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小学生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它既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又是师生获取、处理网络资源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具有“双重”的身份。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特点,有效实现跨科整合,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呢?
一、巧妙跨科整合,彰显“整合美”
信息技术课程同其它学科相比较,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它能在整合其它学科时既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又能在整合过程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整合,彰显“整合美”?
例如,“关注校园环境”就有三个重要的目标:能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网络搜索、信息咨询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能运用网络,通过网络讨论校园环境卫生问题和解决方法;较熟练地运用Word撰写校园环境卫生问题的研究小报告,较熟练地发送电子邮件。要实现目标,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整合起来,因为校园环境的调查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实践,这些实践在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里有更为详细的实践方法。但在整合过程中,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科学课、综合实践课。如进行“校园环境大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去收集一些资源,拍摄影像资料、图片处理、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数据的辅助调查,最后利用办公处理软件将资料进行整理。又如“校园环境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科学课、综合实践课搜集一些必要的材料并结合前两节课制作的电子文档,在整合过程中,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辅助科学、综合实践收集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资料,实现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整而无痕,彰显整合魅力。
二、巧妙跨科整合,彰显“动态美”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性,能让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变为可能。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着海量资源,如音乐、作品、动漫、视频等,这些优秀的资源无不凝聚着网络技术工作者的智慧。在小学阶段,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是担负着培养学生“美育”的功能,如果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整合起来,就能让化“静”为“动”,彰显“动态美”。
例如,教师课前从音乐课本里搜集一些学生喜爱的乐曲,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作曲大师”的卡通形象,让学生感受“作曲大师”的神奇,熟悉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可爱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对“作曲大师”充满了期待。又如,在学习第9课“乐曲变化多样”时,如何让学生学会用“作曲大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体会乐曲的多样变化;了解简单音符的输入,感受由谱到曲的转变,享受“作曲大师”的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教师可以与音乐教师一起探讨整合方案,如音乐课时,音乐教师经常会利用电子琴的不同音色弹不同的曲子,学习本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作曲大师”让学生感受“神奇的音色”,然后演示如何输入字符,需要时还可选择附点、增时线、减时线等。当学生初步掌握技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作曲大师”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要掌握“作曲大师”软件,兴趣是动力和支撑点,巧妙的学科整合,既能让学生感受“舞动”音乐的快感,又能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三、巧妙跨科整合,彰显“互动美”
纵观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小主题、大任务”的编排方式,采用了“大主题、小任务”的编排方式,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世界将变成“地球村”,互动性成为了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亮点。信息技术学科要抓住互动性,巧妙整合学科,彰显“互动美”。
例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关于挖掘家乡文化为主题和展示学生个人家庭生活为背景的内容,这些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学生能借助平台展示生活点滴、参与互动。如果教师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起来,就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裁剪、翻转图片。当学生处理好相片后,教师鼓励学生将相片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或学校网络平台上,而像空间之类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功能,其他学生在浏览这些相片时就会对这些相片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图片处理的知识,还有相片本身的内涵等,其它同学就能借助评价获得技术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
有效实现跨科整合是新课改对学科教学提出的新命题,信息技术“双重”身份的特性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只有创新地直面教材、直面学生、直面整合,才能达到合而无痕,让课堂彰显“无痕之美”。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浦沿小学教育集团浦沿校区)
一、巧妙跨科整合,彰显“整合美”
信息技术课程同其它学科相比较,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它能在整合其它学科时既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又能在整合过程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整合,彰显“整合美”?
例如,“关注校园环境”就有三个重要的目标:能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网络搜索、信息咨询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能运用网络,通过网络讨论校园环境卫生问题和解决方法;较熟练地运用Word撰写校园环境卫生问题的研究小报告,较熟练地发送电子邮件。要实现目标,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整合起来,因为校园环境的调查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实践,这些实践在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里有更为详细的实践方法。但在整合过程中,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科学课、综合实践课。如进行“校园环境大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去收集一些资源,拍摄影像资料、图片处理、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数据的辅助调查,最后利用办公处理软件将资料进行整理。又如“校园环境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科学课、综合实践课搜集一些必要的材料并结合前两节课制作的电子文档,在整合过程中,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辅助科学、综合实践收集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资料,实现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整而无痕,彰显整合魅力。
二、巧妙跨科整合,彰显“动态美”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性,能让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变为可能。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着海量资源,如音乐、作品、动漫、视频等,这些优秀的资源无不凝聚着网络技术工作者的智慧。在小学阶段,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是担负着培养学生“美育”的功能,如果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整合起来,就能让化“静”为“动”,彰显“动态美”。
例如,教师课前从音乐课本里搜集一些学生喜爱的乐曲,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作曲大师”的卡通形象,让学生感受“作曲大师”的神奇,熟悉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可爱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对“作曲大师”充满了期待。又如,在学习第9课“乐曲变化多样”时,如何让学生学会用“作曲大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体会乐曲的多样变化;了解简单音符的输入,感受由谱到曲的转变,享受“作曲大师”的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教师可以与音乐教师一起探讨整合方案,如音乐课时,音乐教师经常会利用电子琴的不同音色弹不同的曲子,学习本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作曲大师”让学生感受“神奇的音色”,然后演示如何输入字符,需要时还可选择附点、增时线、减时线等。当学生初步掌握技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作曲大师”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要掌握“作曲大师”软件,兴趣是动力和支撑点,巧妙的学科整合,既能让学生感受“舞动”音乐的快感,又能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三、巧妙跨科整合,彰显“互动美”
纵观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小主题、大任务”的编排方式,采用了“大主题、小任务”的编排方式,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世界将变成“地球村”,互动性成为了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亮点。信息技术学科要抓住互动性,巧妙整合学科,彰显“互动美”。
例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关于挖掘家乡文化为主题和展示学生个人家庭生活为背景的内容,这些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学生能借助平台展示生活点滴、参与互动。如果教师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起来,就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裁剪、翻转图片。当学生处理好相片后,教师鼓励学生将相片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或学校网络平台上,而像空间之类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功能,其他学生在浏览这些相片时就会对这些相片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图片处理的知识,还有相片本身的内涵等,其它同学就能借助评价获得技术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
有效实现跨科整合是新课改对学科教学提出的新命题,信息技术“双重”身份的特性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只有创新地直面教材、直面学生、直面整合,才能达到合而无痕,让课堂彰显“无痕之美”。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浦沿小学教育集团浦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