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业余选手在一个专业小组里用靠谱的态度做靠谱的事,不仅玩出了花样,而且还玩出了名堂!
有人说:选专业就像谈恋爱,起码得挑个看得上眼、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全心投入。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往往和一个压根不感兴趣的专业迎头相撞,共度四年难熬的大学时光。转专业?手续太复杂。从头再考?成本太高。幸运的是除了自怨自艾和硬着头皮读下去,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加入你所钟情的专业社团。
昆明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的专业各异,有些人甚至学着和设计毫不搭边儿的英语、民俗、心理,但他们揣着一颗向往设计的心,加入了这个叫“靠谱”的设计小组,做出了一张既表达父爱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椅子,一个用彩色丝袜调节灯光亮度的落地灯,一台很MAN、很金刚的电磁炉……业余选手在一个专业小组里用靠谱的态度做靠谱的事,不仅玩出了花样,而且还玩出了名堂!
非诚勿扰:一群“修桶匠”搞出“靠谱”小组
“靠谱”工业设计团队成立日期还得追溯到2008年7月1日,地点在昆明理工大学。起初,5个小组成员都来自工业设计专业,他们固执地认为设计对门外汉来说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老大大白说:“以前我们在学校看到很多小组里都有那种只挂名、不做事的人,最后小组拿了奖、做了事,他们还跟着沾光,所以我们的看法多少有点偏执,怀疑那些不是学设计的同学的能力。遇上感兴趣上门询问的同学,我们会反问:你进来了能做些什么?”他们希望始终保持小组“血统”的纯粹性,让每个成员都承担一份责任、做一些实事,而不是混资历、骗学分,所以,就连他们贴的招新海报上也严正声明:“非在校优秀工业设计研究生、本科生,勿扰。”
如此苛刻的门槛没能挡住张萧文。学英语的张萧文在设计面前就是一张白纸。有一次,她在校内网上无意中看到本校有一个“靠谱”设计小组,马上来了兴致:“我平时就很喜欢在网上看那些稀奇古怪的设计,可惜学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现在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小组,正好能借机学学这门我没学过的专业。”于是她主动联系上大白,想加入进来。
大白禁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就拿老问题刁难她:“你进来了能干什么?”早有准备的张萧文说:“我可以利用英语的优势,帮你们搜索、翻译国外设计方面最新的文章。”后来,大白被她缠得直头疼,只好应付:“你和我们不在一个校区,我们每周日都有一次例会,你要是能坚持参加就让你加入。”
没想到张萧文不仅每个周末都坚持赶到新校区参加例会,还把原先承诺的翻译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她在国外网站上寻找设计领域的比赛信息,搜索各大论坛里国外大学生的设计作品,在Facebook上搜寻学设计的外国大学生,从他们那里获取国外最新的设计作品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发给其他成员。张萧文还在美国最大的艺术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网站上注册,和那里的大学生结为好友,那些同学会跟她分享一些自己的作品,她再拿过来和组员们共享,大白打趣着评价说:“她用非专业的身份,打进了专业队伍里,居然还干得很靠谱,和我们倡导的精神不谋而合。”经过几个星期的考察,外行张萧文成了小组的新成员。
科班出身的偏见被打破以后,越来越多的外行开始加入。在如今12个人的小组里,有学化学的,学心理学的,学民族学的,还有学机械自动化的。张萧文的一席话让5个老队员对靠谱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靠谱是cooper的谐音,cooper意思就是修桶匠。咱们就像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扳,虽然各有长短,但只要绑在一起,让每条木板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就能取长补短,增强小组的总体实力。这样,我们这个木桶半径才能不断扩大,象征着小组的力量不断壮大,走向成熟。”
用靠谱的态度去执行“不靠谱”的创意
每个周日晚上,“靠谱”都会召开一次例会,组员们戏称为“头脑风暴”。可是最初的几个月,例会对张萧文和其他非专业组员来说只是“头脑刺激”,他们坐着冷板凳,似懂非懂地听设计专业的组员们热烈讨论。“当时我从羡慕到敬仰再到自卑,甚至还一度怀疑自己加入这个小组是对还是错?“张萧文不好意思地说,她的情绪也感染了其他人。
后来,一个非专业组员想出了一个办法:逛街。“我们这伙不懂设计的人集体出动去逛商场,只看不买。从乐高玩具店逛到LV奢侈品,去最新的商品里找灵感。”尽管网上也有那些商品的图案,但张萧文说,身处商场的好处就在于,有专业并且耐心的店员拿着产品给你做示范,告诉你它到底好在哪儿,怎么来提升产品的档次。
这些非专业的组员这才体会到一个真理:灵感是通过观察生活得来的。“真等到做设计的时候再去找灵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发现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收集创意。”在张萧文的提议下,“靠谱”在借来的工作室门口竖了块黑板,每当成员有新的idea时,就会画上草图。张萧文说:“每天进进出出看看草图,就会在脑子里过一遍,哎,这个想法不错,我能在这个基础上做改进,或者我能联想到其他什么东西吗?”
