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108-01
摘要:活动课亦称经验课、生活课、设计课或随机课,形式多种多样,这种课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克服课堂知识的孤立性,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景象。
关键词:活动课 生物 常规 教学 作用
生物学较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的知识还依赖于活动课的开展来获取,通过本人的实践,我觉得活动课对生物常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走出一步,同学们就会看到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走出教室,会给师生带来极大的愉快,并在愉快中相互激发,使学校生活活泼起来,生物课才不会变成“死物课”,这种室外活动课具有吸引性、实践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等,丰富的活动,活泼的形式,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适于室外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如利用野外的绿色植物,帮助学生掌握根、茎、叶的形态,花、果实、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带学生校外辨认、学习藻类、蕨类、种子植物类群的知识;通过池塘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查记录,讲清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平衡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诸如环境因子,食物链、营养级等基本概念,这样,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也是活动课的形式之一。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不能包办代替。如实验前预习鼓励学生思考本实验为何采取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实验是否可以进行某些改进?实验材料是否可能替代?验证性实验能否改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对相关实验进行探索、尝试、验证等。给学生创造和表现的空间。如新教材中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书中介绍的方法步骤是:用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彩色的小球各10个,分别代表杂种一代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比例1:1,从两个桶内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表示让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记录下两个小球的组合。重复100次,统计子二代的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因为经验有限,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彩色的小球可不可以用其它材料代替?学生想到了不同颜色的纸团、钮扣,验证下来钮扣的效果较好。实验中有学生第一次两手同时抓取了钮扣后,不把钮扣放回桶内又接着抓;有学生将两个桶内的钮扣倒在一起,两手同时抓取;有学生故意篡改结果,凑3:1的性状分离比等,发现了这些现象,我就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提醒学生;实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活动,更重要的应该是操作背后的思维。不少学生踊跃发言,说如果抓取了钮扣后不把钮扣放回桶内又接着再抓第二次。这时雌雄配子比例已经不是1:1,钮扣倒在一起,根本不能模拟实验;有的同学还大胆提出应对该实验改进:两个小桶内放的两种颜色钮扣的数目应不相等,我被学生的创新思维折服了,这位学生不迷信权威,非常敏捷地觉察到教材中的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较差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任务重,实验课较少,即使做了,有时也是草草收场,未达到预期目的;二是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操作不重要,只要会做题就行,逐渐养成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事实上近几年结业考试实验(生物)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我利用活动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1人1组单独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可避免同学干扰,提高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本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但部分同学单独操作时总出现问题,有的忘装目镜,有的花了10多分钟找不到光圈,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制装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分别指导解决。结果人人过关。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表示怀疑,我就利用活动课讲解有关实验原理。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器材,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好几个同学很巧妙地设计出了该实验,让其他同学亲眼目睹了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过程。
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有关人与生物圈的知识时,有的同学提出质疑,环境污染真有那么严重吗?对人类危害有那么大吗?我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访环保局,调查当地空气质量状况,参观污水处理厂,调查水质的污染状况,主要的污染源等,得到了可靠的信息,学生收获较大,我还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调查土质状况,农民粮食收入情况,由于当地农村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质严重破坏,粮食收入较低,品质较差,带领学生走街串巷,查找垃圾死角,调查白色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的某些活动正在自毁我们的家园,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求人类应当改进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人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向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要:活动课亦称经验课、生活课、设计课或随机课,形式多种多样,这种课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克服课堂知识的孤立性,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景象。
关键词:活动课 生物 常规 教学 作用
生物学较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的知识还依赖于活动课的开展来获取,通过本人的实践,我觉得活动课对生物常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走出一步,同学们就会看到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走出教室,会给师生带来极大的愉快,并在愉快中相互激发,使学校生活活泼起来,生物课才不会变成“死物课”,这种室外活动课具有吸引性、实践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等,丰富的活动,活泼的形式,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适于室外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如利用野外的绿色植物,帮助学生掌握根、茎、叶的形态,花、果实、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带学生校外辨认、学习藻类、蕨类、种子植物类群的知识;通过池塘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查记录,讲清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平衡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诸如环境因子,食物链、营养级等基本概念,这样,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也是活动课的形式之一。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不能包办代替。如实验前预习鼓励学生思考本实验为何采取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实验是否可以进行某些改进?实验材料是否可能替代?验证性实验能否改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对相关实验进行探索、尝试、验证等。给学生创造和表现的空间。如新教材中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书中介绍的方法步骤是:用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彩色的小球各10个,分别代表杂种一代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比例1:1,从两个桶内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表示让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记录下两个小球的组合。重复100次,统计子二代的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因为经验有限,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彩色的小球可不可以用其它材料代替?学生想到了不同颜色的纸团、钮扣,验证下来钮扣的效果较好。实验中有学生第一次两手同时抓取了钮扣后,不把钮扣放回桶内又接着抓;有学生将两个桶内的钮扣倒在一起,两手同时抓取;有学生故意篡改结果,凑3:1的性状分离比等,发现了这些现象,我就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提醒学生;实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活动,更重要的应该是操作背后的思维。不少学生踊跃发言,说如果抓取了钮扣后不把钮扣放回桶内又接着再抓第二次。这时雌雄配子比例已经不是1:1,钮扣倒在一起,根本不能模拟实验;有的同学还大胆提出应对该实验改进:两个小桶内放的两种颜色钮扣的数目应不相等,我被学生的创新思维折服了,这位学生不迷信权威,非常敏捷地觉察到教材中的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较差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任务重,实验课较少,即使做了,有时也是草草收场,未达到预期目的;二是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操作不重要,只要会做题就行,逐渐养成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事实上近几年结业考试实验(生物)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我利用活动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1人1组单独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可避免同学干扰,提高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本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但部分同学单独操作时总出现问题,有的忘装目镜,有的花了10多分钟找不到光圈,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制装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分别指导解决。结果人人过关。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表示怀疑,我就利用活动课讲解有关实验原理。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器材,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细胞既能吸水又能失水。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好几个同学很巧妙地设计出了该实验,让其他同学亲眼目睹了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过程。
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有关人与生物圈的知识时,有的同学提出质疑,环境污染真有那么严重吗?对人类危害有那么大吗?我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访环保局,调查当地空气质量状况,参观污水处理厂,调查水质的污染状况,主要的污染源等,得到了可靠的信息,学生收获较大,我还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调查土质状况,农民粮食收入情况,由于当地农村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质严重破坏,粮食收入较低,品质较差,带领学生走街串巷,查找垃圾死角,调查白色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的某些活动正在自毁我们的家园,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求人类应当改进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人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向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