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教学目标,而是分为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根据此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通过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生活情境来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字: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目标
【中国分类号】G623.5
小学生主要处于被动学习阶段,其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不高。通过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比较直观的告诉孩子什么叫数学,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学好数学的必要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比较直观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如何通过生活情境开展教学
教师想要通过生活情境来开展数学教学,首先就得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要使学生充分地明白这一点,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1、将生活引入课堂
将生活引入课堂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的。例如在教学生识数时,将数字与生活相联系,例如学生自己就是1个人,加上爸爸妈妈就是3个人,加上爷爷奶奶就是5个人。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认识数字,还能够了解数字所代表的具体意义。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更能够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将课堂还原生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以讲授型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课堂气氛普遍较为压抑,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积极性不高。将课堂还原生活,主要指的是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有效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学道具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强化。在讲授图形圆时,我们在讲解了圆的概念之后,可以展示一个圆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就会联想到钟、水杯、车轮子等物体。这样,学生对圆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比较省力,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也不会感到无聊和抽象。
3、创设情景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理解能力不强,而数学又属于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科目,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属于比较难学、比较无聊的学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创设情境问题旨在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建构新的、能够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提供一个平台。
创设情境问题的原则就是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周长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做一个边框,然后,问学生制作这样一个边框需要多长的花线?当然,有条件的教师则可以利用PPT制作动画,在一个三角形上,A点是蚂蚁的家,而C点是蚂蚁存储粮食的地方,蚂蚁去C点必须得经过B点,并且,回来时不能走原路。问,蚂蚁每次从家里去吃东西都要走多长的路?通过PPT的动画制作,我们可以看出蚂蚁所走的路线,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通过这些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能够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周长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更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将数学应用在生活中
将数学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开展之后,还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生活与课堂是完全脱节的,互不相关。我们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将生活与课堂相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人为的、刻意的联系。这样联系,不能真正的使学生完全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通过课堂之下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够完全的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生“土地的面积计算”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测量并计算自己房间和家庭总住房的面积”,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且,也能够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作业,不仅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多方面的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注意事项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其目的在于突破小学生认知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缺点,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等问题。
1、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俗话说:生活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时,需要将高深的问题简洁明了化,使其能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符合其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其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才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以便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过于复杂,或者超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学生依旧会觉得数学知识晦涩难懂,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的首要要求就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班上多数同学的日常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抽象的知识,只有真正的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够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之前,要对班上的学生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创设情境问题时才能够保证学生都能深入体会。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才能够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性问题时,一般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想要通过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得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05
[2].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3-08-15
[3].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21
关键字: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目标
【中国分类号】G623.5
小学生主要处于被动学习阶段,其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不高。通过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比较直观的告诉孩子什么叫数学,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学好数学的必要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比较直观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如何通过生活情境开展教学
教师想要通过生活情境来开展数学教学,首先就得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要使学生充分地明白这一点,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1、将生活引入课堂
将生活引入课堂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的。例如在教学生识数时,将数字与生活相联系,例如学生自己就是1个人,加上爸爸妈妈就是3个人,加上爷爷奶奶就是5个人。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认识数字,还能够了解数字所代表的具体意义。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更能够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将课堂还原生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以讲授型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课堂气氛普遍较为压抑,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积极性不高。将课堂还原生活,主要指的是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有效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学道具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强化。在讲授图形圆时,我们在讲解了圆的概念之后,可以展示一个圆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就会联想到钟、水杯、车轮子等物体。这样,学生对圆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比较省力,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也不会感到无聊和抽象。
3、创设情景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理解能力不强,而数学又属于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科目,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属于比较难学、比较无聊的学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创设情境问题旨在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建构新的、能够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提供一个平台。
创设情境问题的原则就是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周长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做一个边框,然后,问学生制作这样一个边框需要多长的花线?当然,有条件的教师则可以利用PPT制作动画,在一个三角形上,A点是蚂蚁的家,而C点是蚂蚁存储粮食的地方,蚂蚁去C点必须得经过B点,并且,回来时不能走原路。问,蚂蚁每次从家里去吃东西都要走多长的路?通过PPT的动画制作,我们可以看出蚂蚁所走的路线,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通过这些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能够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周长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更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将数学应用在生活中
将数学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开展之后,还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生活与课堂是完全脱节的,互不相关。我们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将生活与课堂相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人为的、刻意的联系。这样联系,不能真正的使学生完全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通过课堂之下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够完全的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生“土地的面积计算”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测量并计算自己房间和家庭总住房的面积”,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且,也能够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作业,不仅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多方面的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注意事项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其目的在于突破小学生认知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缺点,以便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等问题。
1、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俗话说:生活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时,需要将高深的问题简洁明了化,使其能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符合其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其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才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以便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过于复杂,或者超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学生依旧会觉得数学知识晦涩难懂,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的首要要求就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班上多数同学的日常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抽象的知识,只有真正的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够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之前,要对班上的学生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创设情境问题时才能够保证学生都能深入体会。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才能够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性问题时,一般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想要通过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得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05
[2].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3-08-15
[3].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