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祖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从小跟祖母长大的。
  祖母个子不高,面容从来都是温暖而和善的,眼睛不大,但总是闪着光亮。像民国时出生的妇女一样,她裹着小脚,黑裤,打着裹腿,就是用一块黑布在裤脚上方缠裹起来,以利于保暖。蓝色大襟儿上衣,在腋下扣盘扣。她不识字,没文化,哺育了六个子女,仅工作了很短很短的一段时间,是在街道居委会当调解主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徐州本地家庭妇女。
  我姑父是徐州某大局局长,家里条件好,祖母晚年有几年曾被接去他家里,过了许多年。姑父家人来人往,朋友很多,有一句大家认可的话,“看人家王奶奶,谁能像王奶奶那样?”就是姑父,这么一位官员,遇到家中棘手的事儿,都会说,“问问奶奶怎么说?”
  她去世时,家里人及所有的亲朋,没有一个人不发自内心的悲伤。她从没伤过任何人,从没与任何人有过不痛快,最难处的婆媳关系在她这里也迎刃而解,她与四个儿媳没红过脸。
  她叫王赵氏,还曾经被人叫作赵世宽,这个名字可能是她当街道居委会调解主任时被人叫的。她没有文化,却有不错的分析问题、说服别人的能力。家长里短中的哲学,她好像比较懂。她会说许多老古语,如“老要随时少要乖,家庭矛盾不再来”“知性者同居,知足者常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等,可能是她当调解主任时学习的,她记了一辈子,用了一辈子。
  后来才知道,赵世宽的名字是祖母自己给自己起的。她想自己能像世界一样宽广,这个宽主要是心宽吧。她能忍。二叔当年因是“文化大革命”某造反派头头,派系斗争中本派害死了一个人,被错判九年徒刑,关进牢里。二婶在家带三个孩子,十分不易。二婶儿又是个难缠的角色,徐州话叫抠。祖母每月救济她五元钱补贴家用。她日子也难,动不动就寻事,想跟祖母吵架,祖母从不跟她吵,总是平静地说清楚道理,二婶再闹,说得再难听,祖母也不当面动气。试想想,儿子被关进牢里,对做母亲的来讲,何尝不是心头插了一把刀。祖母的心插得下这刀。另外,祖母处理问题从不以激化矛盾为出发点,有次二婶骂我母亲,她的妯娌。我想不能学给母亲听,祖母知道后夸奖我做得对。
  祖母教育她的子孙,从小不让他们说骂人话,与别家孩子闹矛盾,祖母从不护短,都是先责备自家的孩子。祖母说,“话到舌尖留三分”,就是说出的话别让人家太难受,还常说,“省事饶人祸自清,让人一步最为高”“打不怕人,骂不怕人,敬怕人。”
  我一直探究,这位家庭妇女的涵养从哪里来的呢?祖母出身城市平民,没受过教育,但她不到二十岁嫁给祖父王子钧,却是一位有文化的人。祖父受过私塾教育,有几箱子的书,为人善良本分,在文学巷,这个平民居住区内尚有一些影响。王家做油漆店生意,一度能吃上饭,日子过得还不错。文学巷内但凡吃不上饭的人,家里有丧事,要油漆棺木,祖父都免费为其油漆。曾经有一位远亲,是个一辈子没结婚的人,老年时孤苦无依,还生了花柳病,祖父母把他接过来,在自家屋山头搭了一间棚子让他住,每天为他端水送饭,直至送终。新中国成立后,祖父当街道主任,街道内有吃不上饭的,祖父回家把自家豆饼分一半儿就给人家送去,祖母从没有抱怨自家不够吃怎么办。祖母的不知书却达理,这达理似乎与祖父有关吧。
  但祖母的善良可能与生俱来。1937年,日本人侵略徐州,炮弹横飞,全城跑反,跑到农村躲避。祖母一家与邻居也都慌张地跑。邻居殷大娘是个寡妇,她男人曾经开一品香饭店,死后给她娘几个留了点活命钱。跑反时,她害怕丢失,就埋在了好邻居、我祖母家灶台下面的土灰里。两三个月回来后,大家都忘记放在什么地方了。殷大娘让人算了卦,认定是另一家的什么人偷去了,她天天坐門口骂人。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祖母打扫灶台,在土灰一处旮旯里扫到一个布包,摸摸,里面都是银元,她高兴坏了,想也没想,就跑着给殷大娘送去了。