不同专业的小组成员就这样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块黑板,非专业的组员提供了不少好创意。
2009年5月,“靠谱”报名参加电磁炉工业设计大赛,面对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优秀设计小组,他们苦思冥想了很久也找不到好点子。关键时刻,学机械自动化的组员提出,做一款很Man的电磁炉。他的理由是:“市面上大部分电磁炉都是针对女性的,不是印着花,就是柔性的白色,显得特别清秀、柔弱。其实现在做饭做得好的男人挺多的,面对那种电磁炉哪有做饭的乐趣。干脆我们做一款变形金刚样式的电磁炉,用纯粹的金属色,用着它就好像在玩星球大战,不仅质感好,也显得档次高。”最终,这个产品夺得了金奖。
学心理学的同学也贡献不小。“靠谱”曾经参加过一个绿色设计大赛,设计专业的同学提出的好几种方案都被毙了,反而是学心理学的组员设计出了最好的作品。以往的环保设计考虑的都是这个产品的原材料能不能更低廉,能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少点花销,能不能节能。这个组员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设计了一个Smile(微笑)开关。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人性化的处理,开关加了眼睛和嘴巴,当你开灯的时候,它是哭泣的:当你关上灯,它就变成了笑脸。评委对作品大加赞赏,点评:“仅仅通过外观装饰就能改变开关给人的心理感觉,从而让人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
未雨绸缪,尚未毕业开始构筑就业温床
在“靠谱”里浸染了一年多,张萧文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半个专业人士。说起收获,她自豪地说:“学设计的同学教会我使用各种软件。”最让她感动的是,有个老队员把一个设计软件的使用步骤一一写下来,并且把每个步骤的截图制作成详细的PPT,发给她看。“这种设计资源的共享是在其他小组得不到的。”“靠谱”的规章制度里明文规定:每周例会上,每个成员都必须把自己近期掌握的或者最擅长的技术拿出来分享,并提醒其他组员应该规避哪些问题;小组成员有权通过投票,对资源分享不够积极的成员提出开除。现在,有的老组员已经毕业留在昆明工作,每个星期天的晚上还会回来参加“头脑风暴”。在这种熏陶下,每个人都进步神速,“靠谱”的一个组员2009年毕业后到德国的Adidas总部做设计师,年薪高达20万欧元。
和其他学校的设计小组相比,“靠谱”所在的昆明,工业设计的大环境并不成熟,所以他们会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比赛。一方面是找机会走出去学习交流、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响自己的名气,所以无论是哪个成员想出的创意、做出的作品,最后总是以小组的名义参赛,于是,奖金和荣誉怎么分配就成了大伙儿最关心的问题。
不少小组在成名之后都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散伙,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靠谱”解决了这个难题。大白说:“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全部完成,从提出创意到绘图,从试验材料到最终成品,要经过好几个人的手,你说该怎么分配奖金?”后来,组员们开会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分配制度,大白开玩笑说:“用一句话概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奖金的50%给参与设计的组员,主创人——也就是提出创意的人多得10%,其他成员平均分配;剩下的50%留给小组。大白解释说:“这笔基金我们有两个用途,第一,很多设计比赛是需要付费的,国内知名设计大赛的报名费至少需要一千元;第二,如果有可能,我们打算毕业以后把小组做成事业,创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把这个小组品牌延续下去。”
有人说:选专业就像谈恋爱,起码得挑个看得上眼、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全心投入。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往往和一个压根不感兴趣的专业迎头相撞,共度四年难熬的大学时光。转专业?手续太复杂。从头再考?成本太高。幸运的是除了自怨自艾和硬着头皮读下去,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加入你所钟情的专业社团。
昆明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的专业各异,有些人甚至学着和设计毫不搭边儿的英语、民俗、心理,但他们揣着一颗向往设计的心,加入了这个叫“靠谱”的设计小组,做出了一张既表达父爱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椅子,一个用彩色丝袜调节灯光亮度的落地灯,一台很MAN、很金刚的电磁炉……业余选手在一个专业小组里用靠谱的态度做靠谱的事,不仅玩出了花样,而且还玩出了名堂!
