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是验证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工作实效的途径,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成长,而且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新时代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路,使之更为科学、合理,以推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持续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50-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09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也称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体系,是运用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工作现实的、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19年要实现扩大招生100万人,这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仅要塑造教师的工匠精神,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传授学生精湛技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扩招的新常态,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特征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却呈现相对滯后的状况,没有从全方位、全员育人的角度优化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特别是对于教师工作时间之外的道德行为缺乏关注,没有将教师工作之外的行为纳入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体系,导致一些低素质教师的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发展。当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顶岗实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然而有的指导教师却对学生不闻不问,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放任自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责任事故时,指导教师却能置身事外,原因在于学校现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没有将教师对学生实习阶段的职业观教育纳入考核范围,没有体现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工作内外、课程内外的思想道德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二)理念不新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模仿本科院校建立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一味照搬照抄本科高校的标准,并未体现出自身办学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只是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年终评优评奖服务,没有起到对师德师风的外部监督和促进内生动力形成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没有得到效发挥。
(三)可操作性不强
有的高职院校制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不够灵活,可操作性不强。本应进行详细调研论证的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科学性、互动性,导致有些项目过于笼统和抽象,无法有效地呈现出量化标准。不仅如此,由于注重的是静态的评价过程且评价的时间间隔过长,大大地降低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效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更新理念,从根本上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二、新时代特征和基本要求
(一)新时代特征
就人才培养方式而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差异较为显著,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与本科院校有着鲜明的差异。进入新时代,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2019年扩招之后,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发生了深刻转变,呈现出职业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1.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质量观确立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必须把学科的评价观念转向职业能力的评价观念上来。高职教育不仅要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而且还要通过教师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纳入到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拥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性建设。在外部加强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部努力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具有工匠精神、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2.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时代性。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因此,如何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进而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主要考察教师能否完成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否在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否以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
3.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创新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中国制造2025”输送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始终是第一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办学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重点考察教师是否服务于地方经济创新发展、能否打造富有工匠精神的课堂文化、是否做到了有效教学、是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否助力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些都体现出“三全育人”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内容的优化。
4.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实践性。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实用的角度,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根本指向,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的全覆盖,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二)基本要求
1.要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人文关怀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本质要求。它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出评价,而且要在评价环节中做到“以情化人”,体现出公平性、实效性和主体性,促使教师形成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内生动力,为学生成长为“中国制造2025”的优秀技能人才提供外部条件。
2.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立足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指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空间。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办学实际和教师队伍的发展规划出发,努力拓展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范围,把教师课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学生活动和“学习筑梦”辅导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覆盖、全面地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
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建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到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师,减少对教师的定性评价,增加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度,在年终考核评定的时候要做到校领导意见、院系负责人意见和教师自评三结合,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
三、优化思路
(一)更新理念
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从“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出发,立足于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在实践中更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化,为学校制订长期人才工作计划提供现实依据。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扩招后人才队伍变化情况,将落实“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首位”作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突破了“教师下班后干啥单位管不着”的陈腐观念,建立了有效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督导检查运行机制,确立了以“间隔选点”等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目标进行指标演变量化的新体系,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看得见、摸得着,改变了长期以来为了完成评优评奖任务和评定职称才进行道德测评的怪现象,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在实践中真正得到了提升,实现一流教师选育一流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2]。
(二)丰富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要以教师道德表现为目标,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调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让教师、部门负责人、校领导和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教师人才建设长期规划出发,积极关注教师工作时间之外的行为,重视对教师思想道德状况的全面评价,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状况[3]。再次,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和准确评估,使教师的所思所想有效地得到反映,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功能得到真正发挥。
(三)提升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努力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近年来,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领导到思政课堂听课、与思政教师座谈等方式,积极开展师德师风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处动员辅导员参与教师德育评价,形成课程思政相互评价制度,真正实现了师德师风的相互监督,提高了学校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朝新,陈一铭,马勇琼.教师教育应用发展文库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5.
[2]胡大白.民辦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和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96.
[3]邓军,曾令辉,吴佩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80.