  祖母对她婆婆也是真当作亲娘,给她洗脚,婆婆的裹脚布一米多长,她洗。她抱着婆婆的脚在怀里,给婆婆修脚。婆婆性格较犟,非常难处,却与祖母相安无事。当年住在大杂院里,自来水是一片地区才有一处供应点,每家都得有一口缸,去自来水处挑水吃水。桶是生活必需品。三婶与祖母同住,家里买了一对新水桶,邻居们隔三岔五就来借,三婶就不高兴了,每次要收两元钱。祖母坚决不同意,是钱大还是人情大?借,不能要钱。从这件事上推断,祖母之宽是甘愿自己吃亏,能帮别人处绝不吝啬。
  祖母的宽也是有底线的。祖父很小时,他父亲过世,过继给叔父王心朗、婶子曾氏。曾氏的弟弟是祖父的师傅。师傅去世了,师母认为祖父不是曾氏亲生,把祖父母列入徒儿媳行列,而不是亲戚行列。祖母坚决拒绝以此身份参加送葬,直至师母妥协。这让对方不得不对祖母另眼相看。祖母善于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六个孩子成人后,子孙成群,但各家情况她都装在肚里,谁家需要帮助,谁家需要支持,她都会周旋,让大家庭一直团结和睦。她晚年与三叔家住在一起,三婶有次怠慢来看祖母的妯娌,晚餐故意降低档次。祖母事后马上把三婶叫到面前,严厉批评:“都是我的子女,谁来我都高兴。你们不能怠慢。”最后三婶认错,向祖母赔礼道歉。
  祖母一辈子没住过医院,没有过什么大病,感冒发烧,躺上一两天也就过去了。她备有土霉素什么的简单的药,自己对付了一辈子。她有一些自己会做的药,比如她做煳冰糖茶,将冰糖炒焦了冲水喝,积食时或者是夏秋换季时,喝上一碗,泻泻肚子,病就去了。孩子这么多,难免有病有恙,但她都对付得来,从未找大夫看过病。邻居们也都受益,有病了也来找她,吃什么药如何治?她能开出药方。比如土霉素能用在许多病上,又便宜又管用。
  我原以为祖母她没有文化,但是经过后来的岁月洗礼,我终于明白,她只是没有文凭。因为,她一生的为人处世就是她的文化,宽厚善良也是她的文化。又有几个有文凭的人能做得到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大雨滂沱之际,我立在堂屋的门口静静地看向院子。分不清哪是天,哪是雨,眼前茫茫一片,任何人、鸟、兽及机车的声音尽皆掩去,花、草、树木在洪流中仅存着淡淡的影像,只凭雷声滚滚。闪电如一柄利刃,在天与地之间随意切割。风的身影却分外诡异,从不显现真身,或许藏在雨中,或许藏在雷中,抑或利刃本是它的杰作。  这一切散去,我便一眼寻向厢房。  厢房是家中神圣所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刚出生不久,
期刊
周六早晨,母亲电话里说:“你要的蟹爪兰压活了,赶紧回家捧走吧!”  我愣了一下,才记起那天我陪母亲聊天,见窗台上那盆蟹爪兰长势很旺,便夸母亲会养花,又说学校食堂的窗台上也有这样一盆花,开得正盛,拥拥挤挤,一串接一串,色泽明亮,粉嘟嘟的,煞是好看。  母亲见我描述得绘声绘色,笑着说:“你稀罕这花啊!等咱家这盆花开了,一定更好看。不信我给你压几棵小苗,养几年试试。”  我点头答应:“蟹爪兰开花真好看,
期刊
每当我月下清闲独享之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月下夜晚,那也许就是我心中那幅画的开端吧!  那是我到县城上学的前一天夜晚,那快满的月不知什么时候已跳到了高空,我默默地望着那明晃晃的月,妈妈说:“去吧!放心去吧!八月十五让你爹把月饼给你送去。”想着八月十五,我便想起了以往我们几个伙伴在月下啃着月饼跑着玩的情景,便想起了到外地孤独的心情,我心里多不情愿,为什么要我去那么远上学,我默默地望着那快满的月,想
期刊
