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是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作为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让孩子们在“语文”沃土上快乐成长,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亲历性,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灵动的个体感受和意义内化,从而将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成长的效度。
一、创设“语文”活力情景,开辟学生成长的沃土
1、用表演来激活情境.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老师了解到造房子对于学生并未經历过,而自己一时又很难具体说清楚。于是教师可以运用媒体让学生和老师变成“小鸟”一起做一做,造一造云房子:有的抿着嘴巴专心致志地造房子,有的七嘴八舌地争抢“地盘”,还有的兴致勃勃地开展造房子比赛。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不仅能带动课堂气氛,还能把学生原本的生活经验具体化,给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搭建了一座引桥,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2、用想象来丰富情境.在《会走路的树》一文学习中,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许多地方”“许多有趣的东西”,然后将与文本相符图片提取出来,随即配合教师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的环境——“小鸟跟着小驯鹿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这段教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化远为近,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如课文《二泉映月》第5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这一部分教学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当时的情景:树木葱茏,曲声缓缓飘来……首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生活场景,潜心、用心地听乐曲,再找出描写琴声的句子,然后学生熟读成诵,顺势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最后就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带着感悟和着乐曲声展现朗读,还组织评点朗读效果。学生在一次次饶有“情境”朗读的中,逐渐读懂了乐曲,走入了阿炳的内心,也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慨。
二、创新“语文”对话活动,体验学生成长的精彩
1、依据学情,确定对话的内容.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在理解“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一句时,有的学生质疑:“红军过雪山时,冻死的,累死的,困死的不计其数,这过草地为什么是‘最为艰苦’”。就有学生补充相关资料,课堂的对话顺势确定并展开,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这种情感境界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积极对话、探究的乐趣,这也对下面的阅读感悟做好了情感的全方位铺垫。
2、紧扣文本,促进对话深入.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品读感悟樟树的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后,课堂里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瞻仰”这个词,怎么会说是“瞻仰”樟树呢,用词有些不妥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关注这样的言语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就有了深刻的感悟: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美丽端庄,一身正气;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樟树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人们“瞻仰”树,就是在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国母——宋庆龄!
虽然这还不能完全地说这就是阅读反思和批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已经萌芽了,这无疑是最值得珍惜的。这是生命成长的基础。
三、创建“语文”评价机制,焕发学生成长的活力
1、重视激励的功能.语文课程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增强自信,鼓励进取。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激励评价形象化,以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同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意向,不断地改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呈现三点:(1)根据学段内目标评价,把握评价的尺度,给予学生正面激励;(2)贴近学习的内容,针对学生具体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3)评价的语言亲切,态度平和,词句间洋溢着平等交流,给予融进关爱的评价。
2、注重主体的多元.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以《肉被叼走后》为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续编故事。这个童话故事充满了玄机与乐趣,又切合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同时又是他们的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学生续编时热情高涨,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内容无奇不有。那一刻,学生情、文本情和作者情产生共鸣!在他们的故事续编中,既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也有自我消沉,一蹶不振的……结果各种各样。这样的语文课堂在充分体现其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充分突显了课堂的审美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兼顾也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顾,充分体现了“学会生存 学会审美”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让孩子们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了最有分量的收获。
3、侧重阅读的感受.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有这样的训练:小蚂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怎么做的呢?哪句话最震撼人心?学生们圈画感人的语句,作批注,写感受。这一教学的设计演绎了“感受性阅读”习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评价朗读,有评价理解;既评价方法,又评价过程;既评价态度,又评价情感,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理解能力,培养语感,获得了再危难之际要团结奋斗的价值观。
在上述例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高质量地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珍视生命体验,就是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学习过程中的首席,就是要努力提升引领的艺术,增强服务的意识,明确审美向度,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与教师共鸣,与真、善、美共鸣,课堂形成一种多元互动的关系,呈现师与生、人与文、思与悟等方面的和谐。让孩子们在“语文”这片沃土上,体验精彩,焕发活力,奏响快乐成长的旋律!