(责任编辑:王世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50-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09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也称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体系,是运用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工作现实的、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19年要实现扩大招生100万人,这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仅要塑造教师的工匠精神,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传授学生精湛技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扩招的新常态,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特征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却呈现相对滯后的状况,没有从全方位、全员育人的角度优化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特别是对于教师工作时间之外的道德行为缺乏关注,没有将教师工作之外的行为纳入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体系,导致一些低素质教师的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发展。当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顶岗实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然而有的指导教师却对学生不闻不问,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放任自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责任事故时,指导教师却能置身事外,原因在于学校现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没有将教师对学生实习阶段的职业观教育纳入考核范围,没有体现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工作内外、课程内外的思想道德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二)理念不新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模仿本科院校建立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一味照搬照抄本科高校的标准,并未体现出自身办学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只是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年终评优评奖服务,没有起到对师德师风的外部监督和促进内生动力形成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没有得到效发挥。
(三)可操作性不强
有的高职院校制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不够灵活,可操作性不强。本应进行详细调研论证的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科学性、互动性,导致有些项目过于笼统和抽象,无法有效地呈现出量化标准。不仅如此,由于注重的是静态的评价过程且评价的时间间隔过长,大大地降低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效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更新理念,从根本上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二、新时代特征和基本要求
(一)新时代特征
就人才培养方式而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差异较为显著,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与本科院校有着鲜明的差异。进入新时代,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2019年扩招之后,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发生了深刻转变,呈现出职业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1.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质量观确立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必须把学科的评价观念转向职业能力的评价观念上来。高职教育不仅要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而且还要通过教师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纳入到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拥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性建设。在外部加强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部努力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具有工匠精神、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2.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时代性。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因此,如何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进而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主要考察教师能否完成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否在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否以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
3.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创新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中国制造2025”输送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始终是第一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办学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重点考察教师是否服务于地方经济创新发展、能否打造富有工匠精神的课堂文化、是否做到了有效教学、是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否助力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些都体现出“三全育人”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内容的优化。
4.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实践性。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实用的角度,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根本指向,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的全覆盖,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二)基本要求
1.要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人文关怀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本质要求。它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出评价,而且要在评价环节中做到“以情化人”,体现出公平性、实效性和主体性,促使教师形成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内生动力,为学生成长为“中国制造2025”的优秀技能人才提供外部条件。
2.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立足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指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空间。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办学实际和教师队伍的发展规划出发,努力拓展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范围,把教师课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学生活动和“学习筑梦”辅导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覆盖、全面地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
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建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到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师,减少对教师的定性评价,增加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度,在年终考核评定的时候要做到校领导意见、院系负责人意见和教师自评三结合,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
三、优化思路
(一)更新理念
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从“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出发,立足于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在实践中更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化,为学校制订长期人才工作计划提供现实依据。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扩招后人才队伍变化情况,将落实“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首位”作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突破了“教师下班后干啥单位管不着”的陈腐观念,建立了有效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督导检查运行机制,确立了以“间隔选点”等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目标进行指标演变量化的新体系,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看得见、摸得着,改变了长期以来为了完成评优评奖任务和评定职称才进行道德测评的怪现象,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在实践中真正得到了提升,实现一流教师选育一流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2]。
(二)丰富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要以教师道德表现为目标,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调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标准,让教师、部门负责人、校领导和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教师人才建设长期规划出发,积极关注教师工作时间之外的行为,重视对教师思想道德状况的全面评价,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状况[3]。再次,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和准确评估,使教师的所思所想有效地得到反映,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功能得到真正发挥。
(三)提升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努力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近年来,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领导到思政课堂听课、与思政教师座谈等方式,积极开展师德师风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处动员辅导员参与教师德育评价,形成课程思政相互评价制度,真正实现了师德师风的相互监督,提高了学校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朝新,陈一铭,马勇琼.教师教育应用发展文库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5.
[2]胡大白.民辦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和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96.
[3]邓军,曾令辉,吴佩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80.
(责任编辑:王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