雪后的耒阳,连日晴好,阳光暖暖。正值春运高峰期,耒阳火车站,高铁西站,不堪重负的列车,牵动一节节乡愁,喘着粗气,呼啸而来。城区各汽车站,人流涌动,潮水般淹没了一个“年”字。行色匆匆的游子,目光如思念的箭,射向故乡的方向。  今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而卫计部门和计生协,正在开展“把健康带回家”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行动。春节,一个浓缩着团聚和欢庆的节日,望断了多少慈母的眼眸,又剥离了多少游子的仰
期刊
村里的孩子总喜欢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姑娘喊作姑姑。我也有一个姑姑,名叫小芳,就住在我家的西屋。  从外观看,三间土房房脊高大规整挺拔,一扇房门立中间,两侧窗户擦得锃明瓦亮。我家住东屋,芳姑姑家和宝叔家住西屋,芳姑姑家在北炕,宝叔家住南炕。两家,不,三家共用中间的灶房。灶房两侧共四个灶台,我家用东侧的两个灶台,西侧两个灶台一个宝叔家用,一个芳姑姑家用。自打被划作富农成分没收家产后,芳姑姑的父亲就上吊自
期刊
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不到一年就成了一道让鸡鸭过不去,野狗进不来的篱笆,很得娘的欢心,娘每次浇菜时,总会留几勺肥水与它。  春天的头茬阳光,嫩生生地洒遍了村庄,娘去菜园子摘菜了。我忙找来耙松针的长柄耙子,勾了一根桃枝下来,一簇桃花扑在我的脸上,馥郁柔和,我贪心顿起,想要整个枝条。于是踮起脚尖,伸长胳膊,用尽力气,准备倾力折枝。  “四丫,在干什么?”娘的断喝,在身后响起。  我只好松了
期刊
有人说,少年的长成就如同北京的春天,是突然来到的,当你意识到他给你带来的惊异与喜悦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相伴而来的可怕的雾霾。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这句诗来形容儿子成长的速度一点也不为过,儿子的思维、思想发展的速度让我应接不暇。昨天还是奶声奶气向你报告一切的儿子,今天他就对你的看法有了质疑,甚至不屑;昨天还稚气满满的脸蛋,今天一回头你就看见了一个嘴角略带细细的绒毛大小伙子。才刚刚十四岁,他的身高
期刊
起初,你只是人家的儿子。  你不管地里的五谷杂粮,不操心秋天的收成。你只埋头在你的书本里,沉思苦读,然后年年捧回年级第一名的奖状给父母看。父母把奖状贴在草房里的土坯墙上,眉开眼笑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像看整个庄稼地里长得最高、最茁壮的那株苞米。你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在背起简陋但整洁的行李包远行的那一天,父亲沿着庄稼地间湿漉漉的小路一直把你送到了河的那一边。而母亲那时候腰已经有些驼了,她就站在自己家
期刊
生活在深圳路,就不能不想起特色的美食。  早晨,天还没亮,各种包子早餐铺刚开始拉闸开门,那个甩胳膊的老伯就会准时从他们门前经过,他冬春寒暑几乎都是光着膀子,沿着有白千层的路边走。他会在李三包子铺前的白千层树上挨着树干依靠摩擦,似乎那树皮就是他自己的皮。因为常年的摩擦,白千层变成了光溜的白里泛黄。也不用打招呼,包子铺的老板只要看见他摩擦树皮,包子和豆浆就准备好了。  “黄叔,你慢走!”包子铺甩出一句
期刊
朗朗晴空,屹立在阳光下祁连山第二大主峰素珠链,洁白的冰川真如仙女颈项上的珠宝玉链。这冰川雪峰也是山南沃野千里的酒泉绿洲的生命之源。沿着山脚下,有着三个乡镇。依水系划分,被称作洪水片,洪水是一条河的名称。  每当在城市里觉得喧闹与烦闷时,常去祁连山下,在大山宁静广阔的胸怀里,仰望雪山,顶礼膜拜,从雪山顶上吹来的有点儿冰冷的风,总能让人发晕的头脑再次清新。祁连山是我疗伤与栖息的地方。因河西充足的光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