【住在单位:苏州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江苏】
让孩子们在“语文”沃土上快乐成长,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亲历性,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灵动的个体感受和意义内化,从而将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成长的效度。
一、创设“语文”活力情景,开辟学生成长的沃土
1、用表演来激活情境.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老师了解到造房子对于学生并未經历过,而自己一时又很难具体说清楚。于是教师可以运用媒体让学生和老师变成“小鸟”一起做一做,造一造云房子:有的抿着嘴巴专心致志地造房子,有的七嘴八舌地争抢“地盘”,还有的兴致勃勃地开展造房子比赛。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不仅能带动课堂气氛,还能把学生原本的生活经验具体化,给学生的认知与文本内容搭建了一座引桥,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2、用想象来丰富情境.在《会走路的树》一文学习中,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许多地方”“许多有趣的东西”,然后将与文本相符图片提取出来,随即配合教师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的环境——“小鸟跟着小驯鹿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这段教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化远为近,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如课文《二泉映月》第5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这一部分教学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当时的情景:树木葱茏,曲声缓缓飘来……首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生活场景,潜心、用心地听乐曲,再找出描写琴声的句子,然后学生熟读成诵,顺势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最后就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带着感悟和着乐曲声展现朗读,还组织评点朗读效果。学生在一次次饶有“情境”朗读的中,逐渐读懂了乐曲,走入了阿炳的内心,也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慨。
二、创新“语文”对话活动,体验学生成长的精彩
1、依据学情,确定对话的内容.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在理解“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一句时,有的学生质疑:“红军过雪山时,冻死的,累死的,困死的不计其数,这过草地为什么是‘最为艰苦’”。就有学生补充相关资料,课堂的对话顺势确定并展开,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这种情感境界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积极对话、探究的乐趣,这也对下面的阅读感悟做好了情感的全方位铺垫。
2、紧扣文本,促进对话深入.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品读感悟樟树的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后,课堂里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瞻仰”这个词,怎么会说是“瞻仰”樟树呢,用词有些不妥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要关注这样的言语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就有了深刻的感悟: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美丽端庄,一身正气;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樟树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人们“瞻仰”树,就是在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国母——宋庆龄!
虽然这还不能完全地说这就是阅读反思和批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已经萌芽了,这无疑是最值得珍惜的。这是生命成长的基础。
三、创建“语文”评价机制,焕发学生成长的活力
1、重视激励的功能.语文课程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增强自信,鼓励进取。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激励评价形象化,以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同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意向,不断地改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呈现三点:(1)根据学段内目标评价,把握评价的尺度,给予学生正面激励;(2)贴近学习的内容,针对学生具体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3)评价的语言亲切,态度平和,词句间洋溢着平等交流,给予融进关爱的评价。
2、注重主体的多元.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以《肉被叼走后》为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续编故事。这个童话故事充满了玄机与乐趣,又切合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同时又是他们的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学生续编时热情高涨,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内容无奇不有。那一刻,学生情、文本情和作者情产生共鸣!在他们的故事续编中,既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也有自我消沉,一蹶不振的……结果各种各样。这样的语文课堂在充分体现其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充分突显了课堂的审美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兼顾也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顾,充分体现了“学会生存 学会审美”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让孩子们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了最有分量的收获。
3、侧重阅读的感受.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有这样的训练:小蚂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怎么做的呢?哪句话最震撼人心?学生们圈画感人的语句,作批注,写感受。这一教学的设计演绎了“感受性阅读”习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评价朗读,有评价理解;既评价方法,又评价过程;既评价态度,又评价情感,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理解能力,培养语感,获得了再危难之际要团结奋斗的价值观。
在上述例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高质量地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珍视生命体验,就是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学习过程中的首席,就是要努力提升引领的艺术,增强服务的意识,明确审美向度,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与教师共鸣,与真、善、美共鸣,课堂形成一种多元互动的关系,呈现师与生、人与文、思与悟等方面的和谐。让孩子们在“语文”这片沃土上,体验精彩,焕发活力,奏响快乐成长的旋律!
【住在单位:苏州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