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教学模式是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我们的思品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内心体验、角色体验、生活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去体会、确认、反思,从而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动力,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更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下面简单谈谈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在体验式教学中,我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故事诗歌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我们的科学小组》一课前,我让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亲去大型商场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数码产品,电脑产品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充当解说员,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自己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用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科教片,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文化知识带来了哪些好处。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起来:“有了数码相机,我家洗照片不再去冲印店了”“我能在网上了解、游览风景名胜”……老师也投入其间,谈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敢创造”的情感意识,让我们的科学小组更有活力。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恰到好处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师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深化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体验、亲历,进而表达和形成积极受教育的态度,提升道德情感。
2、融入情境,体验感悟
著名心理学家柯伯尔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这说明角色承担发展既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条件之一。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未来所承担的角色的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引进校园,让学生在不同角色承担中体验、鉴别和评议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美丑。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扮演的角色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学习《为你高兴,与你分担》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关心、尊重、帮助别人,可作为一个健康人是很难体会到我们身边残疾人的心情的。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开始,还行,后来就磕磕碰碰,无法行走了。其余同学,刚开始感到很好玩,可等到自己也这样尝试,这样体验以后,就再也乐不起来了。他们初步体验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在让他们谈感受时,有的说,盲人走路。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是过拥挤的马路就更困难了;有的说,我就这样试了一下,就已经感到困难了,何况他们每时每刻都是这样呢;还有的说,盲人的生活真是寸步难行啊!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指导。学生听了,纷纷表述自己的决心:如果我碰上残疾人,也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望的。让学生在模拟角色实践中,在对方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和体会到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与道德约束。了解了社会上各行各业人的劳动特点,思想情感和工作热情,培养自己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质。
3、超越情境,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又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更因为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课堂知识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亲自_体验、感受、思考,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并不断充盈,完满学生现实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如《同学之间》一课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实践题:针对一些不活泼,不愿意和学生找自己和其他同学手拉手的事情和活动,要求每天都要找,并做好记录,有帮助同学,友爱同学的事或活动,就打“星”,要坚持一周,一周后再反馈、交流。在一周的学习生活中,我观察到学生按照我的要求积极体验、实践,有的同学不但自己改变了不活泼,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习惯,还帮着其他同学分析原因,主动和其他同学互帮互助,手拉手。一周后的信息反馈使我欣慰:学生们不但参与,还非常投入,于是在表扬的同时,我还鼓励他们下周继续努力,特别是对那些以前不怎么参与手拉手活动的同学,要特别的表扬,以达到他们的内心的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友爱同学,互帮互助。这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下周的实践中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使自己在互帮互助中得到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创设活动主题,进行实效评价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评价,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分数量化的话,势必不能给予学生最有体验的评价,显得苍白无力。而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显得消极,没有真正达到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的目的。所以我在三年级进行以品德与社会活动拓展作业作为评价的方法。
(1)主题小报设计,对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在《前进中的兴化》教学活动时,我就要求学生进行对于兴化相关主题小报的设计。学生能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来制作一份相关的主题小报。从而对兴化有了相关的了解。
(2)时事调查问卷,紧密结合形势。学生要获得最新最适合的资料,紧密结合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内容,时事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新闻是能够紧密配合我们教材的,学生在收集新闻的同时,可以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课文中获得更加切身的体会。融合生活于其中。而学生在收集新闻,交流新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新闻问卷调查,让学生体会关注新闻的重要性,同时也起到了配合教学的作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切实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课堂中的活动板块,获得最有实效的体验,而相关的评价也更有实际意义了。
1、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在体验式教学中,我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故事诗歌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我们的科学小组》一课前,我让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亲去大型商场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数码产品,电脑产品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充当解说员,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自己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用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科教片,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文化知识带来了哪些好处。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起来:“有了数码相机,我家洗照片不再去冲印店了”“我能在网上了解、游览风景名胜”……老师也投入其间,谈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敢创造”的情感意识,让我们的科学小组更有活力。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恰到好处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师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深化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体验、亲历,进而表达和形成积极受教育的态度,提升道德情感。
2、融入情境,体验感悟
著名心理学家柯伯尔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这说明角色承担发展既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条件之一。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未来所承担的角色的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要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引进校园,让学生在不同角色承担中体验、鉴别和评议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美丑。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扮演的角色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学习《为你高兴,与你分担》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关心、尊重、帮助别人,可作为一个健康人是很难体会到我们身边残疾人的心情的。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开始,还行,后来就磕磕碰碰,无法行走了。其余同学,刚开始感到很好玩,可等到自己也这样尝试,这样体验以后,就再也乐不起来了。他们初步体验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在让他们谈感受时,有的说,盲人走路。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是过拥挤的马路就更困难了;有的说,我就这样试了一下,就已经感到困难了,何况他们每时每刻都是这样呢;还有的说,盲人的生活真是寸步难行啊!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指导。学生听了,纷纷表述自己的决心:如果我碰上残疾人,也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望的。让学生在模拟角色实践中,在对方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和体会到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与道德约束。了解了社会上各行各业人的劳动特点,思想情感和工作热情,培养自己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质。
3、超越情境,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又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更因为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课堂知识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亲自_体验、感受、思考,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并不断充盈,完满学生现实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如《同学之间》一课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实践题:针对一些不活泼,不愿意和学生找自己和其他同学手拉手的事情和活动,要求每天都要找,并做好记录,有帮助同学,友爱同学的事或活动,就打“星”,要坚持一周,一周后再反馈、交流。在一周的学习生活中,我观察到学生按照我的要求积极体验、实践,有的同学不但自己改变了不活泼,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习惯,还帮着其他同学分析原因,主动和其他同学互帮互助,手拉手。一周后的信息反馈使我欣慰:学生们不但参与,还非常投入,于是在表扬的同时,我还鼓励他们下周继续努力,特别是对那些以前不怎么参与手拉手活动的同学,要特别的表扬,以达到他们的内心的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友爱同学,互帮互助。这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下周的实践中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使自己在互帮互助中得到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创设活动主题,进行实效评价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评价,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分数量化的话,势必不能给予学生最有体验的评价,显得苍白无力。而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显得消极,没有真正达到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的目的。所以我在三年级进行以品德与社会活动拓展作业作为评价的方法。
(1)主题小报设计,对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在《前进中的兴化》教学活动时,我就要求学生进行对于兴化相关主题小报的设计。学生能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来制作一份相关的主题小报。从而对兴化有了相关的了解。
(2)时事调查问卷,紧密结合形势。学生要获得最新最适合的资料,紧密结合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内容,时事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新闻是能够紧密配合我们教材的,学生在收集新闻的同时,可以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课文中获得更加切身的体会。融合生活于其中。而学生在收集新闻,交流新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新闻问卷调查,让学生体会关注新闻的重要性,同时也起到了配合教学的作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切实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课堂中的活动板块,获得最有实效的体验,而相关的评价也更有实际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