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什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现“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
例如,在教学“量的产生”时,由于学校运动会的田赛刚刚结束,笔者结合这个实际情况,在教学导入时进行了探索。
师:昨天举行田赛时,体育老师是怎样判断运动员跳的米数的?
生:老师用米尺量出来的。
师:“量”是人们在量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生活中,人们都发现了哪些量的单位?
生: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在学生说出这些学过的计量单位后,笔者让学生自学课本并汇报自学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学习兴趣很高。
又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课时,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在新授后,笔者按照学生的学号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班级,形成了下表,并告诉学生今后本班同学去就按照这个表格的分工来进行。
在教学中,笔者问学生:“你应该到哪个班去?为什么?”当有学生说错时,学生都积极帮助其分析。当大多数学生都会分析统计表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围绕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有价值的数学实质上是一种“大众化”的数学,它的主题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大多数学生,更不是少数学生。这些“大众化”的数学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是有用的、能激发涉猎知识兴趣的、能从中感悟深刻道理的数学。
二、关注学困生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一些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中或缺少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观众,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策略的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决不让中等生或优等生来回答。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后,笔者结合学校的植树情况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计划每天种30棵树,6天完成,实际提前1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种几棵?优等生读完题后,马上就举起了小手。笔者让他们用手势表示需要几步完成,他们有的伸了4个手指,有的伸了2个手指。笔者虽然知道优等生已经会了,但还是帮助学困生一边找条件,一边分析解题的思路,直到他们明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为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肯定他们新颖的想法和作为;尊重学困生的思维方式,并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这样,他们的学习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暂时落后的学习成绩也会在教师的呵护下迎头赶上。
三、关注优等生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分层做题时,总有一小部分优等生做得非常快。如果不给他们任务,就会影响别人。笔者结合这一情况从课外找了一些趣味题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在新授后除了为全体学生设计了一些基础性练习以外,还引导优等生先观察41×31=1271这个算式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然后再给出以下算式:
21×51= 61×21= 31×71= 41×51=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知道,积的个位数字是1;十位数字是7,即4+3=7;百位和千位的数字是12,即4×3=12。用同样的方法,一些优秀学生能快速计算出其他题的得数。
四、关注“节外生枝”
不论教师如何精心地设计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学生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学生的意外回答看起来是“节外生枝”,其实是教学真实性的体现。面对这些“意外行为”,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思维进行挖掘?如果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原本预设的目标;如果压制学生,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笔者认为,教师的最高智慧应该体现在对课堂各种意外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飞扬起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必然散发生命的灵性与无穷的魅力,进而带来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黎明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关注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现“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
例如,在教学“量的产生”时,由于学校运动会的田赛刚刚结束,笔者结合这个实际情况,在教学导入时进行了探索。
师:昨天举行田赛时,体育老师是怎样判断运动员跳的米数的?
生:老师用米尺量出来的。
师:“量”是人们在量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生活中,人们都发现了哪些量的单位?
生: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在学生说出这些学过的计量单位后,笔者让学生自学课本并汇报自学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学习兴趣很高。
又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课时,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在新授后,笔者按照学生的学号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班级,形成了下表,并告诉学生今后本班同学去就按照这个表格的分工来进行。
在教学中,笔者问学生:“你应该到哪个班去?为什么?”当有学生说错时,学生都积极帮助其分析。当大多数学生都会分析统计表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围绕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有价值的数学实质上是一种“大众化”的数学,它的主题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大多数学生,更不是少数学生。这些“大众化”的数学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是有用的、能激发涉猎知识兴趣的、能从中感悟深刻道理的数学。
二、关注学困生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一些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中或缺少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观众,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策略的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决不让中等生或优等生来回答。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后,笔者结合学校的植树情况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同学们计划每天种30棵树,6天完成,实际提前1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种几棵?优等生读完题后,马上就举起了小手。笔者让他们用手势表示需要几步完成,他们有的伸了4个手指,有的伸了2个手指。笔者虽然知道优等生已经会了,但还是帮助学困生一边找条件,一边分析解题的思路,直到他们明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为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肯定他们新颖的想法和作为;尊重学困生的思维方式,并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这样,他们的学习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暂时落后的学习成绩也会在教师的呵护下迎头赶上。
三、关注优等生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分层做题时,总有一小部分优等生做得非常快。如果不给他们任务,就会影响别人。笔者结合这一情况从课外找了一些趣味题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在新授后除了为全体学生设计了一些基础性练习以外,还引导优等生先观察41×31=1271这个算式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然后再给出以下算式:
21×51= 61×21= 31×71= 41×51=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知道,积的个位数字是1;十位数字是7,即4+3=7;百位和千位的数字是12,即4×3=12。用同样的方法,一些优秀学生能快速计算出其他题的得数。
四、关注“节外生枝”
不论教师如何精心地设计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学生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学生的意外回答看起来是“节外生枝”,其实是教学真实性的体现。面对这些“意外行为”,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思维进行挖掘?如果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原本预设的目标;如果压制学生,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笔者认为,教师的最高智慧应该体现在对课堂各种意外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飞扬起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必然散发生命的灵性与无穷的魅力,进而带来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黎明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