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杨是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才6岁。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住在同一幢楼里,杨杨出生的时候,被父母视为掌心里的宝。杨杨的父母觉得自己从小吃了亏,所以,变着法子要将自己的损失从儿子身上补回来。
杨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了识物图片、儿歌绘本、唐诗、三字经……每次去杨杨家里玩,摊得满地的不是儿童玩具,而是一大堆的书画。对于杨杨的早教,父母想出了无数的招儿,让我十分吃惊。再大一些,杨杨被父母送去学跳舞,学绘画,学拉小提琴……数都数不过来。
后来,我搬家,很少见到杨杨了。
郎朗弹钢琴出名之后,他的成功之路也吸引了杨杨的父母,他们觉得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走郎朗那条路。杨杨的父亲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子:“我儿子有音乐天赋。两岁的时候,就会跟着电视唱歌,唱得蛮好的。后来,我带他去学钢琴,老师也说是音乐天才。”他也把这话对我说过很多遍,最后一次,他向我借钱,说是要给杨杨买钢琴。看来,为了孩子的未来,他已捉襟见肘,原本宽裕的家,有些拮据了。
后来,杨杨的父亲分三次来还款。每一次都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杨杨跳过1、2级,直接考了3级;杨杨再次跳级,考到了5级;杨杨成了全市最小的过了钢琴6级的孩子。早听说钢琴考级不容易的,越到后面越难。没想到杨杨居然考过了6级,我当下佩服至极。
有一次,去杨杨家玩,还没进门,就听见如流水般的琴声,间或,听见我那朋友的喝斥。再仔细听,琴声里夹杂着幽怨、愤怒和绵绵不绝的气恨。
朋友对儿子越来越凶,话里满是愤怒:“杨杨,你再不好好给我练琴,看我不打死你!今年一定要把7级考上。你知不知道,这个家,为了你练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买钢琴花了1万多块钱,请老师上课要花钱,考级要花钱……家里都空了。你再不好好弹,你对得起谁?”
我敲门进去了,朋友要儿子弹琴给我听听。但见杨杨气鼓鼓地坐在琴凳上,问:“弹哪首曲子?”朋友说:“就弹昨天老师教的《练习曲》吧!”亲眼目睹杨杨弹琴,我真切感受到从指缝里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琴声,还有愤怒和怨恨。什么时候,美妙的琴声居然迸溅出如此杂质来呢?
我跟朋友聊培养孩子的事,劝他不要过分严厉地要求孩子,那样会适得其反。朋友解释说,没有办法的,走上了这条路就无法回头,只有逼着他弹出水平来。杨杨的妈妈也过来解释,现在这个社会不把一样本事学出色来,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呀?我无语了。
隐隐地感觉,父母实施如此高压,杨杨可能要出事。果不其然。就在准备考7级的时候,杨杨言行出现了异常,不得不住进青少年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心理治疗。愤怒的琴声,终于以悲剧收场。
我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呢,太过拔苗助长呢?当“进位超越”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时候,与规律而行的缓慢成长,越来越不被人们看好,弃之如敝屐。在皮鞭抽打与言语恐吓中,无辜的孩子成了可怜一族。在愤怒的导引下,难免不误入心的歧路。
除了怨恨的琴声,在我们身边,是不是还有怨恨的色彩、怨恨的舞姿、怨恨的数学和怨恨的作文等等呢?当孩子从小就陷入怨恨、愤怒的泥潭,还能奢望他有快乐的未来吗?
父母以爱的名义,实施高强压和大跨越,合拢成对孩子天性与兴趣的最大的“迫害”,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
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救救孩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住在同一幢楼里,杨杨出生的时候,被父母视为掌心里的宝。杨杨的父母觉得自己从小吃了亏,所以,变着法子要将自己的损失从儿子身上补回来。
杨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了识物图片、儿歌绘本、唐诗、三字经……每次去杨杨家里玩,摊得满地的不是儿童玩具,而是一大堆的书画。对于杨杨的早教,父母想出了无数的招儿,让我十分吃惊。再大一些,杨杨被父母送去学跳舞,学绘画,学拉小提琴……数都数不过来。
后来,我搬家,很少见到杨杨了。
郎朗弹钢琴出名之后,他的成功之路也吸引了杨杨的父母,他们觉得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走郎朗那条路。杨杨的父亲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子:“我儿子有音乐天赋。两岁的时候,就会跟着电视唱歌,唱得蛮好的。后来,我带他去学钢琴,老师也说是音乐天才。”他也把这话对我说过很多遍,最后一次,他向我借钱,说是要给杨杨买钢琴。看来,为了孩子的未来,他已捉襟见肘,原本宽裕的家,有些拮据了。
后来,杨杨的父亲分三次来还款。每一次都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杨杨跳过1、2级,直接考了3级;杨杨再次跳级,考到了5级;杨杨成了全市最小的过了钢琴6级的孩子。早听说钢琴考级不容易的,越到后面越难。没想到杨杨居然考过了6级,我当下佩服至极。
有一次,去杨杨家玩,还没进门,就听见如流水般的琴声,间或,听见我那朋友的喝斥。再仔细听,琴声里夹杂着幽怨、愤怒和绵绵不绝的气恨。
朋友对儿子越来越凶,话里满是愤怒:“杨杨,你再不好好给我练琴,看我不打死你!今年一定要把7级考上。你知不知道,这个家,为了你练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买钢琴花了1万多块钱,请老师上课要花钱,考级要花钱……家里都空了。你再不好好弹,你对得起谁?”
我敲门进去了,朋友要儿子弹琴给我听听。但见杨杨气鼓鼓地坐在琴凳上,问:“弹哪首曲子?”朋友说:“就弹昨天老师教的《练习曲》吧!”亲眼目睹杨杨弹琴,我真切感受到从指缝里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琴声,还有愤怒和怨恨。什么时候,美妙的琴声居然迸溅出如此杂质来呢?
我跟朋友聊培养孩子的事,劝他不要过分严厉地要求孩子,那样会适得其反。朋友解释说,没有办法的,走上了这条路就无法回头,只有逼着他弹出水平来。杨杨的妈妈也过来解释,现在这个社会不把一样本事学出色来,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呀?我无语了。
隐隐地感觉,父母实施如此高压,杨杨可能要出事。果不其然。就在准备考7级的时候,杨杨言行出现了异常,不得不住进青少年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心理治疗。愤怒的琴声,终于以悲剧收场。
我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呢,太过拔苗助长呢?当“进位超越”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时候,与规律而行的缓慢成长,越来越不被人们看好,弃之如敝屐。在皮鞭抽打与言语恐吓中,无辜的孩子成了可怜一族。在愤怒的导引下,难免不误入心的歧路。
除了怨恨的琴声,在我们身边,是不是还有怨恨的色彩、怨恨的舞姿、怨恨的数学和怨恨的作文等等呢?当孩子从小就陷入怨恨、愤怒的泥潭,还能奢望他有快乐的未来吗?
父母以爱的名义,实施高强压和大跨越,合拢成对孩子天性与兴趣的最大的“迫害”,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
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