非诚勿扰:一群“修桶匠”搞出“靠谱”小组
“靠谱”工业设计团队成立日期还得追溯到2008年7月1日,地点在昆明理工大学。起初,5个小组成员都来自工业设计专业,他们固执地认为设计对门外汉来说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老大大白说:“以前我们在学校看到很多小组里都有那种只挂名、不做事的人,最后小组拿了奖、做了事,他们还跟着沾光,所以我们的看法多少有点偏执,怀疑那些不是学设计的同学的能力。遇上感兴趣上门询问的同学,我们会反问:你进来了能做些什么?”他们希望始终保持小组“血统”的纯粹性,让每个成员都承担一份责任、做一些实事,而不是混资历、骗学分,所以,就连他们贴的招新海报上也严正声明:“非在校优秀工业设计研究生、本科生,勿扰。”
如此苛刻的门槛没能挡住张萧文。学英语的张萧文在设计面前就是一张白纸。有一次,她在校内网上无意中看到本校有一个“靠谱”设计小组,马上来了兴致:“我平时就很喜欢在网上看那些稀奇古怪的设计,可惜学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现在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小组,正好能借机学学这门我没学过的专业。”于是她主动联系上大白,想加入进来。
大白禁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就拿老问题刁难她:“你进来了能干什么?”早有准备的张萧文说:“我可以利用英语的优势,帮你们搜索、翻译国外设计方面最新的文章。”后来,大白被她缠得直头疼,只好应付:“你和我们不在一个校区,我们每周日都有一次例会,你要是能坚持参加就让你加入。”
没想到张萧文不仅每个周末都坚持赶到新校区参加例会,还把原先承诺的翻译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她在国外网站上寻找设计领域的比赛信息,搜索各大论坛里国外大学生的设计作品,在Facebook上搜寻学设计的外国大学生,从他们那里获取国外最新的设计作品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发给其他成员。张萧文还在美国最大的艺术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网站上注册,和那里的大学生结为好友,那些同学会跟她分享一些自己的作品,她再拿过来和组员们共享,大白打趣着评价说:“她用非专业的身份,打进了专业队伍里,居然还干得很靠谱,和我们倡导的精神不谋而合。”经过几个星期的考察,外行张萧文成了小组的新成员。
科班出身的偏见被打破以后,越来越多的外行开始加入。在如今12个人的小组里,有学化学的,学心理学的,学民族学的,还有学机械自动化的。张萧文的一席话让5个老队员对靠谱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靠谱是cooper的谐音,cooper意思就是修桶匠。咱们就像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扳,虽然各有长短,但只要绑在一起,让每条木板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就能取长补短,增强小组的总体实力。这样,我们这个木桶半径才能不断扩大,象征着小组的力量不断壮大,走向成熟。”
用靠谱的态度去执行“不靠谱”的创意
每个周日晚上,“靠谱”都会召开一次例会,组员们戏称为“头脑风暴”。可是最初的几个月,例会对张萧文和其他非专业组员来说只是“头脑刺激”,他们坐着冷板凳,似懂非懂地听设计专业的组员们热烈讨论。“当时我从羡慕到敬仰再到自卑,甚至还一度怀疑自己加入这个小组是对还是错?“张萧文不好意思地说,她的情绪也感染了其他人。
后来,一个非专业组员想出了一个办法:逛街。“我们这伙不懂设计的人集体出动去逛商场,只看不买。从乐高玩具店逛到LV奢侈品,去最新的商品里找灵感。”尽管网上也有那些商品的图案,但张萧文说,身处商场的好处就在于,有专业并且耐心的店员拿着产品给你做示范,告诉你它到底好在哪儿,怎么来提升产品的档次。
这些非专业的组员这才体会到一个真理:灵感是通过观察生活得来的。“真等到做设计的时候再去找灵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发现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收集创意。”在张萧文的提议下,“靠谱”在借来的工作室门口竖了块黑板,每当成员有新的idea时,就会画上草图。张萧文说:“每天进进出出看看草图,就会在脑子里过一遍,哎,这个想法不错,我能在这个基础上做改进,或者我能联想到其他什么东西吗?”
