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笔者多年来的专业教学体会为切入点,以充分认识人的发声原理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事实依据,在总结多年声乐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声乐学习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的要求,从而把握声乐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声乐教学 声带 尊重科学 点滴 体会
一、声乐教学应该尊重科学,强调认识人的发声原理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人的声音是靠气息振动声带而发声的,唱歌时的发声和我们平常说话时的发音时不同的,平常说话发音只是简单的将声带拉紧,而唱歌的时候则需要声带发挥到极限。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及发声原理,结合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练习声乐,更有效的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同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声带是声音的源头,声乐无论何时离不开声带,这可以有效避免那种离开声带而盲目追求声音的所谓假声,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同时,声带得到必要的、有效的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声乐其实也是声带的伸展运动。
我们知道,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首先,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
其次,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再次,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最后,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古筝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发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发声原理,科学的运用发声原理进行发声训练,才有可能在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声乐教学更应该因材施教,手段多样化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声乐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手段多样。从发声原理上讲,每个人的发声原理都是一样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又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天生声带薄,上高音比较方便,有的天生声带厚,上高音比较吃力,有的天生用气习惯较好,有的天生话说就在声带上,有的天生说话就不沾声带、漏气…….
如果我们千篇一律,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手段,我想学生的进步是极小的,甚至是倒退的。通常我认为,对待天生声带薄的学生,作为声乐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在低声区多加训练,让低声区时的声带变得稍厚;对待天生声带厚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在高声区多加训练,让高声区时的声带变得薄且长;对待天生话说就在声带上的学生,我们就在学生原有声音上继续发展即可;对待天生说话就不沾声带、漏气的学生,
我们就应该在声带上多下功夫,我就教过一个学生,说话声音就是不沾声带,虚弱纤细,但又酷爱声乐,我先给她认真讲解了发声原理,并通过针对性的练声曲坚持让她的声音先从声带上发出来,再通过共鸣腔体传出,包括说话都这样,连续训练一年左右,声带机能基本恢复,现在已经能正常发声,而且能自如演唱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
诚然,声乐教学中还有许多我们应该注意、重视和学习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对声乐教学进行不同的诠释,也是多年来我对声乐教学的一小点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声乐教学 声带 尊重科学 点滴 体会
一、声乐教学应该尊重科学,强调认识人的发声原理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人的声音是靠气息振动声带而发声的,唱歌时的发声和我们平常说话时的发音时不同的,平常说话发音只是简单的将声带拉紧,而唱歌的时候则需要声带发挥到极限。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及发声原理,结合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练习声乐,更有效的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同时,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声带是声音的源头,声乐无论何时离不开声带,这可以有效避免那种离开声带而盲目追求声音的所谓假声,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同时,声带得到必要的、有效的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声乐其实也是声带的伸展运动。
我们知道,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首先,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
其次,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再次,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最后,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古筝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发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发声原理,科学的运用发声原理进行发声训练,才有可能在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声乐教学更应该因材施教,手段多样化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声乐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手段多样。从发声原理上讲,每个人的发声原理都是一样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又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天生声带薄,上高音比较方便,有的天生声带厚,上高音比较吃力,有的天生用气习惯较好,有的天生话说就在声带上,有的天生说话就不沾声带、漏气…….
如果我们千篇一律,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手段,我想学生的进步是极小的,甚至是倒退的。通常我认为,对待天生声带薄的学生,作为声乐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在低声区多加训练,让低声区时的声带变得稍厚;对待天生声带厚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在高声区多加训练,让高声区时的声带变得薄且长;对待天生话说就在声带上的学生,我们就在学生原有声音上继续发展即可;对待天生说话就不沾声带、漏气的学生,
我们就应该在声带上多下功夫,我就教过一个学生,说话声音就是不沾声带,虚弱纤细,但又酷爱声乐,我先给她认真讲解了发声原理,并通过针对性的练声曲坚持让她的声音先从声带上发出来,再通过共鸣腔体传出,包括说话都这样,连续训练一年左右,声带机能基本恢复,现在已经能正常发声,而且能自如演唱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
诚然,声乐教学中还有许多我们应该注意、重视和学习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对声乐教学进行不同的诠释,也是多年来我对声乐教学的一小点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