他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讲的。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的对待现实的态度,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一种不满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就数学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言,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裴光亚同志认为,创新意识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创新品质,属于动力系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强调独立思考;三是创新方式,属工作系统,关于问题的一个序列:发现—提出—探索—研究。
从具体操作这个层面讲,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突破思维定势。所谓的“思维定势”也称心向,“它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根据其在思维中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定势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消极的思维会阻碍人的思维。准确地讲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对消极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我们国家是1999年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提出的,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教育”。强调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学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相对于自我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不新创新的过程。创新意识就好比是儿童思维或智力发展的“生长点”,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好比没有商业意识的人难以致富,没有创造欲望的人难以搞发明创造一个道理。有了创新意识,人的思维就像一张开口的网,随时准备捕捉新的信息,接受新的事物,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正是向他们提供养料,使之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抽象思维,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感知、操作实物和具体的模型基础上,使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或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数学题一般都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易养成固定的解题习惯,如:运用如分析、综合、推理、类比等方法解题,长期如此,学生易养成思维惰性,而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解题,除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外,还要运用一些非逻辑性的解题方法,如:直觉、想象、灵感等,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2.注重学生知识经验的拓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数学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都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学生虽小,但在进入教室前,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任人涂抹的一张白纸或任意装灌的容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3.注重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身心和谐自由地发展是学生养成独立人格的条件。独立的人格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条件。无独立人格,人的思想就像套上枷锁,难以有独立的见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匹配,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乐学愿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在小学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不一样的,这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认真考虑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只会得不偿失,阻碍学生的发展,损害学生的健康,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等.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袁中学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C].沈阳:白山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把挖掘人的潜能、培育人的精神看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把儿童的教育始终摆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一、创新意识的涵义
“创新”和“创造”是近义词,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其主体都是人,其形成的成果都具备首创性、新颖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特征。二者侧重点不同,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着重指“首创”,是一个具体结果,而创新则强调的是创造的某种社会实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重于宏观影响的结果。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存在.创造本身是一种创新,但不是创新的全部,它是创新的最高层次。
从新颖性和社会意义而言,创新具有层次性,有相对于社会、所属群体和个人之分。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人都可以创新”。小学生的创新就属于相对他个人和他的同学,或他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讲的。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的对待现实的态度,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一种不满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就数学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言,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裴光亚同志认为,创新意识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创新品质,属于动力系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强调独立思考;三是创新方式,属工作系统,关于问题的一个序列:发现—提出—探索—研究。
从具体操作这个层面讲,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突破思维定势。所谓的“思维定势”也称心向,“它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根据其在思维中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定势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消极的思维会阻碍人的思维。准确地讲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对消极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我们国家是1999年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提出的,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教育”。强调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学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相对于自我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不新创新的过程。创新意识就好比是儿童思维或智力发展的“生长点”,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好比没有商业意识的人难以致富,没有创造欲望的人难以搞发明创造一个道理。有了创新意识,人的思维就像一张开口的网,随时准备捕捉新的信息,接受新的事物,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正是向他们提供养料,使之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抽象思维,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感知、操作实物和具体的模型基础上,使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或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数学题一般都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易养成固定的解题习惯,如:运用如分析、综合、推理、类比等方法解题,长期如此,学生易养成思维惰性,而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解题,除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外,还要运用一些非逻辑性的解题方法,如:直觉、想象、灵感等,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2.注重学生知识经验的拓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数学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都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学生虽小,但在进入教室前,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任人涂抹的一张白纸或任意装灌的容器。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3.注重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身心和谐自由地发展是学生养成独立人格的条件。独立的人格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条件。无独立人格,人的思想就像套上枷锁,难以有独立的见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匹配,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乐学愿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在小学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不一样的,这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认真考虑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只会得不偿失,阻碍学生的发展,损害学生的健康,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等.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袁中学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C].沈阳:白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