不同专业的小组成员就这样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块黑板,非专业的组员提供了不少好创意。
2009年5月,“靠谱”报名参加电磁炉工业设计大赛,面对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优秀设计小组,他们苦思冥想了很久也找不到好点子。关键时刻,学机械自动化的组员提出,做一款很Man的电磁炉。他的理由是:“市面上大部分电磁炉都是针对女性的,不是印着花,就是柔性的白色,显得特别清秀、柔弱。其实现在做饭做得好的男人挺多的,面对那种电磁炉哪有做饭的乐趣。干脆我们做一款变形金刚样式的电磁炉,用纯粹的金属色,用着它就好像在玩星球大战,不仅质感好,也显得档次高。”最终,这个产品夺得了金奖。
学心理学的同学也贡献不小。“靠谱”曾经参加过一个绿色设计大赛,设计专业的同学提出的好几种方案都被毙了,反而是学心理学的组员设计出了最好的作品。以往的环保设计考虑的都是这个产品的原材料能不能更低廉,能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少点花销,能不能节能。这个组员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设计了一个Smile(微笑)开关。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人性化的处理,开关加了眼睛和嘴巴,当你开灯的时候,它是哭泣的:当你关上灯,它就变成了笑脸。评委对作品大加赞赏,点评:“仅仅通过外观装饰就能改变开关给人的心理感觉,从而让人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
未雨绸缪,尚未毕业开始构筑就业温床
在“靠谱”里浸染了一年多,张萧文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半个专业人士。说起收获,她自豪地说:“学设计的同学教会我使用各种软件。”最让她感动的是,有个老队员把一个设计软件的使用步骤一一写下来,并且把每个步骤的截图制作成详细的PPT,发给她看。“这种设计资源的共享是在其他小组得不到的。”“靠谱”的规章制度里明文规定:每周例会上,每个成员都必须把自己近期掌握的或者最擅长的技术拿出来分享,并提醒其他组员应该规避哪些问题;小组成员有权通过投票,对资源分享不够积极的成员提出开除。现在,有的老组员已经毕业留在昆明工作,每个星期天的晚上还会回来参加“头脑风暴”。在这种熏陶下,每个人都进步神速,“靠谱”的一个组员2009年毕业后到德国的Adidas总部做设计师,年薪高达20万欧元。
和其他学校的设计小组相比,“靠谱”所在的昆明,工业设计的大环境并不成熟,所以他们会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比赛。一方面是找机会走出去学习交流、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响自己的名气,所以无论是哪个成员想出的创意、做出的作品,最后总是以小组的名义参赛,于是,奖金和荣誉怎么分配就成了大伙儿最关心的问题。
不少小组在成名之后都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散伙,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靠谱”解决了这个难题。大白说:“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全部完成,从提出创意到绘图,从试验材料到最终成品,要经过好几个人的手,你说该怎么分配奖金?”后来,组员们开会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分配制度,大白开玩笑说:“用一句话概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奖金的50%给参与设计的组员,主创人——也就是提出创意的人多得10%,其他成员平均分配;剩下的50%留给小组。大白解释说:“这笔基金我们有两个用途,第一,很多设计比赛是需要付费的,国内知名设计大赛的报名费至少需要一千元;第二,如果有可能,我们打算毕业以后把小组做成事业,创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把这个小组品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