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当今世界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愈来愈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有可能塑造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社会,满足人和社会的全面需求。
一、从教育目的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当然,我们不应当由此得出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核心。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才能使人认识到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地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人改造和驾驭自身及社会的自觉度和自由度。教育目的的实质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并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去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的素质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
二、从学校发展看德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客观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比起一般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对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同样如此。但要学校教育能有效的对儿童德育发展起主导作用,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教育要能够影响、协调家庭和社会等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使这些因素作用的方向大体一致,作用的能量互为补充。
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孩子个性的形成,个人修养的养成都与此有着深厚的联系,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毕生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给孩子作出表率,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提高水平。
第二、学校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新旧教育的不同,就在于是否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性,是否尊重和遵循关于个人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关于个人发展的规律,是否尊重儿童的主动性。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在教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教育首先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看,把学生当作一个主题来看,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人格、尊严、需要、兴趣、天性、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各项合法权益等等。
三、从品德发展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重视各种因素在青少年品德发展阶段上的不同作用;要树立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观念,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管束并非全无积极意义,须知管制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叶圣陶语)德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乐于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为了解穗港两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等情况,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与1999年6-7月合作开展了“教师与青少年”的调查。结论显示穗港两地对教师是尊敬的,且认同教师的职业。但两地青少年对教师的命令一般并不盲从附和,也不言听计从,相反有个人立场和判断。两地学生除期望教师有专业的教学知识外,更要求老师具有人格魅力。他们最喜欢关心学生、亲切和幽默的老师,最厌恶那些处事不公,严厉苛责和教导无方的老师。在现实中,两地师生关系大致良好,但并不密切,不少学生认为现在的老师不了解自己。但结论同时指出:两地学生在“品行习惯”和“价值观念”方面受到老师较大的影响。
积极探索开展德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据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暗示性等,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月份设定每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三月学雷锋、树新风;四月缅怀革命先烈;五月五四青年节;六月心理辅导等等。树立校园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清华和北大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我想除了其优异的教学成绩之外,更吸引人的应是其校园精神。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刺激、鞭策,健康成长。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当今社会,教育的人性化、主体化和个性化愈来愈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应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德育信息的注入,培养他们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努力开拓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放飞他们心的翅膀,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一、从教育目的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当然,我们不应当由此得出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核心。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才能使人认识到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地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人改造和驾驭自身及社会的自觉度和自由度。教育目的的实质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并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去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的素质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
二、从学校发展看德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客观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比起一般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对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同样如此。但要学校教育能有效的对儿童德育发展起主导作用,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教育要能够影响、协调家庭和社会等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使这些因素作用的方向大体一致,作用的能量互为补充。
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孩子个性的形成,个人修养的养成都与此有着深厚的联系,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毕生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给孩子作出表率,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提高水平。
第二、学校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新旧教育的不同,就在于是否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性,是否尊重和遵循关于个人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关于个人发展的规律,是否尊重儿童的主动性。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在教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教育首先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看,把学生当作一个主题来看,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人格、尊严、需要、兴趣、天性、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各项合法权益等等。
三、从品德发展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重视各种因素在青少年品德发展阶段上的不同作用;要树立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观念,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管束并非全无积极意义,须知管制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叶圣陶语)德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乐于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为了解穗港两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等情况,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与1999年6-7月合作开展了“教师与青少年”的调查。结论显示穗港两地对教师是尊敬的,且认同教师的职业。但两地青少年对教师的命令一般并不盲从附和,也不言听计从,相反有个人立场和判断。两地学生除期望教师有专业的教学知识外,更要求老师具有人格魅力。他们最喜欢关心学生、亲切和幽默的老师,最厌恶那些处事不公,严厉苛责和教导无方的老师。在现实中,两地师生关系大致良好,但并不密切,不少学生认为现在的老师不了解自己。但结论同时指出:两地学生在“品行习惯”和“价值观念”方面受到老师较大的影响。
积极探索开展德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据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暗示性等,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月份设定每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三月学雷锋、树新风;四月缅怀革命先烈;五月五四青年节;六月心理辅导等等。树立校园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清华和北大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我想除了其优异的教学成绩之外,更吸引人的应是其校园精神。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刺激、鞭策,健康成长。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当今社会,教育的人性化、主体化和个性化愈来愈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应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德育信息的注入,培养他们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努力开拓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放飞他们心的翅膀,让他们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