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825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心理学为背景,结合媒介业务实践案例,关注传播链条中传者与受众两大主体的编码、解码技巧,力图解析心理学影响下传播机制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以期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维度指南。
  【关键词】心理学 编码 解码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比如著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者指 “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以心理学为背景,以传播学为参考坐标,为人们所熟知的符号学体系中“编码与解码”是传者与受者必须的沟通过程。而心理学中的“移情法”是使编码与解码行为简易化,甚至推进二者高度融合的策略。该策略认为,角色互换是传者进行编码时不可或缺的心理倾向。换言之,传者应具备设身处地感受别人情绪、思想的能力;同时,也要在“互动观”中掌握将自己的情绪、思想移入他人脑海的能力。因此,拥有高超“移情”技巧的传者必须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要求其平时注重记录、积累社会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感,不断培养自己不同模式的表达技巧以及诸如神态、举止方面等更多元的符号呈现力。
  譬如以互联网媒介传者为例,总结其所运用的“移情法”特征有如下几点:(1)网络文章短小,段落化、去书面化、超链接资源丰富——即网络文字编辑结合网络自身特性,考虑到受众阅读习惯的“移情”理念的外现;(2)图片、视频及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标题——网络编辑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的注意,获得“注意力经济”,以多元符号和能引起大家猎奇、同情、愤怒等心理的方式进行页面组合;(3)网络的交互性为传播者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反馈机制,这就为传者及时体察受众情绪、表达自身观点构建了虚拟公共领域,客观上促进了“移情”的双向互动和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移情”可一定程度消解媒介“中介作用”的阻碍,在心理层面促进传受沟通。
  二、受众:从心理学语境解读“解码”
  在当前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媒体受众不断细分的碎片化时代,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媒介生存的立足点和根本法则。由于受众会对不同媒介符号所呈现的信息进行自动整合(即通过不同媒介对某个事件的表达主动形成完整认知),我们不仅要重视媒介间的协同与互补效应,还要认识到媒介刺激下受众认知、态度到行为转变存在着哪些心理效应影响着传播效果。这对传媒人如何从受众“解码”的视角学会更好地编码具有启发意义。
  1、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时间推移,比起消息源,消息本身的内容会给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而更易改变受众态度。在“内容为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真正能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筹码必定是内容。对此,“睡眠者效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是正负双向的:如果某媒体或传者所发布的消息内容具有强烈的接近性、显著性,并且能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无论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受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忆主动沉淀期”后,会自发记住正向的舆论,从而改变原负向态度并化为良性行动力;相反,假如社会谣言得不到有效澄清和控制,经过受众的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记忆后便会相应形成负向传播效果,催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他文献
中国造纸学会碱法草浆委员会三届一次常委会(1995年5月郑州召开)研究决定,为适应我国草浆造纸厂的需要,决定组织编写《常用非木材纤维造纸实用手册》(简称《造纸手册》),使之
<正>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心理又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社会问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效课堂变得尤为重要,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不足,本文分析了打造现代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特点,不断优化课堂
(Z/C-158-93) 最近,建设银行就基建项目调整概算后,对要求新增贷款问题做出以下规定: 借款单位应将经批准的调整概算文件和增加基建贷款的申请报送建行;凡申请新增建行基建贷
河北省邢台县在今年邢和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中,创新经营机制、营林模式和造林技术,采取专业公司承包造林方式,由政府筹资245万元,完成造林1.1万亩,植树140万株,建成了一道长25公里的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是很乐观,有着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学校。目前,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存在
〔摘要〕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追求美好的愿望,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和尊重。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世界上没有一朵花儿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心灵,在他们成长的关键点,给他们一个向上的台阶。  〔关键词〕班级管理;鼓励;心灵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
中国造纸学会涂布加工纸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五届全国晒图纸学术交流会,于1995年5月20~24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全国各地晒图纸厂、晒图原纸厂与化工原材料生产厂以及有关科研
想成功的人一定要突破所有的心理障碍,天下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
城市竞争力的两大因素是生产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当企业更多地追逐于前者时,后者所包含的软硬条件、城市形象乃至城市文化等环境要素已到了必须给予关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