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航运业出现运输工具大型化、集装箱化、专业化、运输方式联运化、运输速度高速化、口岸服务高效化等特点,海洋运输船舶大型化已成为国际航运的发展趋势。福建深水港口资源丰富,建设大型深水码头的条件优越,应当把握发展机遇,发挥港口优势,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发挥福建深水港口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最大作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与协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科学规划,统一部署
福建的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海岸线长列全国第二位,但与深水港资源相比,令人尴尬的现实是,福建的港口建设和吞吐量一直籍籍无名,迄今福建不仅没有一个港口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十名,而且全省港口的吞吐能力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宁波港。究其原因主要是港口规划、建设的严重滞后。因此,加快港口总体规划,促进港口吸纳各类大型工业的落地建设,应当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中之重”的发展措施。
福建至今仍缺乏集装箱深水泊位大港口,六大海湾除了厦门湾、湄洲湾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外,其他海湾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港湾还是处于搞搞水产养殖、作为渔船的避风港的初级开发状态。即使是这些年福建重点开发的湄洲湾,其潜力也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福建湄洲湾和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曾经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20年前,这四个港口条件相差无几,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经过20年的发展,以盐田港为主体的深圳港已成为仅次于上海港的全国第二大集装箱港,宁波港和大连港也都成为亿吨大港,而湄洲湾的开发建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中国内地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七、福建排名第一的厦门港,目前也缺乏靠泊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的能力。
在港口开发建设上,必须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合理开发,做到“物尽其用”。要打破旧的观念束缚,拓宽新的视野,要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看港口、航运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建港方针和建港思路,充分利用福建省特有的深水港口资源,从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网络的时空观念上认识港口的经济腹地,抓住发展机遇,率先发展大型深水港口,抢占世界航运主动权。在资源的规划利用上,一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的竞争力;二要把握发展机遇,突出港口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大型深水港口;三要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港口建设。
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大型港口
从福建港口的发展情况看,港口运能落后于运量的增长:2002年,福建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10200万吨,集装箱运量达256万标箱;2003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2495万吨,集装箱运量达342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22%和33.6%。然而全省的港口实际设计吞吐能力2002年为8037万吨,2003年为8600万吨,年增长7%。港口的吞吐能力制约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福建省交通厅的统计,福建95%的外贸货物需经由海上运输,其中发电用煤、石油、钢铁、化肥、水泥等运量十分巨大的入闽进口货物,80%以上都必须通过港口海运。随着福建发电、炼油、天然气储运加工等石化产业群的发展,不仅原油进口增加了3倍,而且几年后燃料煤将增加至2000多万吨,但目前福建却只有湄洲湾港一个1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
面对世界船舶大型化的趋势,福建现有港口规模明显偏小,其中5万吨级以上4个,2万吨级以上5万吨级以下19个,1~2万吨级22个,3千吨级以上1万吨级以下48个,这些港口只能满足沿海和近海运输的要求。从福建运到欧洲、美国的远洋货物,必须运到香港、高雄和韩国釜山,上岸进堆场再转装上大船,中转费用接近长途运费的一半,徒增了福建货物的运输成本,弱化了福建的投资环境和竞争力。
福建面对的台湾海峡是世界货运主航道,这个主航道从美国东海岸,跨过大西洋到欧洲、穿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过印度洋到新加坡、香港,然后经台湾海峡到韩国、日本,再横跨北太平洋到美国、加拿大西海岸,这条航道是世界货物运输最繁忙的航道,每天有200多艘大轮船从台湾海峡通过,然而福建却缺少深水码头让它们停靠。根据专家计算,只要每天过往的200多艘大船中有几艘往福建停靠,福建的货物运费即可大幅下降。
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福建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水岸线优势,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打破传统的港口经济腹地观念,科学规划布局建设港口,倾力打造特大型深水港口,并使之逐步成为我国今后对外开放的主要出海口之一。
强化港口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福建省拥有3324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口,港口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借鉴成功的经验,如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大多数港口属地方,政府在经营管理上放权,而对港口的规划和建设却加强宏观调控,把港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使港口得以协调发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对港口建设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将港口发展纳入地方发展战略的轨道。纵观全球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是先有港口后有城市,港口与城市的兴衰密切相关。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港口又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资源,针对福建省港口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为避免造成码头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岸线资源和建港资金的浪费,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强管理,一要对港口岸线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完善配套”,形成港城一体化格局;二要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按照一港一政和便捷高效的原则,明确港务局作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管理职能,对岸线规划使用、码头建设、经营许可、安全监督等实行统一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管理内耗,提高效能;三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港口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港口发展的需要,引进、培训相关的管理人才,提高港口建设管理及经营水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保证。
