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学科考试实现了从闭卷到开卷考试的平稳过渡。面对多年已适应了闭卷考试模式的教师和学生不免产生种种困惑。开卷考试后,我们不难发现,试题难度增加了,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考试的改革对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严肃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能不成为政治教师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初三课堂教学改革有一些粗浅的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活动课内容的选择
活动课,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有目的有导向的活动让学生把握知识,这就直接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求。首先要精选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比如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出示新闻材料让学生猜测;材料分析部分可选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有话说;还可以制作诚信卡和诚信宣誓两个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第二,设问要符合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要有话可说。比如材料分析的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例子,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再让学生由此铺陈开来。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以“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活动课研究主题,因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惟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了解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学生应探讨和把握的问题。学生已从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及社会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为本次活动课奠定了知识基础,同学们的知识、情感和技能都具备开展本次活动课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材富有趣味性、时代性和挑战性,既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情感、技能和能力的很好素材。
二、活动课思路
这堂研究课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坚持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在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广泛搜集资料,在指导学生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先由学生代表发言,从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列举现状,学生自主讨论争辨,针对问题和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紧扣活动课主题作适当归纳总结。无论是课堂外还是课堂内,教师始终是一个“总导演”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平等的活动参与者、合作者。
三、活动课教学实况
1、 课前准备。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选择子话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自主自愿进行,例如,寻求资料的途径和方式,由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只是作指导和引导,疑难处给予适当帮助,争议处与学生共同商讨。
2、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活动,举实例、提问题、找论据,让学生在争论中分辨是非,在探讨中求得真知。在本次活动课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机关资料,有网上信息和图片,有报刊文摘,有漫画及自制图表,还有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讨论的子话题多达8类,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教育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学生还通过种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有旅游亲历拍摄的照片,有校园小记者的质疑和思考,也有时事新闻播报,还有现场调查和现场辩论。活动形式生动新颖,丰富多样。短短的45分钟内,有小组讨论,有代表发言,也有自由论辨,45位同学参与的课堂,起立发言者达36人次。整个课堂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与活动课的全员参与原则,基本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要求。
四、对于思品活动课及课堂教学改革有些粗浅的思考。
首先,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内容的呈现越来越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第二、注重教师观念的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上示范课前,班主任老师为动员全班同学要求“一定要配合任课老师上好这堂课”,班主任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希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却反映了不少教师的观念问题,究竟是学生还是老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所以说课堂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不能只习惯于注重知识本身却忽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行为、觉悟的培养,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三、重视教学中临时生成
思想品德课的资源丰富多彩,这些资源既包括音像、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很多临时生成的资源。因此,对于这种资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结合教材灵活地加以处理。若处理得好,可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可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堂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讲的多,学生问得少甚至没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课“难教难学”的尴尬。要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就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有效促使学生思考和发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巧。
总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对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活动课内容的选择
活动课,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有目的有导向的活动让学生把握知识,这就直接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求。首先要精选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比如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出示新闻材料让学生猜测;材料分析部分可选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有话说;还可以制作诚信卡和诚信宣誓两个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第二,设问要符合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要有话可说。比如材料分析的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例子,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再让学生由此铺陈开来。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以“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活动课研究主题,因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惟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了解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学生应探讨和把握的问题。学生已从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及社会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为本次活动课奠定了知识基础,同学们的知识、情感和技能都具备开展本次活动课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材富有趣味性、时代性和挑战性,既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情感、技能和能力的很好素材。
二、活动课思路
这堂研究课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坚持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在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广泛搜集资料,在指导学生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先由学生代表发言,从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列举现状,学生自主讨论争辨,针对问题和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紧扣活动课主题作适当归纳总结。无论是课堂外还是课堂内,教师始终是一个“总导演”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平等的活动参与者、合作者。
三、活动课教学实况
1、 课前准备。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选择子话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自主自愿进行,例如,寻求资料的途径和方式,由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只是作指导和引导,疑难处给予适当帮助,争议处与学生共同商讨。
2、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活动,举实例、提问题、找论据,让学生在争论中分辨是非,在探讨中求得真知。在本次活动课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机关资料,有网上信息和图片,有报刊文摘,有漫画及自制图表,还有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讨论的子话题多达8类,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教育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学生还通过种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有旅游亲历拍摄的照片,有校园小记者的质疑和思考,也有时事新闻播报,还有现场调查和现场辩论。活动形式生动新颖,丰富多样。短短的45分钟内,有小组讨论,有代表发言,也有自由论辨,45位同学参与的课堂,起立发言者达36人次。整个课堂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与活动课的全员参与原则,基本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要求。
四、对于思品活动课及课堂教学改革有些粗浅的思考。
首先,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内容的呈现越来越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第二、注重教师观念的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上示范课前,班主任老师为动员全班同学要求“一定要配合任课老师上好这堂课”,班主任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希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却反映了不少教师的观念问题,究竟是学生还是老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所以说课堂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不能只习惯于注重知识本身却忽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行为、觉悟的培养,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三、重视教学中临时生成
思想品德课的资源丰富多彩,这些资源既包括音像、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很多临时生成的资源。因此,对于这种资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结合教材灵活地加以处理。若处理得好,可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可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堂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讲的多,学生问得少甚至没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课“难教难学”的尴尬。要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就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有效促使学生思考和发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巧。
总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对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有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