科学规划,统一部署
福建的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海岸线长列全国第二位,但与深水港资源相比,令人尴尬的现实是,福建的港口建设和吞吐量一直籍籍无名,迄今福建不仅没有一个港口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前十名,而且全省港口的吞吐能力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宁波港。究其原因主要是港口规划、建设的严重滞后。因此,加快港口总体规划,促进港口吸纳各类大型工业的落地建设,应当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中之重”的发展措施。
福建至今仍缺乏集装箱深水泊位大港口,六大海湾除了厦门湾、湄洲湾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外,其他海湾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港湾还是处于搞搞水产养殖、作为渔船的避风港的初级开发状态。即使是这些年福建重点开发的湄洲湾,其潜力也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福建湄洲湾和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曾经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20年前,这四个港口条件相差无几,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经过20年的发展,以盐田港为主体的深圳港已成为仅次于上海港的全国第二大集装箱港,宁波港和大连港也都成为亿吨大港,而湄洲湾的开发建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中国内地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七、福建排名第一的厦门港,目前也缺乏靠泊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的能力。
在港口开发建设上,必须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合理开发,做到“物尽其用”。要打破旧的观念束缚,拓宽新的视野,要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看港口、航运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建港方针和建港思路,充分利用福建省特有的深水港口资源,从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网络的时空观念上认识港口的经济腹地,抓住发展机遇,率先发展大型深水港口,抢占世界航运主动权。在资源的规划利用上,一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的竞争力;二要把握发展机遇,突出港口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大型深水港口;三要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港口建设。
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大型港口
从福建港口的发展情况看,港口运能落后于运量的增长:2002年,福建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10200万吨,集装箱运量达256万标箱;2003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2495万吨,集装箱运量达342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22%和33.6%。然而全省的港口实际设计吞吐能力2002年为8037万吨,2003年为8600万吨,年增长7%。港口的吞吐能力制约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据福建省交通厅的统计,福建95%的外贸货物需经由海上运输,其中发电用煤、石油、钢铁、化肥、水泥等运量十分巨大的入闽进口货物,80%以上都必须通过港口海运。随着福建发电、炼油、天然气储运加工等石化产业群的发展,不仅原油进口增加了3倍,而且几年后燃料煤将增加至2000多万吨,但目前福建却只有湄洲湾港一个1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
面对世界船舶大型化的趋势,福建现有港口规模明显偏小,其中5万吨级以上4个,2万吨级以上5万吨级以下19个,1~2万吨级22个,3千吨级以上1万吨级以下48个,这些港口只能满足沿海和近海运输的要求。从福建运到欧洲、美国的远洋货物,必须运到香港、高雄和韩国釜山,上岸进堆场再转装上大船,中转费用接近长途运费的一半,徒增了福建货物的运输成本,弱化了福建的投资环境和竞争力。
福建面对的台湾海峡是世界货运主航道,这个主航道从美国东海岸,跨过大西洋到欧洲、穿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过印度洋到新加坡、香港,然后经台湾海峡到韩国、日本,再横跨北太平洋到美国、加拿大西海岸,这条航道是世界货物运输最繁忙的航道,每天有200多艘大轮船从台湾海峡通过,然而福建却缺少深水码头让它们停靠。根据专家计算,只要每天过往的200多艘大船中有几艘往福建停靠,福建的货物运费即可大幅下降。
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福建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水岸线优势,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打破传统的港口经济腹地观念,科学规划布局建设港口,倾力打造特大型深水港口,并使之逐步成为我国今后对外开放的主要出海口之一。
强化港口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福建省拥有3324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口,港口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借鉴成功的经验,如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大多数港口属地方,政府在经营管理上放权,而对港口的规划和建设却加强宏观调控,把港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使港口得以协调发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对港口建设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将港口发展纳入地方发展战略的轨道。纵观全球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是先有港口后有城市,港口与城市的兴衰密切相关。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港口又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资源,针对福建省港口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为避免造成码头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岸线资源和建港资金的浪费,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强管理,一要对港口岸线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完善配套”,形成港城一体化格局;二要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按照一港一政和便捷高效的原则,明确港务局作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管理职能,对岸线规划使用、码头建设、经营许可、安全监督等实行统一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管理内耗,提高效能;三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港口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港口发展的需要,引进、培训相关的管理人才,提高港口建设管理及经营水平,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保证。